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与祁山道上的秦墓比较研究

2024-05-08 13:23李蓉
文史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天水

李蓉

摘 要:1979年以来,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川县文化馆、青川县文物管理所发掘了广元市青川郝家坪战国墓群;1986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地县博物馆发掘了天水市麦积区放马滩、甘谷县毛家坪、张家川县马家塬、清水县李崖,陇南市礼县、成县等地秦墓,均获得一批重要文物。这些墓葬虽在四川、甘肃两省辖地,但地域相邻,时代相近,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这对研究蜀道上早期文化的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義。

关键词:郝家坪墓群;天水、陇南墓群;川、甘秦墓比较;青川秦人

自古以来,从西安向西、向南进入四川有多条道路可达;然因秦岭的隔断,入蜀之路多有艰难险阻。尽管如此,也阻挡不了人们交往的脚步。历朝历代都在践行着交通旅途的艰辛与快乐。大家熟知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等,都是入蜀的主要大通道,均与陕西、甘肃有关。其中川、陕两省的路径较为清楚;而甘、川两省则为模糊些,这是指甘肃境内的祁山道与阴平道,即今甘肃省天水、陇南两市与四川广元市之古道。这一区域,均属西秦岭余脉、渭水以南的长江上游地区。其自然地理的相同,孕育了相同的人文历史。而两条道路的互通,其历史也是很早的。在没有祁山道、阴平道这些名词之前,人们早就互通了。其证据就是汉简的记载和秦人墓葬的发现。汉简,即指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原江陵县)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二年律令》简册,其中第268号简《行书律》记载:“复蜀、巴、汉中、下辨、故道及鸡创中五邮,邮人勿令徭戍,毋事其户,毋租其田一顷,勿令出租、芻藁。”[1] 这是一条关于邮置驿道的法律条文,意即复建蜀郡、巴郡、汉中郡及武都郡下辨县、故道县、鸡创等地邮驿驿站,并规定在职的人员可免除徭役、不负担租税、粮草等任务。其中的下辨县即现在的甘肃陇南市成县,地处西汉水流域、所谓的祁山道中段。由此可证这条东起宝鸡、西经陈仓、又经祁山的道路在西汉以前就已存在,是官府修建的官道。其历史久矣!那么这条道上有哪些人走动呢?我们可从川、甘两省的广元市、陇南市、天水市已发现的秦人墓葬中寻得答案。

一、四川广元市青川郝家坪战国墓群

1979年、1980年、2010年广元市青川县郝家坪发掘墓葬106座。考古工作者根据M50号墓记年木牍断定它们为战国中、晚期墓葬。[2] 其基本特征是:

(一)从地形地势看,它们处于山梁半腰及山体缓坡地带,既不上山,也不近河。其坐北向南,山前即为平整台地;东邻河,西连缓沟。

(二)墓群排列未见叠压打破关系,排列有序。地表无坟土,墓口开于地表之下,直入生土层,长方或方形,部分筑二层台。墓圹内填白膏泥和黄沙及花土,用以封闭棺椁和填埋墓圹。

(三)形制有甲类(有椁)、乙类(无椁)、土坑三类,其中甲类墓稍多。

甲类有棺椁墓的结构,外椁内棺,椁由盖、墙、档、底板构成。档与墙板榫卯套合,盖与底板则平铺而就,形成一个大的密闭空间。棺置中间或一侧。盖、底、档、壁卯合而成,呈长方形体。棺上面与椁盖下之间纵向垫铺若干木板。木工制作工艺较精细。

乙类无椁墓则简单。土圹中置棺。土圹口大底小,直壁或弧壁。

土坑墓,即无棺椁的墓。

(四)出土器物置于边箱内或边侧空间。

(五)出土器物有陶器、漆器、木器、竹器、铜器等。

随葬器物在各墓中的数量多少不一。如79M1,较大,随葬品达30余件,一般5~10件,也有无随葬品的。79M50号墓属中型墓,一棺一椁,随葬器物24件。陶、木、漆、铜、半两共存。木牍两枚,其中纪年牍1枚。据此断定年代为战国后期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左右。墓群尸骨大都不存,无法得知尸骨情况。随葬器物中陶、漆、铜器普遍。大型礼器少见。

