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常态化预防控制技术应用

2024-05-07 04:41李建忠沈颖梁伟芳江建锋徐刚勇王晓东陈建兵杨勇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衢江区噻唑叶枯病

李建忠,沈颖,梁伟芳,江建锋,徐刚勇,王晓东,陈建兵,杨勇*

(1.衢州市衢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衢州 324022;2.浙江省植保检疫与农药管理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0;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植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21;4.衢州市江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江山 324100;5.衢州市衢江区素田家庭农场,浙江 衢州 324007)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在苗期到成熟收获之前都有可能发病,大多数会在分蘖末期到抽穗灌浆期发病[1-2]。不同的环境条件、品种抗性和侵染部位,症状类型也存在差异,分为叶枯型、急性型、凋萎型、叶黄型和中脉型[2]。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6~30 ℃,7—9月雨水多,湿度大,日照不足是造成水稻白叶枯病流行的主要因素[3]。该病一旦发生,会造成水稻减产20%~30%,严重的时候能减产50%,甚至绝收[2,4]。20世纪70—80年代,水稻白叶枯病常暴发成灾[2,5]。2000—2014年,该病发生面积逐年下降,2015年以来在浙江又有上升流行趋势[6-7],特别是2019年后衢江区水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呈多点式、暴发式增长,尤其是单季晚稻与连作晚稻。2020年发病面积达近4 000 hm2,全区13个产粮乡镇无一例外、全部发生,甚至是新开垦的水田、自然隔离条件好的稻田也有发生,产量损失达三成以上,严重地块甚至绝收,对我区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最初的传染源主要来自田间未处理的病稻草、病稻桩以及带菌的水稻种子[2,8-10]。水稻白叶枯病菌可以在病稻桩里越冬,成功存活的病菌借助风雨、水流、昆虫活动以及农事操作等方式进行近距离传播,而带菌种子的调运则可以形成远距离传播[11]。水稻播种后,存活的病菌会通过水孔或者伤口入侵水稻,变成中心病株,病菌在维管束内大量增殖引起症状,从叶面或水孔大量溢出形成菌脓,并借助风雨或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12-13]。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分为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加强种子检疫以及市场监管工作,引种时要做好监管工作,杜绝病菌来源,确保种子无菌后再进行推广种植[2,14-15]。二是选用抗病品种,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要选择抗性广、产量高的水稻品种,同时避免水稻品种单一化,每个稻区应播种3~5个主栽品种,以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16-19]。三是培育壮苗,适时早栽,避开水稻易感病期,尽量避开降雨季节,培育无病秧苗,适时早栽,合理密植,培育壮秧。四是清洁田园,每季水稻收割后,田间的病稻草不直接还田,避免病稻接触田边杂草,防止病菌顺利越冬,以减少初侵染源[2]。五是加强水肥管理合理用肥,科学排灌,根据水稻生长情况适时施肥,合理施肥。在水分管理上,要做到浅水勤灌,干湿交替,适时烤田,严防大水漫灌、深灌、串灌,健全排管系统[11]。化学防治具有效果好、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是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有效措施[20-22]。而在以往的化学防治过程中,农户对水稻病害的防控观念依旧是“见病打病”,被动防病;再者是该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发病前期农户很难发现,等到发现田间症状时病害已经比较严重了,再用药防治,既费钱又费力,且效果往往不明显。因此,为了有效控制病害发生,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对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为明确不同时期防治措施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衢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单季晚稻、连作晚稻采用“3+X”模式(“3”即水稻大田生长分蘖初期、分蘖中后期、拔节孕穗期,“X”指病稻草处理、种子消毒、带药下田等环节)进行防控,提早用药进行预防,控制田间菌源,取得了明显成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概况

示范药剂为20%噻唑锌悬浮剂(碧生),由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示范地点在衢州市衢江区全旺镇贺辂亭村衢江区素田家庭农场进行,该地土质属于壤土偏沙性。经检测土壤中pH值5.75;有效磷含量为24.6 mg·kg-1;速效钾含量为88.8 mg·kg-1;碱解氮含量为159.54 mg·kg-1;有机质含量为20.94 mg·kg-1。

本示范为大面积示范,其中单季稻面积8 hm2,种植品种为甬优7860;连作晚稻示范面积17.3 hm2,种植品种为甬优9号,不设重复。单季稻和连作晚稻分别设一个对照区和一个常规防治区,面积各0.07 hm2左右,对照区不用任何防病药剂;常规防治区病稻草不作无害化处理,种子消毒和带药下田环节不用噻唑锌预防,大田防治在田间出现症状后再用药。各处理其他病虫害防治药剂、浓度均一致(表1)。

表1 示范处理Table 1 Demonstration treatment

1.2 技术措施

1.2.1 单季晚稻

上年冬季水稻收获后病稻草无害化处理,种直播油菜。

秧苗期5月10日浸种:20%噻唑锌悬浮剂200倍+20%咪鲜胺EC 1 000倍+25%氰烯菌酯SC 1 000倍。带药下田(移栽前3 d):6月8日41%四唑虫酰胺10 mL+70%吡虫啉10 g+20%噻唑锌200 mL,人工喷雾,于移栽前3 d用药。

