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 吴成兵
摘 要 高考重题现象破坏考试公平性和公信力,对中学教育教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高考高利害性和社会对高考不公平“零容忍”背景下,这一现象势必妨害社会稳定。由于查重对象极为庞杂、查重资源存在盲区、查重标准模糊不清、查重机制尚未确立等原因,当前高考试题查重工作面临重重困境。推进高考试题查重需要从拓展试题搜集渠道、制定试题查重标准、完善试题查重流程、研发试题查重系统、加强试题查重保障和做好重题应急预案等方面综合采取应对措施。
高考命题;高考重题;试题查重;考试公平
关 键 词 郭光明,吴成兵.高考试题查重的背景、困境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4(12):104-108.
引用格式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考试专项重点课题“国家教育考试试题查重研究”(K-b/2021/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试题原创性是高考长期秉持的一项重要原则,并成为考生、学校和社会各界对高考的一种信念,在维护高考公平和正确引导中学教学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与社会原有试题重复或高度相似的现象(以下简称高考重题现象)时有发生,如某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第25题使用了教辅资料及模拟试卷中的原题;某高考英语试卷完形填空题与外省某实验中学模拟卷的试题素材雷同;等等。这些高考重题现象引发多次网络舆情,引起相关教育考试机构的重视,并為此启动试题查重工程。本文旨在揭示高考重题现象的负面影响,并针对目前高考试题查重的困扰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推进高考试题查重工作提供参考。
一、高考重题现象的负面影响
1.破坏高考公平性
高考不仅是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公平性一直被公认为高考最根本的特征。具体而言,高考公平体现在命题、考试、评卷和录取等多个环节。其中,命题作为初始环节,对后续环节有着决定性影响,因而试题公平性是高考公平的重要基础与基本要义[1]。当高考试卷出现社会原有试题时,可能有部分考生在考前做过,另一部分考生则没有做过。因此,高考重题现象实际上将考生人为地分成了做过原题的考生和未做过原题的考生两类群体,进而使考生的平等作答机会受到破坏。在相关网络舆情中,质疑高考重题现象破坏考生平等作答机会的理由很多:其一,做过原题的考生知道解题思路和答案,能提高答题正确率,即使有时记不清最终答案,只要顺着记忆中的解题思路答题,也可以拿到步骤分;其二,做过原题的考生事先理解了试题情境条件和答题要求,能提高答题速度,为其他试题的作答留出更多的时间;其三,做过原题的考生在紧张的考试环境中遇到熟悉的试题,无形中能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考试信心,有利于在考试中更好地发挥;等等。而未做过原题的考生则在各方面都处于不利的位置,甚至可能在得知发生重题后,因考试心态变坏而影响后续科目的考试。此外,也有人从其他方面质疑了重题现象对高考公平性的破坏,认为压轴题之类的高难度试题出现重题,将会大大降低试题区分度,使尖子生无法与其他考生拉开差距,这对尖子生不公平。
2.损害高考公信力
在我国,高考是由国家考试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的,是一种政府行为而非民间组织行为,因而具有某种天然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但从更深层次看,高考公信力的源泉主要还在于考试本身的公正性和科学性[2]。高考命题的实质是为高考设计测试工具,这种测试工具的准确性、有效性构成整个考试科学和公正的前提。高考重题现象属于测试工具的设计偏差问题,这一偏差不仅提高了考试成绩中的运气成分,影响对考生真实水平的有效测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相关考试机构专业性和严谨性的不足,从而导致大众对高考的信任度与满意度下降。在相关网络舆情中,有人认为高考重题现象体现出命题人员的水平低下,对不起学科专家的头衔,更对不起社会的期待;有人对高考命题流程提出了质疑,怀疑高考命题没有严格的查重环节,否则不会出现明显的重题现象;有人觉得高考重题现象使他们对高考的信仰崩塌,感到高考不再那么神圣,不能担负起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大任;还有人因高考重题现象引发对高考改革的不满,认为某地高考重题现象是盲目学习外国,将入闱命题改为题库命题的结果[3]。
3.助推题海战术