以上为青川墓的主要特征。

二、甘肃天水、陇南墓群

(一)天水放马滩

放马滩墓群,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东去陕西宝鸡界80余公里,南邻陇南两当和陕西凤县,应是故道的地理范围内。其地处秦岭深处,属嘉陵江上游地区,也是小陇山林区。因林场建房而发现,进行抢救发掘。钻勘发现墓葬百余座,发掘14座,其中秦墓13座,西汉墓1座。[3]从M1号墓出土《墓主记》竹简纪年推测,时代约在秦始皇未统一前的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以后,比青川墓群晚近70余年。其特征是:

1.从地理形势看,它们均处于南北向山体南坡前缓坡地带,上中下三层排列,头向东。东西两侧为高峰,北靠大山,南临小溪,汇于花庙、永宁河而入嘉陵江。

2.墓葬排列整齐,无叠压打破关系,亦未发现盗掘扰乱现象。地表无坟土,墓口开于厚50厘米地表之下红褐色黏土层中。长方形竖穴土坑,无二层台,墓内填五花土和白膏泥。白膏泥是填充、封闭墓室的主要材料。

3.形制可分为单棺和一椁一棺两种。单棺即单人葬,有大小之分。大人棺,长方体,榫卯套合。小孩棺则用圆木挖凿成槽,一次埋入土圹内。一椁一棺即外椁内棺。其先在土圹内安装椁室,椁底用木板平铺,两档及两边榫卯套合,而椁盖则用圆木稍加削平后竖向铺盖。内棺做工较细,长方体,加工平整,榫卯套合,置于椁内一侧,形成边箱和头箱。棺底与椁面之间垫横向方木,将棺支起。棺内尸体上竖向置一块与尸体长度相等的木板。棺椁均用柏木。木工制作工艺较精。

4.随葬品置于边箱、头箱和棺内头侧。尸骨保存不好,皆腐朽。个别存少量头发和牙齿。有关人骨的资料全失。

5.随葬器物有陶器、漆器、木器、铜器、竹器、毛笔与笔管。

由于发掘数量少,不能获得更多信息。从现有资料看,该地是一处公共墓地,也不排除家族墓地的可能。死者明显有等级之别。13座墓葬中,单棺6座,一棺一椁7座。一棺一椁有大小之分。随葬品多少不一,最大M1号,多达30余件,一般在5~13件;也有无葬品者。不见大型铜器、礼器。基本情况与郝家坪基本相同。

(二)成县尖川墓

该墓位于陇南市成县沙坝镇尖川村,东距西狭颂石刻10公里、县城30余公里,2003年8月修建上山公路时发现。经勘查为一处较大的墓地。限于多种原因,仅发掘2座。[4]基本特征是:

1.墓葬坐落在南北向山峰半山腰至山体缓坡地带,从山梁至山湾下分上中下三层排列。其背靠山峰,面临河川;两侧与山相连。源于礼县的西汉水经县境南流入嘉陵江。

2.墓葬地表无坟土,亦无盗扰现象。墓口开于地表30厘米下褐色黏土层中。长方形竖穴土坑,五花土与白膏泥填充墓室。

3.2座墓均为一椁一棺形制。外椁内棺。椁木厚重,椁底用枋木竖向排铺,两档及两侧横向安装,转角处用槽榫套合,椁盖用方木竖铺。内棺呈长方形,榫卯套合,做工較细。棺置椁内一侧,构成头箱、边箱。尸骨无存,棺椁用柏木制作。

