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慧
(宕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宕昌 748500)
羊口疮是羊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是由脓胞病毒引起的。 羊口疮主要发病器官是口唇部位,发病后会损伤口腔黏膜组织,从而发生病理变化。 为了有效避免羊口疮造成不利影响, 应采取科学有效的诊疗技术和有针对性治疗方法。 本文从羊口疮临床表现、流行特点以及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而探究如何降低羊口疮的发病率。
羊口疮具有3~4 天的潜伏期, 其中3~6 个月的羊羔发病率最高。 在饲养过程中接触到致病源会引发该病症。 若耽误最佳治疗时间,会有死亡风险。 羊口疮发生后,患病个体精神状态较差、进食量降低。 随着患病逐步严重,也会诱发其他方面的病变,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唇部以及肛门黏膜生出大量水泡。 感染羊口疮会出现溃疡面,进而影响羊只正常进食,抑制其正常生长。
引发羊口疮疾病因素相对较多, 其中主要因素是养殖管理不到位。 例如,饲料中混入带刺草料,对羊只口唇造成机械性损伤,从而产生炎症感染。 此外,羊口疮病具有传染性,饲养过程中未能及时将患病羊只隔离养殖, 造成交叉感染。 在喂养过程中,羊只需要多种微量元素,但是添加不足以及搭配不科学等, 都会降低羊只抵抗力,还会出现异嗜、啃墙等现象。 异嗜、啃墙严重时,会造成口唇损伤。 此外,疫苗接种不规范,未能定期接种,也会增加羊群感染风险。
通过观察患病羊只组织变化可以发现,患病后其细胞层上皮会出现体积缩小, 胞腔内液体融合现象,从而长出水疱。 通过进一步对水疱进行分析可发现, 水疱中含有大量带有炎症的白细胞。 随着病症加重, 会出现较为显著的炎症。 如果当前患病羊水疱部位存在有破裂问题,则羊自身免疫系统会逐步推进修复工作。 如果水疱部位存在有流脓问题,则会诱发二次感染。感染疾病后羊会出现体重下降等情况, 并且在病变部位有一定的肉芽组织增生表现。 如果缺乏有效治疗,肉芽增生会进一步扩展,使得羊唇部病变表现更加明显, 对羊造成进食方面的障碍。 但是羊口疮未对羊只内脏器官造成损伤。
及时、准确诊断病症,才能有针对性地落实诊断措施,避免延误病情。 目前常用诊断技术有观察诊断、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等。 观察诊断也称为初步诊断,主要是通过观察病症变化,结合季节发病特点,做出初步判断。 发现疑似病例后,借助临床诊断以及实验检验诊断的方式,确定是否为羊口疮病。 在诊断工作的推进上, 主要运用收集患病个体病变部位的病变组织、脓液以及上皮组织等,来推进样本培育,将所得样本接种到羊只的口鼻处,观察是否会产生病变,从而确定诊断结果。 血清学诊断在具体的应用当中,主要是对抗原展开应用,且有较广的应用范围, 但是在检测方面有着敏感较低等情况,会存在检测误差。 分子生物学诊断是利用现代化检查技术, 将采集病毒核酸序列利用PCR 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进行检查。 此外,分子生物学诊断具有准确性高的特点。
首先,及时对羊舍进行消毒处理,可以从疫病源头切断传播。 一旦有羊只感染羊口疮,应立即封锁消毒,并将患病羊只隔离处理。 外来羊只引进时,应调查羊只生长环境是否为疫区。 避免携带羊口疮病菌,造成传播感染。 其次,加大预防免疫工作落实力度, 结合羊只健康状况以及身体机能变化,制定有针对性地防制措施。 做好防疫检疫工作,通过监测观察,确定羊只健康状况,确保羊群没有携带病毒进入羊舍。 最后,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消毒试剂, 科学配比消毒剂浓度,避免长期使用同种消毒剂,产生抗药性。 根据养殖规模划分养殖区、活动区、隔离区、产房、仓库等,有效区分各功能区,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科学落实消毒工作,降低养殖环境中出现的病菌, 并避免接触传染, 降低羊口疮发病率,确保养殖规范性。