高考是连接中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具有为高校选拔人才的特殊功能,并对基础教育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高考命题方向和命题规律始终是基础教育关注的焦点,历届高考真题更是中学和教辅机构争相研究的对象。每年高考前夕,学校和教辅机构会对当年高考命题进行预测,并命制大量模拟试题用于备考,高考期间及高考结束后,则会将当年高考试题与自己的模拟试题及选用的市面原有试题进行对比。为了提升知名度或博人眼球,这些对比者一旦发现高考试题被押中,就会大肆渲染和炒作。此外,也有考生在高考中侥幸碰到平时做过的原题或与平时做的试题相似的题目,出于兴奋之情或炫耀心态,会将高考真题和平时做过的相同或相似试题一并发布到网上,进而引起社会关注。所有这些现象都会给考生和教学者造成强烈的暗示,即高考中有可能会碰到原题,题做得越多,碰到的概率就越大[4]。在相关网络舆情中,有人认为高考重题现象注定会诱导考生大量刷题,死记硬背常见结论和套路,将考生一步步推向题海;有人担心高考重题现象会反过来导致各种各样的模拟题或预测题更为泛滥,从而带来拼命刷题和题海膨胀的恶性循环;还有人指出高考重题现象严重偏离教育部多年来强调的“杜绝盲目刷题”“突破应试教育困境”等命题导向[5],使“体现素质教育,考查能力和素养”的考试目标无从实现。
4.影响社会稳定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高考是人生中一次极其重要的考试,它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关系到众多考生和千百万家庭的切身利益。高考的这种高利害性,使社会长期以来对高考中的不公平现象一贯持有“零容忍”的态度[6]。无论是考试政策、考试过程,还是命题阅卷和招生录取,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各界都会严格对其进行公平性审视,一旦有人提出质疑,则可能一呼百应,形成聚焦效应。高考重题现象给部分考生带来不利后果,极易使利益受损者产生不满情绪,造成过激行为,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在相关网络舆情中,有人指责高考重题现象是命题者对考生前途的漠视和十年寒窗的否定,表现出对命题人员的无比愤怒,并对命题人员进行漫骂和人身攻击;有人提出高考重题现象是命题人员玩忽职守或重大失误导致的命题事故,要求严厉处罚命题者;也有人牵头向教育主管部门提起集体维权诉求,希望取消相关试题分值;甚至还有人不满考试主管部门对重题现象的回应,在社交平台上煽动利益受损者举行游行示威;等等。这些不满情绪的大规模传播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高考试题查重工作面临的困境
1.查重对象极为庞杂
中国学历教育阶段较强的升学压力以及基数庞大的学生群体,加上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普遍重视,形成了教辅资料的巨大市场[7]。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的全国图书码洋为986.8亿元,其中教辅类图书的销售额约占11%,达109.43亿元[8]。在图书策划公司、出版社和教育培训机构等利益主体的推动下,社会上针对高考的教辅书和试题资料铺天盖地,层出不穷,其中的高考相关试题更是浩如烟海。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教辅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相关出版、策划机构在教辅产品线上的多维度扩充[9],高考相关试题的构成情况也越来越复杂。首先,从试题载体看,既有传统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介的试题,也有现代电子书包、手机教辅 APP、线上数字教辅平台等电子媒介的试题。其次,从试题性质看,既有针对复习考试环节的历年高考真题、模拟试题和预测试题,也有针对平时教学环节的同步练习、随堂测试、专题练习和各种阶段性考试的试题,如周考题、月考题、期中考试题、期末考试题、年终检测题等。再次,从试题形态看,既有单独汇编的试题册或专门研发的试题库,也有混杂在各类教辅书或教辅平台资源库中的试题。此外,上述不同类别的试题资料时常相互交织,让人很难完全理清头绪。高考相关试题这种极为庞大的数量和极其复杂的构成,给试题查重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困扰。
2.查重资源存在盲区
高考试题查重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将新命制的高考试题与社会上各种原有试题进行比对,进而判断两者是否雷同或者高度相似。因此,开展试题查重工作之前必须全面收集社会上的原有试题,作为试题查重资源。就试题收集途径而言,社会公开出版发行的纸质试题、试卷和教辅书等一般可以通过购买方式获得,电子书包、手机教辅 APP、数字教辅平台和在线题库的试题资源等可以通过注册付费使用,部分互联网试题还可以免费下载。然而,并非所有试题资料都是面向社会公开的或者都能通过上述途径获取的。其一,为了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一些重点学校和教辅机构会凭借自身的师资力量和多年的教学辅导经验,在社会已有试题之外自行编制各种高考复习备考试题,出于同行竞争和规避查重等考虑,这些学校和教辅机构通常将自编试题视为内部资料,严格限制外传;其二,为了让高三学生提前适应高考,各地区、学校在每年正式高考前都要进行多轮模拟考试,从而命制出大量模拟试卷,其中高考前的一个月是高考模拟卷的集中爆发期,而这段时间正好处于高考命题的入闱期,高考命题人员已与外界隔离,无法及时获取相关模拟试题;其三,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下,高考科目设置由语、数、外三个统考科目和政、史、地、物、化、生六个选考科目组成,除了语、数、外大多采取全国统一命题外,选考科目全部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自主命题,因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缺少相应的协作机制,许多外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公开出版的选考科目试题获取非常困难。这些难以收集的试题是查重资源的盲区,极有可能构成试题查重工作的潜在隐患。