4.随葬器物:仅有陶器和漆器。漆器有盘、卮、长耳盒。长耳盒与青川郝家坪相同。

(三)马家塬墓群

墓群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上,地处渭河之北,东与陕西陇县接。其于20世纪70年代修梯田发现,2002—2006年始有盗掘。经抢救发掘,有墓葬32座,祭祀坑2座。碳14测定为公元前350年左右,属战国晚期墓葬。[5]主要特征:

1.墓地北依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毛家梁和妥家梁,地势呈马鞍形。

2.墓地分布于马鞍形中部,以M6大型墓为中心,中小型墓分布于上部及左右两侧。墓向均为东西向,存在殉牲、墓祭现象。祭品为马牛羊。

3.墓葬形制有4类:(1)甲字形木椁墓(M6),形制较大,结构复杂。中间为长斜坡墓道,两侧依附九级台阶直通上下。其距地表深14.4米,墓口面积400平方米。墓道内随车3辆,马4匹。(2)竖穴阶梯式墓道偏洞墓。(3)竖穴洞式墓,随有车辆。(4)竖穴木棺墓,随有车辆、殉牲。尸骨头向北,仰身直肢,侧身直肢。

4.随葬器物有铜器、陶器、兵器、工具等以及车马器及其装饰品。其中以各类镂空花纹的金、银、铜、锡质饰件为大宗。

马家塬墓群多种文化共存,内函丰富而复杂,为秦人与戎人文化的互融遗存。此外,在礼县圆顶山也发现有与此相同的铜器。

(四)清水李崖墓群

清水李崖墓群位于天水市清水县城北李崖村,地处渭河以北,分布在牛头河与樊河交界之西岸台地上。[6]2010年、2011年两次发掘,发掘墓葬19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可分大中小三种。大墓长3.8、宽1.3米,有棺椁。中墓长3、宽1米,亦有棺椁。小墓长2.5、宽1米以下,无棺椁。头西,仰直式。随葬品以陶器主,铜器次之,其数量多者达26件,一般5~10件,少者仅1件;也有无随葬品者。陶器多为泥质灰陶鬲、簋、盆、罐为组合,铜器为戈;时代为西周。其所在地有同时期城址。此外在本县刘坪发现较晚的墓葬群,惜被盗,收回大批金银饰品,风格与马家塬出土的相似。

(五)甘谷毛家坪遗址

遗址位于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地处渭河南岸,既是一处遗址与墓地共存的遗址,也是秦人与戎人同生共葬的地方。[7]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上世纪80年代进行过调查发掘,2012—2014年进行大规模钻探和发掘,发现墓葬千余座。其以自然河沟为界,分布于河沟东西两区,已发掘墓葬199座,车马坑5座。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分为A、B两组:A组为秦人墓,B组为戎人墓。

A组秦人墓:竖穴土坑,一棺一椁、重棺,屈肢葬。随葬品有铜、陶两类:铜器有铜鼎,有3鼎墓,也有1鼎墓;陶器有鬲、豆、獻、鼎,皆为绳纹灰陶。秦人墓即有3鼎墓,也有1鼎墓,更有车马器和殉狗、殉人墓。时代为西周早期至战国早期。

B组戎人墓:以洞室墓为主,也有少量竖穴墓;无棺椁,屈肢葬。随葬品为夹砂红褐陶,器形有铲足鬲、双耳罐、壶等。时代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

(六)礼县大堡子秦公墓

该墓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永坪乡赵坪村。1992—1993年,这里发生了大规模盗墓事件,出土了一大批重要文物,有刻铭文为秦公、秦子的铜鼎、铜簋、铜壶、铜钟、铜镈等大型礼乐器物以及大量鹰形金饰片等,可惜大多都流散海外。1994年,甘肃省考古所对被盗的两座大墓(M2、M3)和一座车马坑(M1)以及周围的中小墓进行了劫后清理。其中M1、M2规模大,均为“中”字形大墓。M2,东西向,全长88米,有东西两条墓道,东墓道长37.9米,宽6米,深11米。墓室呈斗状,长6.8~12.1米,宽5~10米,深15.1米。墓室内设二层台,其中东、北、南三面台上殉葬7人。西墓道长38.2米、宽4.5~5.5米。斜坡带台阶。填土中殉葬12人。M3,东西向,全长115米。亦有东西两条墓道,东道长48.85、宽8.3、深13.5米。墓室长6.75~24.65米、宽3.35~9.8米、深16.5米。北侧二层台上殉葬1人。西道长41.5、宽8.2米,填土中殉葬7人。两墓内残存较多的漆黑残片、铜饰件及金饰片;完整器无一件,盗掘很彻底。据悉两墓器物均陆续出现在海外市场。经研究认定,这两座大墓年代应在襄公、文公、宪公(公元前766—前704年)之间。

