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勇,任 雯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43 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将其摆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从思想理论创新、制度体系建构等多个维度推进意识形态建设,从而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总结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发展及其积累创造的经验,不仅能够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政治保证,而且能够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提供现实依据和借鉴,进而更好地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精神根基。
结合时代变化和时势发展,科学判断和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坐标定位,是党领导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的历史发展大势,深刻洞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并审时度势、深谋远虑,明确和深化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定位和新要求。
历史方位就是历史进程的坐标,深刻表明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前进方向。科学研判历史方位,是党准确做出战略判断、战略选择、战略谋划的重要前提和现实依据。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党历来注重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历史方位进行研判,这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为意识形态建设明确了时代要求和总体目标。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先进思想与科学观念的集合体,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有着深刻的影响。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思想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洞察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精准判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方位,并准确定位其着眼点和着力点。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一些西方国家仍然大肆宣扬“普世价值”,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崛起论”“中国无人权论”等错误观点。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媒体利用自身的技术霸权,恶意炮制散播抹黑中国的负面舆论,否定并漠视我国自身发展和为世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诋毁党和国家的形象,甚至试图从意识形态入手,动摇、瓦解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从国内形势来看,党辩证把握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迎来新的机遇和大好局面,以及社会转型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后的各种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境遇和坐标方位,全面分析高校、网络、舆论等阵地的现实情形,针对党员干部、青年群体等特殊性地位,重点掌握其思想动态,从长远考虑,从现实着手,整体谋划和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阵地。
早在1859 年,马克思就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论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就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1 页。这一论述指明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作用。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对经济基础也起着一定的反作用。具言之,意识形态工作对于经济建设和发展,具有导航把脉、铸魂立根的重要作用。因此,党历来重视辩证认识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二者有机统一、协同发展。不管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还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都体现了党注重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只有深刻把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通过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广泛凝聚精神力量,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要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成功探索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事实证明,只有经济建设和发展好了,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为此,经济建设在党的全部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包括意识形态工作在内的其他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服务于这项工作而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结合经济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重新审视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定位,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47 页。。这是党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做出的重大判断,是对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当前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的深邃洞见。党在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上,坚持协同推进、双向赋能,为整体统筹提升我国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进而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提供了重要遵循。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意识形态的聚人心、凝正气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针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越发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2 页。从精神文明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来看,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更是关系到全社会的精神建构和价值塑造。只有深化意识形态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中的价值、地位和功能,切实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才能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思想保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因事而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我国各方面的建设都面临着新的形势。同时,时代的变革和进步,也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意识形态建设亦是如此,虽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形势和挑战依旧复杂严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仍旧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118 页。因此,只有清醒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根据新形势明确新目标、理顺新思路、落实新举措,着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以及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变革,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交织碰撞,不同利益群体竞相发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各种思想、凝聚社会共识的任务更加艰巨。当前,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变换手法、调整策略,通过网络舆论、媒体传播、出版宣传等途径,加紧在青少年群体和普通网民群体中进行隐蔽渗透。2022 年的“毒教材”事件就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舆论,深刻表明了不法分子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文化价值入侵的险恶用心,再次为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的防护敲响了警钟。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强大,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利用文化霸权、网络霸权,通过传播不良社会文化思潮在我国散布杂音、噪音,不遗余力地引导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否定传统文化,抹黑党的形象。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消极价值观念的滋长蔓延,一定程度上也在消解和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党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把准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以从容坚定的政治定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领导,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进一步深化了意识形态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
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争夺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就在于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只有各级有关部门协同发力,打好“组合拳”、种好“责任田”,意识形态建设才能做实功、见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变化,党始终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目标,在深刻聚焦意识形态工作本质规律的基础上,辩证认识和确立意识形态建设有效推进的原则导向。
