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阅读推广体系构建与路径优化
——基于南京地区城乡居民阅读情况调查

2024-05-07 02:50曹宁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城乡居民农村居民城乡

曹宁欣

(金陵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19)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1]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的理念的相继提出,将城乡统筹发展推向了国家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之下,城乡公共文化的一体化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21 年起,《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等文件重点提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上述文件中频繁提及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中的“一体化”,强调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内部共同享受服务的过程[3]。

2022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县域既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也是新型城镇化末梢节点的承载地,县域内城乡融合成为城乡融合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4]。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又是其重要保障,而阅读在促进知识普及和信息传播,增强城乡居民综合素质,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阅读推广体系的优化策略,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整体精神风貌,还将成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提速器”,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

1 城乡阅读一体化发展现状

笔者对CNKI(知网)收录的“城乡一体化+阅读”相关主题的期刊论文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对于城乡一体化下的阅读推广相关理论研究偏少。其中,郑雨霏、蓝依纯等(2021) 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构建农村阅读现状模型,将村民阅读情况划分为明确指向型、环境推动型、阅读消遣型与阅读缺失型四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阅读推广的针对性策略[5];陈丹、王海歌(2022)等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和共生理论,分析了阅读要素在城乡间的配置与流动,探究城乡阅读互惠共生的“保护性”发展机制。此外,相关研究内容基本集中于某一地的城乡一体化阅读服务现状实证研究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等方面。

1.1 国外城乡阅读推广经验与启示

国外阅读推广的发展,理念先进,实践成熟,关于阅读推广模式的研究也颇为深入。Understanding,Assessing, and Teaching Reading: A Diagnostic Approach 一文提出诊断—干预的运行模式,确保读者在阅读方面继续进步[6]。Act model for the promotion of Reading, book and libraries 从将阅读权作为一项基本文化权利出发,构建了书籍和阅读世界的完整描摹,为立法者提供指南[7]。在数字阅读推广方面,国外也进行了较好的阅读促进模式探索,比如,格拉斯哥大学图书馆使用不同的平台和工具,较为适宜地将文献动态、虚拟馆藏与资讯服务展示给读者,促进读者与图书馆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8]。

农村或偏远地区的阅读状况研究在国外也受到重视。马来西亚农村图书馆的建设旨在培养农村整体阅读习惯,提供有用的阅读资源,并为农村居民提供精神消遣。马来西亚学者Samsul 等人对2009—2018 年国际上的农村图书馆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研究认为,农村图书馆可以促进区域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支撑,增加农村居民的社会参与,保护区域文化。2022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发布的《2021 年美国图书馆状况报告: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美国图书馆向公众提供包括笔记本电脑、热点和平板电脑等在内的数字设备和资源,供其在馆外使用;而包括农村图书馆在内的34.6%的图书馆,因为基础设施受限,宽带提速受阻,为使偏远地区的人能享受相同的权利,图书馆馆员开着大巴四处分发手机、热点和书籍,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设备与资源。

1.2 我国城乡一体化阅读推广体系构建与探索

尽管立足地域展开的理论研究欠缺,但在实践探索中,我国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模式案例。比如,在全国率先示范的嘉兴市,其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较早地建立起以市(县、市)总馆为中心、乡镇(街道)分馆为切入口和纽带、村(社区)分馆和图书流通站、汽车流通点等为基础,横向到面、纵向到底几乎无缝对接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形成“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的总分馆制建设“嘉兴模式”[9]。

在统筹城乡的数字资源建设方面,福建省图书馆自主研发“福建文化一点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终端系统,涵盖了图书报刊、讲座视频、文化专题片等文化资源,全省部署智能服务终端200 余台,包括省级扶贫重点县及重点乡镇文化站;2018 年,研发新一代移动阅读应用App “掌上闽图”;2019 年,推出微信小程序“福建省图书馆云阅读平台”,并借力文化“三下乡”活动在乡村推广使用。同时,着力打造“虚拟公共电子阅览室”,有效弥补乡村图书馆、文化站等基层实体建设不足带来的数字文化服务问题[10]。

此外,还有在合作基础上采取全委托形式的“苏州模式”,深圳图书馆引领的“图书馆之城”模式,佛山市的“联合图书馆体系”及金陵图书馆联合和全市各区图书馆共同打造的“南京共享图书馆”等,都在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中提供了可借鉴、易推广的模式、制度和技术支撑。

2 聚焦与剖析:南京地区城乡阅读情况调研

为准确把握南京地区城乡居民阅读基本情况,有的放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文化发展失衡,消弭城乡居民阅读境遇之差,笔者对南京市下辖11 个市辖区和1 个国家级新区的城镇及农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网络在线调查和纸质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全市各区公共图书馆随机发放,共收回878 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864 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为98.41%。其中,城镇居民638人、农村居民226 人,占比分别为73.84%和26.16%;在职业分布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比最高,达33.45%,其次是自由职业 (21.88%) 和在校学生(12.38%);从学历构成上看,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数最多,约占调查样本的一半。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判和综合评估,可以较为直观地呈现出城乡居民整体阅读情况及差异,从而为构建与优化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启示。

