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贵阳市息烽县第一中学,贵州 贵阳 551100)
该试题作为一道压轴题,起点比较高.绝大多数的考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问题,只能按套路解题,这将导致由于产生大量的运算而无法进行下去,因此绝大多数的考生这道题得不到分.其实这道题的落点是很低的,就是考查抛物线的性质,准确一点讲就是考查抛物线中过焦点的阿基米德三角形的性质,对于那些掌握了抛物线有关性质的学生来说这道题就是一道送分题,是非常简单的.
A.5 B.6 C.7 D.8
此题明面上是考查抛物线的切线问题,实则考查的是过焦点的阿基米德三角形问题[1].该三角形比一般的阿基米德三角形有着更多的性质,因此常被出题人青睐.下面列举此三角形的一些常考性质.
已知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为F,过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C于A,B两点,以A,B两点为切点与抛物线相切的直线交于点P.设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
(1)切线PA的方程为y1y=p(x+x1),切线PB的方程为y2y=p(x+x2);
(3)直线AB的方程为(y1+y2)y-2px-y1y2=0;
(4)若点P的坐标为(x0,y0),则直线AB的方程为y0y-p(x+x0)=0;
(5)PA⊥PB,即切线PA与切线PB垂直;
(6)PF⊥AB;
(7)|PA|2=|AF|·|AB|,
|PB|2=|BF|·|AB|,
|PF|2=|AF|·|BF|;
(8)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于点P,以AF为直径的圆与y轴相切,以BF为直径的圆与y轴相切;
(9)弦AB的中点与点P的连线与x轴平行,即弦AB的中点的纵坐标与点P的纵坐标相等;
设准线与x轴的交点为D.
根据阿基米德三角形的性质可知点P在准线上,如图1所示.
图1 试题图
视角1[2]设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由抛物线的切线性质得切线PA的方程为y1y=3(x+x1),切线PB的方程为y2y=3(x+x2).
由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得
|AB|=x1+x2+p
故选D.
由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得
故选D.
视角3设直线AB的倾斜角为θ.
由阿基米德三角形的性质,得
由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得
故选D.
视角4设弦AB中点的纵坐标为y0.
由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得
由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得
故选D.
视角5弦AB中点的纵坐标为y0.
由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得
由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得
所以|AB|=|AF|+|BF|=6+2=8.
故选D.
故选D.
视角7设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
4x2-20x+9=0.
则x1+x2=5.
由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得
|AB|=x1+x2+p=5+3=8.
故选D.
视角8设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
由弦长公式,得
故选D.
视角9由题意不妨设点A在第一象限,点B在第四象限,且坐标分别为(x1,y1),(x2,y2),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故选D.
视角10设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
由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得
|AB|=x1+x2+p
故选D.
视角11由题意不妨设点A在第一象限,点B在第四象限,且坐标分别为(x1,y1),(x2,y2).
由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得
故选D.
视角12由题意不妨设点A在第一象限,点B在第四象限,且坐标分别为(x1,y1),(x2,y2),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故选D.
视角13由题意不妨设点A在第一象限,点B在第四象限,且坐标分别为(x1,y1),(x2,y2).
由阿基米德三角形的性质,得
由阿基米德三角形的性质,得
解得|AB|=8.
故选D.
视角14由阿基米德三角形的性质,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得
解得|AB|=8.
故选D.
由阿基米德三角形的性质可知MF⊥AB.
解析设AB中点的纵坐标为y0.
易知点M(-2,2)在抛物线的准线上.
所以点M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
由阿基米德三角形的性质可知点M(-2,2)是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x=-2相切的切点,且线段AB中点的纵坐标为2.
故选D.
题3 (2018年全国Ⅲ卷,理16)已知点M(-1,1)和抛物线C:y2=4x,过C的焦点且斜率为k的直线与C交于A,B两点.若∠AMB=90°,则k=____.
解析易知点M(-1,1)在抛物线的准线上.
又因∠AMB=90°,则由阿基米德三角形的性质可知MF⊥AB.
即直线AB的斜率k=2.
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b,
所以x1x2=-2b.
所以切线AD的方程为y-y1=x1(x-x1).
即点D的纵坐标为-b.
这道圆锥曲线问题以深刻的背景和清晰的表达,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图象鲜明、解法多样、层次多样的数学问题,本题深刻地、综合地考查了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有较大的难度.在平常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对于背景结论的挖掘与反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阶段,从几何到代数,再到运算,横向纵向多维度比较才能真正做到通一类、会一类,研究透彻一类数学问题.今后的教学应以数学问题为导向,深入挖掘,多面剖析,才能达到真正理解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