三、比较研究

以上川、甘两省发现的墓葬资料,除青川和放马滩的全部发表外,其他资料尚未全部发表,只见有文章和部分器物的图片公布。根据有限的资料,它们的时代早晚关系应是:清水李崖—礼县大堡子秦公墓—毛家坪A组—马家塬—青川—成县尖川—天水放马滩。清水李崖最早,其次为礼县秦公大墓(公元前766—前704年),毛家坪(公元前688—前623年)居中,马家塬(公元前361—前338年)稍后,青川与尖川(公元前310—前273年)同时,而放马滩(公元前239年以后)最晚。它们之间互相有无关联呢?根据现有资料的部分特征,试作以下浮浅比较,从中探寻其文化特点。

(一)从墓地的选址上,有共同特征,除毛家坪外,其他均选在靠山峰的缓坡地带。它们普遍有山皆依,有坡皆用;高而不露,低而藏之;有水而环,但又不近之。这显然已具有风水色彩。(图二)

(二)从墓葬形制上,它们都是竖穴土坑加白膏泥。棺椁制度上,普遍一棺一椁或单棺。(图三)

(三)随葬器物上,有以下特点:

礼县秦公大墓,虽遭毁灭性破坏,但从发掘情况看规模宏大,又从有秦公钟、秦公鼎等重器以及殉人现象看,应是级别最高的墓葬——也只能是秦国公之墓;但属哪个秦公难以确定。据《秦本纪》载死后葬于西垂的只有三公: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襄公卒葬西垂;秦文公五十年(公元前716年),文公卒,葬西山;秦宪(宁)公十二年(公元前704年),宪公卒,葬西山。其他诸公均未葬西垂,故礼县大堡子秦公大墓只能在襄、文、宪三公中去确认;但因盗掘资料皆失,可能成为不解之谜了。大墓所获文物中,与上述各墓无一能比者,唯青川M1出土漆器鸱鹗壶与秦公墓金鹰饰片有某种联系。鸱鹗壶,木胎表漆、彩绘,通高32、腹径22、口3厘米,是一件完整的鸟形器物,侧面像一只蹲坐的鸟。金鹰饰片,用黄金打造而成的片状物,高45.8、宽26.1厘米,是端坐的侧面形象,推测是棺材外表装饰物。一器一片,本無可比性,但从侧面看,又很相像,时代相距450余年,他们之间有联系吗?《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两件不同的东西均展示了秦人崇拜黄鸟的文化现象,虽然时代相距甚远,但隐藏着文化上的某种联系。

礼县秦公大墓铜器中的铜鼎,以及天水马家塬铜鼎与青川郝家坪铜鼎、陶鼎也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器形、双耳、马蹄足及圜、平底部处。

陶器中,青川郝家坪与天水放马滩有更多相似之处,如壶、罐、釜三种器物。

漆器中,双耳长盒,青川郝家坪与成县尖川出土的更接近。

铜质桥形饰,郝家坪(图四)与放马滩(图五)的形制也相似。铜半两钱中,青川郝家坪,钱径3.2、孔经0.8、肉厚0.11厘米,重4.3克;天水放马滩,钱径2.3、孔径0.8、肉厚0.2厘米。其“半两”二字,前者笔划较细且规整,后者则反之。二者形制相同,但前者大而后者小。二者时代相差约70余年。