2.1 整体阅读频率较高,农村阅读量偏低

随着全民阅读的纵深推进,阅读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有超半数的受访对象阅读频率较高,能够达到每周3 次以上,此外,能够保证每周阅读1—2 次的人群也达31.37%。总的来说,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整体阅读频率较高。

然而,从阅读图书数量的情况上看,城镇居民平均每年阅读超过5 本的达55.02%,农村居民的年均阅读量集中在5 本以下的数据与近4 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的结果一致。结合2018—2022 年我国城乡成年居民图书阅读量 (见图1) 的对比图可以看出,农村居民阅读量相对较低。

图1 2018-2022 年中国城乡成年居民图书阅读量对比图

2.2 城镇图书馆利用率较高,农村居民更偏爱数字阅读

调查显示,有53.13%的城镇居民经常去图书馆,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回归纸质阅读体验。在问卷“您更喜爱哪种阅读形式”这一多项选择题上,638 位城镇受访者中有78.84%的居民选择了纸质阅读的形式,可见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迫切需要一本纸质书带来的书香与宁静。农村居民的选择结果则不尽相同,相较于城镇居民,他们喜爱数字阅读(见表1),显示出我国农村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可以看出在农村人们更希望方便快速地获取知识文化。

表1 城乡居民更喜爱的阅读形式

2.3 文学类图书仍是主流阅读偏好,城镇居民更重教育

在图书类型的选择上,城乡居民的偏好较为一致(如表2 所示),居民(城镇占比67.87%,农村占比62.39%)更青睐于文学艺术类图书,其次是大众生活和社科综合类图书。表明当前城乡居民阅读还是以丰富精神世界和娱乐消遣为主。同时,各类报纸杂志在读者群体中仍有不低关注度。

表2 城乡居民偏好的图书类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城镇居民对于教辅读物和学校要求的必读书目需求更甚。由此可见,在城市人们更加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及家校间的配合,这既是城乡文明差异化的体现,又是成因之一。

2.4 多数人没有时间阅读,且缺乏明确阅读目标

调查发现,城乡居民认为影响自身阅读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没有时间看书”和“不知道该看什么书”(见表3)。这说明快节奏的生活之下,大部分人都将阅读的优先级后置。同时,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体现出人们在阅读选择上还缺乏自主性,亟须引导城乡居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较之城镇居民,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觉得买书浪费或是不爱看书,表明农村人们整体阅读意识不强,这给书香社会氛围的营造带来一定阻力。

表3 影响城乡居民阅读的因素

2.5 农村阅读推广活动参与度普遍高于城镇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整体情况较好(如图2 所示)。参加过图书馆或农家书屋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的农村居民高达85.40%,经常参与的人群比例农村较城镇居民高出13.20%。而在城镇,32.60%的居民表示从未参加过相关活动或不清楚是否有相关阅读活动。究其原因,从获取活动信息的渠道和参加原因来看,农村居民大部分是通过学校、社区通知或自发组织前往参加的,可见通过社区有序组织可有效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参与度,但是否对读者及其阅读产生实际有益的作用还待商榷。

图2 城乡居民参与阅读推广活动情况对比图

3 困境与反思: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居民阅读面临的现实问题

3.1 城乡阅读资源分配不均

自全国实施农家书屋项目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在阅读资源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取了较大提升,但与城市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11]。通过对涉农区域有关图书室或阅读点的实地走访发现:一方面,由于城乡之间存在阅读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许多地区虽然分布了农家书屋或阅读点,但其入藏的图书多为政府配送或各渠道捐赠,且难以保证定期更新,因此内容和质量上常常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居民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农家书屋和阅读服务点的选址往往依附于社区、村委等办公场所或活动中心,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且公共交通不够发达,因而不能便捷高效地满足所有农村居民的日常阅读需求。

3.2 农村居民主观阅读意愿有待激发

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压力的剧增。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阅读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在主观的阅读意愿上,农村居民的懈怠性更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地区整体阅读氛围不强是农村居民阅读意愿薄弱的显著原因,他们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没有将阅读视为必要活动,缺乏鼓励子女阅读的意识。

此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更多偏爱数字化阅读,而当前手机阅读碎片化、娱乐化程度日益加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系统阅读观念和习惯的缺失。从更深层次来看,城乡间文化传承存在差异,农村地区的文化传统多为口耳相传,更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城镇则较为注重书面传播和文字记载。

3.3 读者活动与实际需求不适配

当前的阅读推广活动丰富多彩,但存在以下几个共性问题:一是过于关注少儿群体受众,从而忽略了成人及老年等群体不同的阅读兴趣、喜好和需求,缺少更有针对性的活动来满足多方需求; 二是在城乡阅读活动的设计上,未根据不同社区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居民特点等,因地制宜地策划阅读推广活动,这就导致许多活动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吸引到相关读者的参与;三是缺乏实用性与互动性,农村居民更注重文化修养和知识技能的提升,读者活动应该更加重视知识分享、技能培养和实用指导;而对于城镇读者来说,他们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文化信息,更希望以此结识朋友、开拓眼界,因此在活动设计上应更注重交互性,引导读者进行交流和分享,共同探讨和思考,促进读者之间相互学习。

