大钊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4-05-09 17:45杜小洁王士良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李大钊思政课马克思主义

杜小洁,王士良

(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和革命传统作为全国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的生动教材,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作为我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以其“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的精神、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1]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底色,李大钊的革命思想、崇高精神、伟大人格成为党的革命传统的重要源头。把大钊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

一、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大钊精神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相融合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推动大钊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习李大钊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德,运用大钊精神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是对高校思政课在内容上的丰富和拓展。就教学方式而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11。思政课的学理分析和理论阐释,能促使大学生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大钊精神,可以更好地达到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

目前,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思政课在长期建设过程中具备了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和稳定的师资队伍,客观上为传承和弘扬大钊精神、发挥其育人作用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必要条件。推动大钊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采取“滴灌式”和专题化两种教学方式。

“滴灌式”教学就是在现有的教学逻辑体系下,将大钊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相应章节之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时阐释李大钊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解决中国问题中的创造性运用。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讲授李大钊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成果、李大钊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关联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可以讲授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贡献、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的卓越功勋、对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不懈努力以及对大革命时期北方革命活动蓬勃开展的杰出贡献等。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理想信念和中国精神等教学内容,讲清楚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心以及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根据学情、教学进程以及时政热点,可以创设专题教学形式,更加系统、深入、全面地讲授大钊精神。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可以围绕时政热点,讲授李大钊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等专题。为了将大钊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唐山师范学院“编写大钊精神系列教材和读本,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加强大钊精神入课堂、入教材”[4]。另外,在现有思政课教学体系下开展大钊精神相关选修课程教学,亦是高校发挥大钊精神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目前,北京大学“大钊班”已经将“李大钊思想研究”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之中,这是推进大钊精神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有益尝试。基于此,高校可开设“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选修课程,具有地域优势的院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资源,开设“李大钊在北洋政法学堂”“李大钊与北大红楼”等专题性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门思政课程各有侧重,在探索大钊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大钊精神内容的选取也应服从和服务于课程教学的需要,防止出现“喧宾夺主”和“硬性嫁接”的错误倾向和做法。

二、积极创设多元化实践路径,推进大钊精神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相融合

实践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引入教育元素,通过贴近学生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在过程感受和情境体验中获取相关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和培养正确认识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寓教于活动之中,具有隐性教育的优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效果。同时,相较于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更具感染力和渗透性,学生在活动中更具有主动性和探究性,实现“践悟”和“践行”相统一,进而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思践悟”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因此,善用社会实践这个载体,积极创设多元化的实践路径,推进大钊精神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相融合势在必行。

从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现状来看,已经形成以社会实践、理论宣讲、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在客观上为推进大钊精神传播与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实践教学平台。从空间场域来划分,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从校园实践教学活动来看,可以结合党史国史纪念日和党中央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将大钊生平事迹、优秀思想融入墙壁文化活动,通过壁画、展板等展示,达到“睹物思人”的效果;可以打造精品特色社团,如大钊精神研习社、大钊思想宣讲团、大钊精神话剧社等,通过社团组织诸如观影、寄语、舞台剧、知识竞赛、宣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传播大钊精神。通过短剧、美术作品等艺术形式再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等历史史实,让学生在创作与欣赏中了解李大钊生平,感受其爱国情怀、担当精神;也可通过经典阅读读书会,引导学生与大钊先生深度“对话”,感受大钊精神的思想光芒和思想力量,深化对其思想理论的认知。

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来看,高校可以充分借助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参观研习等实践活动,结合大钊精神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调研和研究性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具有地域优势的高校可以开展红色基地参观,如北京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北大红楼、李大钊在北京的旧居,唐山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故居,引导学生在直观体验和切身感悟中加深对大钊精神的理解,产生情感共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媒体和VR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教育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知识传递模式。尤其是以交互性、沉浸性和构想性为特点的VR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突破时空的局限,通过创造社会实践的场景,复原历史情境,亦或适应教学需求创设多样化、立体化的特有情境功能”[5],VR等虚拟网络技术能够在情境中实现人机互动,增强了教育的时代感和科技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可视化和多样化的实践体验。