3.查重标准模糊不清
试题是由考点、题型、素材、设问等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判断试题是否相同或相似,应该看各试题要素的相同或相似程度。然而,现实中的试题相似情形非常复杂,除了全部要素相同或相似的情形外,有的是单个要素相同或相似,有的是多个要素相同或相似。一般来说,对于各要素完全相同或高度相似的试题,通常可以直接判为重题,并容易形成一致意见,而对于仅有部分要素相同或相似的试题,在判断其是否为重题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看法。特别是高考中的不同考生群体,由于利益、立场的差异,对部分要素相同或相似的试题有时持完全相反的态度,在一部分考生看来是正常的情形,但在另一部分考生眼里却构成重题。在现阶段的试题查重实践中,由于缺少相关的研究支撑,教育考试机构和命题者对于复杂多样的试题相似情形没有全面的了解,对于试题哪些要素相似以及相似到何种程度可以认定为重题,认识上还比较模糊,更没有制定具体的标准,从而导致试题查重工作中难以把握尺度。
4.查重机制尚未确立
高考试题查重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一系列组织管理、程序和运行规则问题,要保障试题查重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这种工作机制通常包括目标、流程、组织、能力、管控和保障等要素。其中,目标是指试题查重工作预期的效果,如通过查重工作应排除哪些情况的试题,试题查重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测量要求和社会满意度等;流程是指围绕试题查重目标所采取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如怎样搜集整理试题查重资料,在命题过程的什么阶段开展试题查重,试题查重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是什么等;组织是指将试题查重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人,如试题查重工作由谁统筹协调,实施试题查重的责任主体有哪些,不同责任主体之间如何分工协作等;能力是指试题查重主体顺利完成查重任务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如试题查重主体需要什么样的责任心、相关知识和工作技能,通过什么途径使试题查重主体具有这些责任心、知识和技能等;管控是指针对试题查重风险所采取的管理、监控措施,如试题查重过程中可能有哪些偏差或疏漏影响查重目标的实现,通过什么样的管理手段来避免这些偏差或疏漏的发生等;保障是指支撑试题查重工作顺利开展的各种条件,如试题查重工作需要配备的人员、设备,以及开展试题查重需要的经费和时间投入等。目前,雖然相关教育考试机构对高考试题查重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也采取了一些推进措施,如加强查重资源投入,改进查重技术手段等,但从总体上来看,主要侧重于硬件条件的建设,而对查重工作的组织管理关注较少,对推动工作运转的一系列管理要素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认识,更没有针对各管理要素建立完备的制度规范,这使得试题查重工作缺少必要的机制保障。
三、高考试题查重困境的应对策略
1.拓展试题搜集渠道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部分试题获取困难问题,建议充分发挥现有考试组织架构中相关机构、人员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拓展试题搜集渠道。命题教师和学科秘书是高考命题的实施主体,对社会上公开发行的相关高考试题资源比较了解,可建议其入闱前尽可能全面搜集本学科的历年考试真题、各类模拟试卷和教辅资料;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设有高考命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高考命题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组织保障,可建议其协调各地基教处和教研室,及时收集、提供命题人员入闱期间新产生的各地联考试卷和各校模拟试卷;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负责组织实施全国性的教育考试工作,同时对各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有业务指导职能,可由其牵头在各省级教育考试机构之间建立选考科目未公开出版试题资源互通机制;学生是高考相关试题和复习资料的直接使用者,无论是社会上的试题还是学校和教辅机构的自编试题都可以接触到,建议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尝试通过在校学生或教辅班学员等途径搜集各地重点学校和教辅机构的内部试题。
