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上过几年私塾,爷爷写得一手好字,算是他们那代人里的“文化人”。所以,爷爷热衷于写信,从他当兵写第一封信算起,这个习惯整整坚持了70年。
1947年春,爷爷离开家乡参了军。到部队后,他第一时间给家人写信告知自己的近况。可战火纷飞的年代,信写好了常常却无法寄出,爷爷只得把家书放在他贴身的口袋里。3个月后,部队行军经过一个小县城,他才托人把信寄回家乡。
部队很快转战前线,爷爷没有收到苦苦等待的回信,但写信的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
战场上的日子总是紧张又激烈,家境优渥、没有吃过苦的爷爷却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唯一的寄托便是写信。
爷爷退役后,被安排到山东青岛胶州的刑侦大队担任大队长。他一心投入到新工作中,将战场上不怕苦累、雷厉风行的作风带到了工作中,经常早出晚归,身上常常会有一些小伤。工作之余,他依旧喜欢写信。他给一起从战场回来的战友写信,回忆并肩作战的日子,分享自己的近况;他给还在老家的亲人写信,叮嘱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向上;有时候他还给自己写信,像写日记一样,记录生活感悟……
除了写信,爷爷还喜欢翻看之前家里收到的自己写的信。
2022年11月,王帆在连队阅览室。
爷爷写的信大多都已遗失,能够保存下来的,也损了些边角。那些泛黄的信件,被爷爷小心地收藏在一个小册子里,翻开它,一个个饱含战友情深和岁月变迁的故事扑面而来,有的是在上战场前写给家人的绝笔遗书,有的是战斗胜利后的报喜,有的则是行军途中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
“昨天晚上天蒙蒙黑我们就开始准备战斗了,我隐蔽在一个土丘背后,天气太热了,衣服都湿透了。一个炮弹飞来,旁边李二顺的胳膊就被炸没了,我迟疑了一下,然后立刻撕掉身上的衣服给他包裹伤口。战斗结束之后,在回窑洞路上,李二顺还是因为失血过多死了,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不在了,我竟然不知所措……”
我记事以来,爷爷常常拿出他那沓泛黄的信件,给我讲信件背后的故事。爷爷经常一边讲述,一边看向远方,仿佛回到了那炮火硝烟的战场。那些“破败不堪”的信件,承载了爷爷整个军旅岁月。
在爷爷的信件当中,我对军旅有了初步的认识。警校毕业前夕,我陷入纠结:是从警还是从军?
爷爷得知后说:“你想去部队,想感受部队的生活,那就别纠结,放心去就行,趁年轻做自己想做的,多吃苦多奋斗。”
2017年9月,我戴着大红花准备去部队报到,爷爷站在熙熙攘攘的送行人群中,依依不舍地望着我。
新训时,由于身体不协调,动作僵硬,我老是“冒泡”。面对班长恨铁不成钢的神情,我真想给自己两拳头,似乎有一肚子的委屈无处诉说。
晚饭后,组织新兵给家里打电话,尽管我努力控制情绪,但爷爷还是从电话那头听出了我的异常。
没多久,我收到爷爷的来信。薄薄的信笺上,满满的关心和鼓励:“……当兵咋能不吃苦呢?不吃苦头,战场上就会栽跟头……”
就这样,初入军旅的我成了爷爷晚年唯一的写信对象。好像每当我心中有过不去的坎,爷爷的鼓励便会随信而至。
“爷爷理解,你刚开始接触通信,肯定有很多不懂不会的地方,不要着急也不要担心,沉下心来慢慢学习,学扎实学透彻。”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五四青年节的演讲比赛,你既然想参加,那么就不要纠结会不会成功、能不能拿名次,你只管好好准备。加油孩子,你永远是爷爷心中的第一。”
…………
伴着爷爷的信,我一次又一次挑戰自我。
新兵下连后,我作为单位第一批任务女兵征战西北大漠。作为某操作号手,我顶着风沙烈日分析处理各种故障、对接上下业务……迷彩服每天都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两个多月后,我们圆满完成了通信保障任务。归队后,我在收发室找到一封执行任务前爷爷的来信。
“执行任务就是打仗,要像爷爷一样打个胜仗回来。要学会照顾自己,想家了,就写写信,打打电话……”没承想,这竟成了爷爷写给我的最后一封信。
2019年,爷爷佩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留影。
2018年底,92岁高龄的爷爷不慎摔倒,骨折住院,虽然出院后身体并无大碍,可右手再也没法提笔写字了。
没有了书信寄托思念,爷爷常常周末打来视频电话鼓励我,他依然习惯性地教导我: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努力学习,刻苦训练。
2020年6月,爷爷因病去世。
入伍近7年来,我始终牢记爷爷的嘱咐,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2023年底,我荣立了三等功。也在这一年,我在部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身兼军人、军嫂两个身份。
我把这些喜讯,都在心底默默告诉了爷爷。我相信,爷爷一定听得到,也一定会替我高兴。
(作者单位:火箭军某部)
编辑/吴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