本田期7月7日分蘖初期,18%虫螨腈·虱螨脲50 mL+41%四唑虫酰胺10 mL+60%烯啶呋虫胺10 g+20%噻唑锌200 mL+芸乐收(9%吡唑嘧菌酯60 mL+芸台素20 mL+助剂15 mL),无人机防治。7月29日分蘖中后期,20%噻唑锌200 mL+25%喹硫磷50 mL+80%烯啶吡蚜酮5 g+25%吡唑嘧菌酯10 mL,无人机防治。8月12日拔节孕穗期,75%肟菌戊唑醇50 mL+20%噻唑锌200 mL+25%喹硫磷50 mL+3%虫螨腈100 mL+80%烯啶吡蚜酮10 g+芸乐收(9%吡唑嘧菌酯60 mL+芸台素20 mL+助剂15 mL),无人机防治。8月20日(因8月13—19日连续阴雨增加1次防治),50%二嗪磷50 mL+10%阿维甲虫肼60 mL+80%烯啶吡蚜酮10 g+75%肟菌戊唑醇50 mL+芸乐收(9%吡唑嘧菌酯60 mL+芸台素20 mL+助剂15 mL),无人机防治。

1.2.2 连作晚稻防控措施

秧苗期种子处理:6月14日20%噻唑锌SC 200倍+25%咪鲜胺EC 1 000倍浸种。带药下田:移栽前3 d,即7月18日,20%噻唑锌SC 100倍1 500 L·hm-2喷雾。

大田期7月30日(分蘖初期)、8月19日(分蘖末期)和9月3日(孕穗末期)分别用20%噻唑锌SC 2.4 kg·hm-2叶面喷雾。

1.3 防治效果调查

1.3.1 目测法

在水稻分蘖初始,不定期观察药剂的安全性,如有无药害发生,有则详细描述药害症状,并确定药害程度。此外,不定期观察药剂对水稻的有益影响,如促进水稻生长,改善品质等。拍照记录。

1.3.2 田间病情指数调查法

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末期和黄熟期(即白叶枯病病情稳定期)调查病情指数。

在噻唑锌示范区随机选取3块田,每块田按平行跳跃式取样法调查3点,每点1 m2,调查每株上部3张叶片的发病情况,并进行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对照区用同样方法调查。

0级,叶片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10%以下;3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11%~25%;5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26%~45%;7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46%~65%;9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65%以上。

1.4 测产

在收割时用收割机进行实割测产。选择3块田,每块田收割面积0.067 hm2以上,常规防治区全田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20%噻唑锌SC对水稻安全性评价。从目测结果看,用200倍液浸种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用3 kg·hm-2喷雾防治白叶枯病未出现药害现象,喷施后能延缓叶片衰老,可能锌离子对水稻生产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2.2 防治效果

采用“3+X”模式防治示范区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效果达到83%以上,比常规防治区高15%~20%。发病程度明显减轻,田间病叶级数普遍在3级以下(表2),有效保护了植株叶片光合作用功能。

表2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效果Table 2 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control effect

2.3 对产量的影响

使用20%噻唑锌SC防控水稻白叶枯病示范区的产量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处理区(表3)。单季稻噻唑锌示范区实测3田,平均产量11 212 kg·hm-2,比常规防治区增产9.63%。连作晚稻噻唑锌示范区实测平均产量6 240 kg·hm-2,比常规防治区增产12.87%。增产原因主要是喷施噻唑锌后能有效改善水稻叶片功能,对植株上部叶片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增加千粒重。

表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rice yield

3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在我区大流行,发病范围不断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对水稻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病害防控刻不容缓[2,5]。但在水稻白叶枯病防控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水稻白叶枯病菌主要在病稻草和病稻桩上越冬,干燥情况下病菌可存活1 a,近年来由于禁止焚烧秸秆,农户将收割后的稻草稻桩遗留田间,增加了病原物的基数,成为病害再流行的传染源[8-10]。2019—2022年的5月中旬衢江区日平均气温均在23 ℃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非常适合病菌入侵繁殖,衢州地区早稻播种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初,5月中下旬早稻正处于圆秆拔节期,植物抗逆性下降,极易受白叶枯病菌的侵入;种子调用频繁,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带菌种子加大了新的致病小种引入的可能性[23];高抗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匮乏,种植品种抗性减弱[11,16,18],目前推广种植的品种以甬优系列和嘉丰系列为主,几乎都不抗白叶枯病,粳稻也有发生,加大了病害暴发流行的可能;水稻生育后期因田间操作或天气原因造成的叶片损伤,增加了水稻白叶枯病的侵染可能[11];田间病情监测预警手段以及农户的防控意识缺乏,病害治理为时已晚或药不对症;目前市面上高效药稀缺,仅有2~3种主推药剂,药剂防治压力大[23]。药剂防治是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重要手段[11],需要不断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安全药剂。本研究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耕作方式以及病害发生规律,建立了一套科学的防治方法,使水稻白叶枯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本研究采用“3+X”模式防控水稻白叶枯病,须掌握几个要点:一是坚持预防,加大种子监管力度、控制田间菌源。重点是处理田间病稻草、种子严格消毒和带药下田。二是抓住水稻生长关键环节及时喷药保护。本田期在水稻生长分蘖中后期、孕穗期和齐穗期等关键环节,田间不论是否发病都要及时喷药预防。三是坚持统防统治。以整个田畈为单位进行统一防治,出现一个发病中心,应立即施药防治,控制病害蔓延。四是科学排灌。排水沟与灌水沟要分开,防止病田水相互交叉感染。五是对症下药。试验表明,20%噻唑锌悬浮剂(碧生)对水稻白叶枯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安全性好,且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水稻植株功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是目前防治水稻细菌性病害的同类药剂中的首选药剂,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衢江区噻唑叶枯病
基于苯并噻唑用作分析物检测的小分子荧光探针
衢州市衢江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大蒜叶枯病重发原因分析与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菌Ⅲ型效应物基因hpaF与毒力相关
苹果炭疽叶枯病在芮城县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反应液中的苯并噻唑和2-巯基苯并噻唑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效性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为例
含噻唑环的磺胺母核合成与鉴定
微波辐射一锅法合成N-(4-芳基噻唑-2-基)-腙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