2.制定试题查重标准
面对复杂的试题相似情形和不同的利益主体,制定试题查重标准是一项专业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但涉及教育测量规律和不同学科的试题特点问题,也涉及社会认可度问题。对此,试题查重标准的制定总体上应分为两大步骤。第一步,要组织教育测量专家和学科命题专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专业角度提出试题查重标准。在这一阶段,重点是结合学科试题特点和试题类型,通过大量实例详细分析各试题要素在教育测量中的功能及其对试题相似性的影响程度,并明确各类试题的查重关键点。第二步,要通过有组织的网络问卷调查和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考生和社会各界意见,对专家提出的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在这一阶段,重点是遵循试题的公平性和导向性原则,根据考生和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对专家提出的标准进行审视和推敲,同时,将专家未提及但有可能导致考试不公平和考试负面导向的其他试题相似情形,补充纳入试题查重标准。
3.完善试题查重流程
严密合理的查重流程可以使试题查重工作有条不紊,防止查重过程中出现各种疏忽,并提高试题查重效率。根据高考试题查重管理的现状,应重点完善三个方面的流程。一是加强查重培训。良好的查重敏锐性和查重技能是做好查重工作的能力要素。目前高考命题中没有关于查重工作的专门培训,命题教师虽然知道试题查重的重要性和自己的查重职责,但对于具体的试题查重要求、查重方法和查重技巧等并不完全了解,严重影响查重工作的实际效果,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二是贯彻全程查重。高考命题包括制定蓝图、选择素材、编制试题、审定试题和交付清样等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对重题现象的产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高考试题查重大多集中在交付清样前的审题环节,这既可能因滞后发现重题而导致前面环节的命题过程成为无效劳动,也不能保证试题在交付清样后与社会上新产生的试题不发生重复。对此,建议将查重节点前后延伸,使查重贯穿命题全程。三是实施查重监控。执行全程查重后,由于试题查重的环节增多,且不同环节的查重工作可能由不同的人来完成,为避免查重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和防止查重内容疏漏,并便于在出现问题时进行回溯,查重工作应按学科设立台帐,并实行专人管理,做到查重过程动态可控。
4.研發试题查重系统
查重对象的极度庞杂性决定了高考试题查重是一种海量查重,绝非单纯的人工查重所能胜任。实际上,从查重工作内容的性质来看,试题查重既包含考点、设问和解题模型等理解性比对工作,也包含情境素材和文字表述等机械性比对工作,前者需要一定程度的人工参与,后者则完全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现在国内学术论文已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较为成熟的查重系统,通过其大数据模型可以自动识别绝大部分“非原创”情况。考试机构应该借鉴学术论文查重算法和查重策略方面的现有成果,并结合高考试题查重特点和要求,进行试题查重模型和查重功能设计,研发专门的试题查重系统。与此相配套,还要对所有采集到的查重资源进行电子化和归类处理,建立试题查重资源库,为查重系统提供支撑。鉴于研发试题查重系统的任务较为艰巨,尤其是系统需要采集的试题资源数量浩大且分布于全国各地,仅凭个别考试机构的力量难以做到,建议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研发系统的基础上,由各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参与试题资源采集,实现查重系统共建共享。这样既有利于统一系统技术指标和减少独自研发系统的人、财、物浪费,也可以解决试题资源的采集困难问题。
5.加强试题查重保障
试题查重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保障条件,从现有情况看,设备和经费等条件不成问题,需要加强的主要是人力和时间保障。第一,人力保障。从命题工作的岗位职责来看,命题教师应该是试题查重工作的责任主体,既然是进行原创性命题,就需要将自己命制的试题与社会已有试题进行对比。然而,对命题教师而言,试题查重只是其命题工作的一个方面,其大部分精力需用于试题的构思、命制和研磨,以确保试题内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平性。在试题查重上耗费命题教师过多的时间、精力,势必影响命题工作的其他方面。对此,可对试题查重的工作内容进行分解,将一些无需命题教师亲自操作的查重工作交给专门的辅助人员负责。