木牍与竹简。青川郝家坪M50出木牍2枚,保存较好的M50:16一枚。(图六)牍长46、宽2.5、厚0.4厘米。其正背两面书写,内容为更修后的《田律》。天水放马滩M1出土竹简460枚,内容有甲乙两种《日书》和《志怪故事》。甲种《日书》简长27.5、宽0.7、厚0.2厘米。乙种《日书》和《志怪故事》,简长23、宽0.6、厚0.2厘米,均单面书写。甲种《日书》书体较古,与乙种稍有不同,可能抄成的时间或书写者不同所致。(图一)郝家坪木牍与放马滩竹简在内容上并无关系,但在字体与书风的总体面貌上却是一致的,都是始皇统一之前的风格,大篆、小篆、隶书三体混杂,字体结构、书写风格趋同。放马滩M1同时出土有毛笔,笔杆长,毛锋短而挺,有弹性,推测为狼毫笔。从字体韵味看,全部文字当用该笔写成,排除硬笔书写之可能。细比较可以看出,木牍文字比竹简文字要古老一些。二者对研究秦文字和秦人书法发展演变均有重要价值。从内容上看,木牍所书,是更修秦国《田律》的律文,与秦国土地制度相关。孝公时期(公元前361—前338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但具体做法无从知,且后来亦无再修《田律》的记载。青川木牍的出土,证实了自商鞅之后近30年又一次修改《田律》的历史,是伟大的发现。而放马滩竹简《日书》则是民用的文化典籍,尽管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时代相近,但内容上有相异之处。睡虎地《日书》中有一半是楚人使用的日书,一半是秦人使用的日书;放马滩竹简则是纯秦人的日书。它的发现丰富了秦文化的典籍。同时我们从两地发现的《日书》中可以看出战国中后期秦楚两国的交往关系。青川郝家坪木牍背面的文字是禁忌动土的日子,与秦、楚《日书》相关条文相符合,推测郝家坪秦人可能也在使用秦《日书》来制约生活行为。

四、几点认识

秦国的历史是很复杂的,史学界一般认为以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为界,分立国前和立国后。立国前为秦之先,立国后至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为秦国,跨越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等五个历史时期。秦之先即夏商周的秦人,历史很混乱。据文献记载,夏朝时还没有秦人或秦族名称的出现,只是说秦的祖先伯益曾帮助禹治水,并为舜驯服鸟兽,舜赐姓“嬴氏”。司马迁也说:“秦之先为嬴姓”(《史记·秦本纪》)。有学者认为此与秦人崇拜玄鸟图腾有关。玄鸟即燕子,嬴、燕声同,嬴就是燕,嬴姓即燕姓。商灭夏,秦人去夏归商,为汤御,做了商王的奴隶;自首领中潏以后,在西戎,保西垂,助纣为虐,顺从于殷商。周灭商,周人将商民及原顺服于商的各族人当成了奴隶,秦人必在其中。周初,武王死,成王继位,商纣的儿子武庚发动反周叛乱,当时居于东方的秦人也参加了反叛。辅佐成王的周公姬旦率军东征,平定了叛乱。之后,周王朝对叛乱者进行了严厉镇压,杀一部分、流放一部分,嬴姓之民也无例外,一部分被迁于黄、淮流域,一部分迁往遥远的西垂。这段历史,《逸周书》《史记·秦本纪》中都有记载,但有很多存疑或不甚明了之处。21世纪清华大学收藏的楚简《系年》正好补充了这段史实,记载曰:“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禄子耿。成王践伐商邑,杀禄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朱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作周陪。周室既卑,平王东迁,止于成周。”朱圉,地名,现今仍存,当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城西10公里之朱圉乡,在渭河北岸;南岸山脉即朱圉山,南与陇南市礼县相连。依此记载当时迁于此地的嬴姓人就是秦人的祖先。(此地过去属天水地区,20世纪80年代撤区设市,部分县归陇南市。)秦姓即始。西周末(约公元前890年),秦人还过着游牧生活,居于犬丘(今天水)的首领非子,因善于养马被周孝王看中,为周王室养马于汧渭间,后封为附庸,其邑在秦(今天水市清水县秦亭),从而定居下来,复续嬴氏祀,登上了历史舞台。其后周室又封嬴氏首领秦仲为大夫,率领秦人与戎狄作战。秦仲最后命丧西戎。秦仲死,周宣王又看中其大儿子庄公昆弟五人,征召领兵继续攻打西戎,占领犬丘,封庄公为西垂大夫,专为周室作战,秦人从此逐步强大。后来庄公弟襄公即位。至公元前770年,即平王元年、襄公八年,戎、狄更加猖獗,围犬丘,攻镐京,杀幽王,加之国人皆怨,周室走到了尽头,西周一朝结束了统治。历史进入春秋时代。周室诸侯拥立幽王太子为周平王。平王即位,戎、狄势力有增无减,迫其东迁都城于洛阳,秦襄公领兵护送,因功封为诸侯,并把歧以西之地赐给襄公,秦人始建国。