饲养管理是羊群养殖中必不可少日常工作,加强重视程度,规范化、科学化养殖,可以有效提升养殖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首先,根据养殖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科学喂养。 例如,秋季是羊生长关键阶段,也被称为长秋膘,应做好饲料科学搭配喂养。 其次,保证养殖环境清洁程度,及时清理日常产生的粪便,并做好日常降暑、保温工作。 再次,在喂养过程中避免造成机械性损伤,喂养时对饲料、垫草仔细检查,避免存在竹签、铁丝等容易造成损伤的物品。 在放养时,选择安全的喂养环境,避免造成皮肤损伤。 不同阶段根据生长需求补充微生物以及矿物质,确保营养补充全面。 为了避免羊发生啃墙情况,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食盐。 最后,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有效规避外来羊只携带病菌。 通过实时检测、定期检查等方式,全面落实体检工作。 通过观察羊只食用量、活动量以及体温变化等指标, 及时发现问题, 落实防制措施,避免羊口疮病进一步扩散。
羊口疮具有传染性, 为了避免羊口疮的传播与扩散,可以通过提升免疫力方式,降低羊口疮病毒对羊只影响。 目前常用免疫接种方式增强羊只免疫功能。 通过定期检查,确定羊只健康程度,对符合要求的羊只接种羊口疮弱毒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羊口疮病。 接种前,要检查疫苗是否在保质期,生产厂家是否正规。 疫苗应存放在阴暗干燥环境中,避免高温影响免疫效果。 免疫疫苗的接种,需要控制用量,一般单只羊要注射0.2 毫升,通常在羊口腔黏膜部位来完成相应接种。 之后羊疫苗接种位置会长出相应水泡。 此时,如果想要强化羊疾病抵抗能力,可以将痂皮碾成粉末, 用浓度5%的甘油生理盐水稀释,混合均匀后获得1%的注射溶液, 注射10 天后产生免疫效果。
羊口疮病主要病理变化出现在口腔和舌面上,患病后会有明显溃疡,因此需要对患处及时清洗,避免病情持续加重。 并搭配醋酸或者5%碘甘油涂抹。 若患处发生结痂情况,需要先去除痂垢后,再进行清洗与处理。 每天清洗3 次,连续清洗4~6 天, 会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另一方面, 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石灰本身所具备的消毒能力,将石灰与龙胆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涂抹在病羊患病部位,如果患病问题较轻,则可以将低浓度高锰酸钾应用到病变部位清洗之中。如果患病问题较重, 则要及时通过肌肉注射一定量的病毒灵注射液, 患病个体会因自身免疫系统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问题。 此时,要将庆大霉素类药物应用到其中, 降低疾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用牛黄解毒片可以缓解羊口疮病症的持续加重。 每日服用2 次,每次服用2~3 片,根据病情减轻情况确定服用时间。 或者使用苦参10克,白蔹10 克,黄花香10 克,龙胆10 克,花椒10 克,地榆10 克。 将搭配好的中药,熬制成汤汁, 放置温热后给患病羊只服用, 连续服用1周,每天早中晚各1 次。 为了提升治疗效果,还可以同步搭配清洗方式, 使用白杨树皮和桃树皮对溃疡处清洗处理,连续4~6 天。
在羊群养殖过程中, 羊口疮属于养殖中常见传染性疾病, 尽管不会对患病羊造成致命危害,但是由于传染性较强,治疗恢复较慢,会直接影响到羊正常进食,从而导致其精神萎靡,对羊自身抵抗力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科学落实羊口疮诊疗以及治疗方法, 有效规避病症带来影响。 此外,在日常饲养过程中,要优化和调整管理模式, 加强对羊口疮临床症状的防控和研究。 在开展临床治疗过程中, 做到科学预防,有效治疗,减低羊口疮对羊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