4 发展与展望: 城乡一体化阅读推广体系构建与路径优化

4.1 制度先行,全民阅读地方立法与文化权益保障

阅读权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这是摆在城乡阅读推广工作面前的最大现实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提出,要“拓展乡村文化服务渠道,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1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国家重点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13]。在匹配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针对前文提到的保障措施落地难问题,各地政府应明确主体责任,进一步关切相关细则、操作指南与配套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制定具体措施和时间表,给予阅读推广组织更清晰的指向与更明确的指路牌。

首先,在地方切实形成城乡居民阅读一体化保障机制,重心下移,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引导阅读设施建设、阅读服务资源等向农村倾斜。其次,应加强对图书馆等阅读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监督和评估机制,设立体系化、标准化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方法并视情况及时调整,有效约束和规范城乡阅读推广相关工作,保证其持续性和有效性。最后,在公益组织、志愿项目等社会力量的参与中,加强引领扶持与管理考核,考虑探索建立优秀成果激励机制,对有特色、代表性、可借鉴的优秀文化项目给予政策支持与资金鼓励。

4.2 打破时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阅读文化生态圈

当前大多数城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已日臻成熟,且使用频率高、运行良好,城镇阅读基础设施及配套的阅读服务、阅读推广活动都较为完备。反观农村地区,虽然自农家书屋项目实施以来,阅读条件有所改善,但较之城镇还相去甚远。在此背景下,如何打破时空界限构建城乡融合的阅读体系成为新命题。

一方面,以标准统筹打造城乡公共阅读场域,破除城乡居民阅读境遇之差。例如:扬州的城市书房项目和杭州图书馆的特色主题分馆,都有意识地将部分阅读点的选址定在农村地区,不仅扩大了公共阅读体系的覆盖面,将城镇阅读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助力农村地区阅读氛围的营造,此举也顺应了文旅融合趋势,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阅读空间选择。另一方面,善用新兴技术,以媒介融合消解传统阅读阵地的种种限制。建立诸如“文化云”形式的城乡统一阅读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将城市和乡村的阅读资源、活动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这样,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居民,都能够便捷获取高质量的阅读内容或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活动。

4.3 分级分众,推行立体多元的城乡阅读运行模式

要在城乡之间构建一体化而非“一致化”的阅读推广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要关注城乡之间的差异性,在充分调研城乡居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分级分众的运行模式有助于构建更加立体多元的城乡阅读推广体系。

从横向考量,针对不同地区的阅读基础和需求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在城市地区,可以推出更深度、更强交互的阅读活动和内容,让城镇读者有更多机会享受到阅读的参与感与主动性。在农村地区,则应注重基础阅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还需大力普及各类新技术新应用,要善用移动图书馆、流动书车等,不仅“送书下乡”也要送服务,主动将阅读资源、活动送到农村居民身边,加速城乡融合的步伐。

纵向来看,统筹兼顾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群体。前文提到当下多数阅读推广活动受众以少儿为主,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还应更多考虑老年群体的阅读和活动需求。在针对南京地区城乡居民的调研中,也有不少读者呼吁能有更多面向成人的阅读活动。在城乡一体的阅读推广活动设计上,融合是关键,作为南京市立图书馆的金陵图书馆已在此方面做出探索,品牌项目“悦苗行动”重点关注流动儿童阅读需求,通过城乡儿童共建活动促进融合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4.4 以人为本,激发个人主观意愿与聚合社会力量

有学者根据社会学相关理论,将阅读推广的社会结构分为微观的个人需求层面、中观的社会单元层面和宏观的社会结构运作层面,从而形成稳定的阅读推广模式。然而,不论是读者、阅读推广人、图书馆或任何社会组织,都是全民阅读事业的中坚力量。从阅读推广客体到主体,阅读推广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

面对全民阅读工程建设需要,以及全媒体时代的新技术环境的变化,如今的阅读推广不单应把城乡居民读者作为阅读推广活动对象,而且应将其视为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参与力量,并进一步激发个人的主观阅读意愿。比如,在城乡融合阅读活动中,有一定阅读基础及相关经验特长的城镇居民可作为阅读推广主体参与其中,使农村居民真切体会到阅读对个人身心及个体发展带来的益处,激发内在动力,培养阅读习惯。此外,要建立城乡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还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除了政府积极主导的以图书馆员为主体的阅读推广人员队伍外,还应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民间阅读组织等积极参与到阅读推广中来,共同构筑书香社会。

5 结束语

全民阅读关乎国家发展与文化繁荣,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出也从宏观层面保障了农村居民享受各类文化服务的权利。在此背景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阅读推广制度建设和举措落地迫在眉睫,不仅能够保障乡村居民阅读权益和素养提升,更有助于破解阅读推广和精神文化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农村居民城乡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城乡涌动创业潮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关于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