秦人本是一个落后部族,夏商周三代时还处于原始社会-奴隶制时代的游牧阶段,经过春秋战国,而跃向了封建社会,变成强国并新立王朝。与此相关的地下考古资料也证实着其历史的发展,但在秦人发迹的甘肃东南部地区内,所发现的資料较少、缺环很多,不连贯,更不能全面证实历史发展的轨迹。秦之先的遗存至今未发现。目前可知最早的礼县大堡山两座大墓,因被狂盗而不能确认墓主。后来在附近圆顶山勘探,发现也有大墓存在,看来春秋时的襄、文、宪三公之墓定在此处。清水县的墓葬亦当同时或稍早。甘谷县毛家坪的墓群推测应是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设县以后的遗存。天水马家塬墓群,从出土的青铜茧形壶底部铭文“鞅右”推测,应是战国时期孝公推行商鞅变法以后时的墓葬。青川郝家坪墓群从出土木牍文书的纪年断定,是战国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以后的遗存。成县尖川墓地,出土东西较少,但漆器中的双耳长盒与郝家坪的长盒相同,应是同时期的墓地。而天水放马滩墓群时代最晚,是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以后的遗存。上述发现尽管不连贯,但其互相关系和脉络还是清晰的。特别是青川墓群,不仅将广元、成县、天水三地墓群串联起来,而且扩大了对秦人分布的地域的认识。如果说青川秦人是周赧王元年、惠文王后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封通国为蜀侯时所移秦民万家之民的话,那么这些秦人来自哪里呢?拙以为,从青川、成县、礼县、天水四地的墓葬情况看,青川秦人很可能来自天水,经陇南而达广元地区。从地理上看很接近,不管是沿西汉水还是白龙江皆可通途,而且这里自然生活条件也优于天水、陇南;从历史上看也在秦人的势力范围之内。结合湖北张家山M247号墓出土的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律令《行书律》“复蜀、巴、汉中、下辩、故道及鸡创中五邮”的律文,可知西汉初期下辨(今陇南成县)巳有驿道开通,并有官方驿站的设立。这条驿道必起于天水,西南经陇南而达广元市域。那么这条驿道应该就是后来祁山道、阴平道的前身,上溯其历史可推至秦立国后至战国后期。这也是天水秦人早期入蜀的主要通道。

注释:

[1]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之《行书律》,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2]青川县文物管理所编《青川郝家坪战国墓》,巴蜀书社2018年版。

[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文物》1989年第2期;《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年版。

[4]尖川资料未发表,出土文物在成县博物馆展出。

[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西戎遗珍》,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6][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秦与戎》,文物出版社2021年版;《清水刘坪》,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8]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5期。

[9]林剑呜:《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单位:四川博物院

猜你喜欢
天水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回顾党在天水的百年伟大征程 汲取砥砺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天水站持续开展水土流失试验观测成果丰硕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天水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