探索运用VR等新媒体技术推动大钊精神融入思政课,可以使传统实践育人同现代信息技术育人优势融合,通过技术赋能,最大程度地还原鲜活的历史情境,并通过专业性的引导,使相关理论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具体来说,教师通过VR可以真实、完整、全面、立体地展现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李大钊形象,如“五四运动”中奔走疾呼的李大钊、绞刑架前视死如归的李大钊等,也可以将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故居和旧居等社会实践场景创设出来,实现穿越时空与李大钊先烈对话,使学生在虚拟的三维场景中沉浸式感受李大钊人格魅力、优秀品质和深邃思想。

三、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推进大钊精神与“全课程”相融合

习近平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以及主题教育课都具有在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中加强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的功能和责任。这要求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发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制机制。而推进大钊精神与“全课程”相融合,则是高校“三全育人”提质增效的必要之举。

推动大钊精神融入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是高校强化爱国主义、普及文化知识、传递革命精神的重要方式。2021年8月,教育部发布系列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南和指导纲要,进一步推进主题教育进高校、进课程、进教材。以此为契机,充分将大钊精神融入“开学第一课”“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课程不失为有效途径。例如,在“开学第一课”中,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李大钊作为教育元素,用榜样“求达于真理”[7]148的一生激励青年坚定理想、奋发图强。将大钊精神与思想有机融入党团教育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党团员深入理解李大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丰富且深邃的思想。例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开展的“百年党史青年说”活动,在团员微党课中设置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的教育主题。中国农业大学开展的“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纪念李大钊同志的主题宣讲活动、唐山师范学院组织的“大钊先生,我想对您说”便签寄语活动等,均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部分与李大钊有历史渊源的高校,可以将大钊精神融入新生校史校情教育课程,讲好李大钊与学校建校、办学的历史渊源,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让新生从红色血脉中汲取信仰力量和实践智慧。

推动大钊精神融入公共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课程,因其符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贴近学生需要而广受学生欢迎。借助公共选修课程平台,开设有关李大钊精神的特色课程,可以达到赓续红色血脉、铸魂育人的教育目的。例如,可以根据大钊思想的不同内容设置“李大钊的思想世界与学术关怀”“李大钊经典著作导读”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也可以将大钊精神融入公共选修课教学过程之中,如影视鉴赏课可以就2021年现象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进行深入解析,在影视审美与人物表达中对《觉醒年代》刻画的真实、立体、丰满的李大钊人物形象展开分析,引导学生对影视人物形象塑造进行精细化思考,从中感受大钊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

推动大钊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李大钊思想研究,几乎成为牵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8]推动大钊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就是将其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新闻学、图书馆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内容转化为特色教学案例和教学元素,在结合各学科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有效融入各学科专业课程之中,为各门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提供有益补充,实现大钊精神与专业课程教学同频共振,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例如,在历史学专业授课过程中,可以阐释李大钊的史学思想、李大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构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李大钊对我国史学学科构建的贡献等内容;在政治学专业授课过程中,可以介绍李大钊的政治思想及其在民国初年政治思想变迁中的作用;在图书馆学专业授课过程中,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李大钊现代图书管理思想。此外,李大钊的伦理观、宗教观、妇女解放观以及法律观等都可以在相关专业中有所呈现。当然,推动大钊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需要专业课任课教师以大钊精神的多维度阐释为基础,突出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大钊精神的结合点。

总之,在推动大钊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应该从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大钊精神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相融合,积极创设多元化的实践路径、推进大钊精神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相融合以及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推进大钊精神与“全课程”相融合三个方面同向精准而持续地发力,才能取得更大的铸魂育人实际成效。当然,在推进大钊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还需要学校持续注重解决好师资队伍理论素养提升和完善各项保障条件两个方面的问题。

猜你喜欢
李大钊思政课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李大钊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