意识形态本质上所反映的是一种“价值观的理论体系”①陈锡喜:《中国梦的意识形态底蕴再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 年第4 期。,凝结着一定阶级或利益群体的价值观念。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全人类的思想武器,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309 页。“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③《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48 页。因此,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党性。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不仅要贯彻党的立场、观点,而且要把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的意志和自觉行动。事实证明,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任何时候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绝对不能动摇和放松,否则一旦思想防线松懈,党的事业就会缺乏统一的思想基础。为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才能把党管意识形态落到实处,始终坚持思想入党、行动入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为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具有人民性。意识形态工作是武装思想、教育人民、凝聚人心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站稳人民立场,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认可。所以,新时代着眼人民群众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意识形态建设更要引导文化创新创造,生产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②1931年2月,胡汉民反对蒋介石制定约法,曾在一次谈话中提到,“实在说一句,当开始反对满清,提倡民权主义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你们何在?而且也无从认识你们”(胡汉民:《革命过程中之几件史实》,《三民主义月刊》第2卷第6期,1933年12月15日,第115页)。可见,胡的革命资历是其就党义问题发言的重要资本。
实际上,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也是一致的。坚持党性,就是要抓住坚持什么立场、坚持什么方向的问题。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抓住“人心就是力量”,回答好宣传思想工作“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党的主张和理论代表的是人民的意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旨归就在于守民心、聚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辩证地把握意识形态建设既要体现党的主张,又要反映人民的心声;既要对党负责,又要对人民负责。具体而言,既要对党忠诚,旗帜鲜明讲党性,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又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导向,在理论研究、思想宣传、舆论引导中,站稳人民立场,体现人民意志,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让党放心的同时也让人民满意。
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发展是一个立破并举的过程,“立”所体现的就是建设性,“破”所体现的就是批判性。“立”的关键就是要入脑入心,这就需要丰富意识形态的内容,创新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使主流意识形态更具吸引力、亲和力,才能更易于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因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有所建树,不仅要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促进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内涵,而且要使其更具解释力和说服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而“破”不仅要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言论,还要加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解蔽和批判,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敢于同错误思想做斗争。在辨明大是大非问题,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坚持“革命辩证法的精髓”①侯惠勤:《新时代的斗争精神:意识形态批判能力》,《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 年第5 期。,突出斗争性和彻底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建构力和批判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把意识形态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结合。一方面,党根据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提升其传播力和引导力。例如: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善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增强党管意识形态的能力;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体系建构,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制,压实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担当;通过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战”②王永贵:《以历史主动精神打赢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 年第4 期。。最终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纲举目张,意识形态工作松、软、虚的状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党及时回应批驳各种谬论,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譬如:党针对西方新自由主义、新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理论批判,亮明态度、表明立场,揭露背后的不良居心,引导群众澄清认识、划清界限。针对虚构历史、贬损英烈等行为,通过法治手段给以严厉打击,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勇于举报。倡导广大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敢于做意识形态工作的“战士”“斗士”“勇士”,在反思中澄明,在批判中发展。总之,意识形态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硬仗,在坚持以守正创新为根本的同时,还要坚持真理、批驳谬误,充分把建设性和批判性统一起来,运用立破并举的辩证思维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影响力。
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辅相成,理论创新是实践发展的先导,实践发展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更是党长期以来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第65 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包括本体论层面的思想理论创新,也包括实践论层面的方法路径拓展。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能够丰富和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认识,认清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风险、挑战。而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发展,能够探索出更多好的做法,形成新的思维、理念、经验。因此,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辩证统一,是确保意识形态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新的实际出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明确提出“四个自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的基础上,从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发展。例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锻造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净化意识形态的生态,并创造性地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意见、建议,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体系,推动思想宣传与意识引导教育的生活化和日常化,使得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大大提升。正是党坚持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辩证统一起来、融合互动,才能在富于创造性中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性,不断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突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意识形态建设关乎旗帜、道路,关乎党心、民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增强历史自觉,从目标任务、阵地建设、主体责任等方面,系统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举措,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有不断开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境界,才能为党和人民继续开创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凝魂聚气、保驾护航。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集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科学的、先进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不仅能够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其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提升,对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内生性、建构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323 页。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要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凝聚人民思想意志、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作用。只有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建构、价值塑造,巩固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才能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防线和精神根基。