根据当前高考命题组织管理模式和闱内岗位设置,建议以学科命题组为单位,配备查重辅助人员,具体人选可以在审题教师、学科秘书和闱办人员中指定。第二,时间保障。多年来高考命题入闱时间通常为五周左右,其中,后两周时间是用于清样交付后的印刷、分装、运输、考试及命制备用试卷,真正用于命制当年正式试卷的只有前三周时间。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要命制一份经得起全社会审视的高质量试卷,命题工作节奏必然高度紧张。为按期保质完成任务,命题教师经常熬夜加班到很晚,在清样交付期限的最后几天,有的命题组甚至通宵加班。在此情况下,如果命题入闱的时间不变,试题查重的新增工作量将会超出命题教师的承受极限,要么造成命题任务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么导致命题质量无法保证。对此,命题组织者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适当提早入闱,为试题查重提供相对充分的时间。
6.做好重题应急预案
高考的超高关注度及命题工作自身的复杂性使高考命题成为高危领域,重题隐患则是其中的重大风险点和舆情燃爆点。尤其在当今全媒体时代,舆情的燃点低、扩散快,很容易产生规模效应,一旦处理不及时,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对此,要深刻认识高利害考试规律,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制定重题突发情况应急预案。一是考试之前,在高考的正卷交付清样之后,要按照正卷标准和流程,争分夺秒地完成高质量的副卷,一旦正卷在进入考场前的最后阶段发现重题现象,可紧急启用副卷试题进行替换。二是考试期间,要进行24小时不间断舆情监控,如果发现重题线索或舆情苗头,要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研判,及时稳妥地进行回应,尽可能将舆情处置关口前移,提升处置成效。三是考试之后,对于网上出现的有关重题的夸大性不实言论或煽动性有害信息,要提请高考护航组织中的宣传、网信、大数据管理等部门进行实时管制,避免产生不该有的负面影响[10]。
总之,高考试题查重是保障考试公平和维护考试公信力的需要,也是正确引导中学教育教学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开展试题查重工作的初期,遭遇各种因素的困扰在所难免,对此,只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才能切实推进试题查重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建明,王祖浩,王后雄,等.构建保障高考命题公平体系的策略研究——以高考化学命题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06):60-63.
[2] 胡向东.论国家考试公信力建设[J].中国考试,2005(10):9-13.
[3] 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英语春季高考“风波”:题库建设惹的祸?[EB/OL].(2017-01-20)[2023-06-18].https://gaokao.eol.cn/shang_
hai/dongtai/201701/t20170120_1484718_1.shtml.
[4]陈根花.真题很重要,高考有重题[EB/OL].(2019-04-02) [2023-06-18]. http://www.yygrammar.com/Article/201904/5451.html.
[5]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分析(理科数学分册)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2.
[6]杨三喜.近百名高考生被查处:以零容忍态度维护考试公平[EB/OL].(2020-07-28)[2023-06-18].https://m.gmw.cn/baijia/20
20-07/28/34036773.html.
[7]于谨.新高考改革浪潮下,2020年教辅出版行业发展前景无限[EB/OL].(2020-11-05) [2023-06-18].https://www.huaon.com/
channel/trend/661095.html.
[8] 观研天下.中國教辅出版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R/OL].(2022-05-10)[2023-06-18]. https://
www.sohu.com/a/545522535_730526.
[9] 海洋.高考教辅图书在新挑战中寻找新机遇[EB/OL].(2021-02-27)
[2023-06-18].https://www.sohu.com/a/452968241_649242.
[10] 冯成火,王东,黄梓馨.高考舆情应对与危机管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6):22-25.
[作者:郭光明(1967-),男,江苏南通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硕士;吴成兵(1975-),男,四川成都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