阵地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依托,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技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的界限越益模糊。网络不仅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网络舆论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甚至可以说,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是因网而生,网络成为了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生成发酵的温床。据统计,截至2022 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较2021 年12 月增长3549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①光明网:《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75.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9249982107518429&wfr=spider&for=pc.大部分民众更多是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表达诉求,而一些“网络水军”则通过造谣引流、煽动情绪、裹挟舆论来误导网民。舆情事件时有发生,网络骂战、后真相事件发生频次也越来越高,极易造成网络思想舆论的混乱。因此,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无疑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发展,抓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②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 年第6 期。通过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有机统一,促进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的深度融合,并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提高有关部门用网治网的水平,构建良好的网络意识形态秩序,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思想文化,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确保网上宣传思想工作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尤其是结合我国网络群体基数大、冲浪载体多、分布范围广等互联网使用的特征和趋势,党和政府要求各级宣传思想部门和相关单位把宣传思想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特点、新变化,从内容建设、组织管理、责任落实、技术支持、法治保障等多个维度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洞悉网络空间各种思想舆论交织碰撞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确保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精准有效、防微杜渐,使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最大增量”。
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整体上考虑全局,也要在重点上考虑关键,重视以“关键”牵引全局,从而达到“落一子而满盘活”的实际效果。就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而言,领导干部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责任人。领导干部在数量上虽然只是“关键少数”,但其肩负着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因此,要把领导干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群体来抓,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的意识形态驾驭能力、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我们党历来重视领导干部在思想宣传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以党内建设为牵引,推动意识形态建设从局部向全局展开。领导干部只有认识深刻了、理解到位了、积极作为了,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动真格、出实招。由此可见,领导干部统筹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内外社会形势的变化,党领导人民直面风险、把握机遇的同时,同样面临着诸如意志不坚、立场动摇、能力不足等现实考验,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精神信仰淡漠化、思想理论空泛化、价值追求功利化”①孙绍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意识形态内在逻辑及其实践路向》,《东南学术》2018 年第4 期。等问题,忘记了党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效。对此,我们党高度重视从全面从严治党入手,狠抓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对大是大非问题澄清认识,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领导干部保持政治清醒,站稳政治立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做好表率,以干带群,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力量。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对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严格要求领导干部守好意识形态责任田,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此外,以加强领导干部自身道德建设为重要抓手,完善领导干部培训学习制度,要求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健全纪律监督检查制度,及时纠错,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政治修养和意识形态建设能力,才能多措并举,补足精神之钙,增强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自觉性。
制度作为刚性约束,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将制度体系的建构完善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让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成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因素,成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招。一直以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设计、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及制度评价体系,以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的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加强意识形态管理,是党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一个宝贵经验就是通过促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法治化、制度化,明确和压实意识形态责任,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刚性约束。随着《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等相关条例和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283 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制度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以根本制度为统领,以相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为支撑,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问责监督制度、学习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为保障,以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为目标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预测预警及跟踪反馈机制,建构和完善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整套程序性、正式性制度原则。概言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制度体系的建构广度、力度、强度、效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踏石有印、抓铁有痕,极大地提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
自20 世纪90 年代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遗余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积极回应错误言论,加快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外传播效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迎来了新的变化”①魏志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防范》,《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 年第7 期。,这些新变化为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能力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期以来,西方话语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大变局的到来,我国国际话语地位在世界话语格局中实现了实质性跃升。为此,我国要在增强自身“硬实力”的同时提升“软实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秩序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俄乌局部地区冲突不断等世界局势变幻,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外传播顶层设计,向世界阐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内涵,敢于在各种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不断提升应对国际复杂问题的勇气、底气和正气。以广阔的历史眼界和世界视野思考人类社会面临的时代课题,洞察世界发展趋势,积极回应反核扩散、减少贫困等全球性课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建设,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影响力。可见,加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体系,已然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发挥中国力量的重要渠道。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对我国抱有意识形态偏见,我国必须摈弃意识形态对抗思维,展现大国担当,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解释力和引领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团结带领人民聚焦大势、把握规律、抓纲带目,以清晰的目标导向和科学的实践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发展,开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局面,形成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的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精神保证和思想力量。不仅回应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现实要求,而且极大促进了合乎客观规律和主观需求的意识形态建设创新发展,为新征程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供了新鲜经验。在2023 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①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 年10 月9 日。揆诸现实,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范和治理已然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新形势,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议题。如何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治理的精准化、系统化、现代化水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仍是一个需要持续深化的课题。展望未来,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体人民齐心协力下,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实践的创新发展和制度体系的优化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将彰显出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更坚实的思想保证、更有力的舆论支持、更丰沛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