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斌 洪康
新型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与生产模式,具有科技含量高、效率高和品质高的特点,紧密贴合新时代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能够实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及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促使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新型生产力为中国指出了科技创新驱动的全面转型之路。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新质生产力是其实现质的飞跃之后的产物,强调发展尖端技术,促进新兴产业等崛起。新质生产力能够取代传统生产力,实现高质量、高效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培育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的实际应用成效,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驱动能力方面,新质生产力以突破性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展现出显著的创新特质。这些创新技术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科技的主导地位。新质生产力关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态科技等领域。这些关键技术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动力。
在支撑载体方面,新质生产力呈现出显著的新型特征,其核心支柱主要为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仅与前沿科技密切相关,还具备低能耗、高潜力等特点。具体来说,新质生产力所依赖的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以及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和海洋装备等产业。这些产业飞速发展,不仅引发了数字经济的新发展浪潮,还孕育出了众多新的产业和业态。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不仅推动了我国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还促进了科技进步,解决了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从而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发展方式方面,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对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的突破,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高质量发展主张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实现总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同步推进。在这一战略导向下,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促使依赖要素驱动、低效率、高污染、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高效率、可持续、集约化的新发展模式。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反映了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在生产力要素方面,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持续更新与扩展。在劳动者方面,新质生产力注重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的主导地位,与传统生产力主要依赖普通劳动者和熟练劳动者形成鲜明对比。在劳动资料方面,新质生产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机器和工具,而是向高端、精密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凸显了技术进步的鲜明特征。至于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不仅关注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劳动对象,还关注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劳动对象,这些都是传统生产力未涉及的范围。这种全面的更新与扩展,使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强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融合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并在多个层面展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可知,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驱动力,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现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加快科技创新。科技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变。中国式现代化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高度,科技创新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解决了复杂问题,提供了强大动力。
数字科技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迎来发展机遇。为加快新质生产力生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并将其置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是推动技术与产业转型的主要驱动力,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
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即资源,生态即生产力”强调了生态环境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在我國推进现代化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绿色发展成为共同诉求。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合,再借助科技创新,则能够推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向,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当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我们亟待探寻新的发展动力。
践行自主发展。在我国,为推进现代化进程,需要我们走自主、内生、新质生产力引领的道路。独立自主是实现目标、掌握主动权的必要条件,体现在道路选择和创新发展上。新时代,新质生产力体现了自主发展的理念以及以人为本为核心要求。通过自主创新,可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基础,以此应对国内外挑战。全球化环境下,如果过度依赖外部技术再加上遇到技术封锁,就会陷入“后发优势陷阱”。为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我国需要走自主创新道路,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此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累和现实需求,它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刻洞察,更是促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在当前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构建并推动这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适应和引领社会经济的新变革,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如今,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我国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为此,需要构建具有多元化投资主体、现代化管理体系和市场化运作机制的新型研发机构,并加速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跨学科、跨领域的重大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推动高新区发展,优化布局,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为我国经济注入新活力。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创新驱动包括工艺提升、要素优化、需求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策略转变。全球化背景下,制度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我们要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体系,涵盖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等主体。其中,要鼓励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解决产学研合作、产业基础、成果转化等问题。市场在新型生产要素和科技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破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障碍,需要我们构建高效、规范的科技交易市场。该市场为新质生产力模式、业态、产业、动能、经济提供科技创新支持,以此促进成果转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成长主要遵循两条路径:一是优化生产要素整合,提升生产力品质;二是改革管理体制,激发发展动力。我国应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并构建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坚定改革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
出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揽子配套政策。为了推动新兴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有必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力度。在税收和融资等新兴领域提供精准的政策扶持,以改善其营商环境。同时,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制度框架,提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我们要营造更为有利的条件,鼓励私营企业在新型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政府在监管新兴行业和业态时,应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审慎性,确保可以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持续优化市场和法治环境,以满足国际化营商需求;推进资金、技术、土地、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公平、透明、高效的要素交易制度。完善要素市场的运作机制,是构建高水平市场制度的关键。
构建科技创新领域的新型体制机制。构建重大科技创新体系,是我国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体制应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政府战略引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需要明确创新主体职责与定位,以此激发创新潜能;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构建激励机制,持续激励创新;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协作,提高整体创新效能。
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石,我们需要调整高校的专业布局,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强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参与国家创新发展;提升教育开放层次,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全球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加速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战略科学家引领作用,构建创新团队。
新兴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那些高科技、竞争力强、发展空间广闊的行业,如人工智能、未来互联网等,它们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为了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积极投资与其相关的领域,助力数字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例如,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投资人工智能领域,以实现生产力的提升。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数字产业化是将数字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而产业数字化则是通过数字技术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过程。这两大引擎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加强数字产业的顶层设计,优化数字产业的发展环境,推动数字产业的国际合作,以提升我国数字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此外,环保相关的新兴工业也应受到重视。新能源、绿色环保等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当关注绿色新能源如氢能、核能等,建设绿色工厂,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正以独特方式影响着社会发展。绿色发展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开放发展要求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吸收先进经验和技术。共享发展强调发展成果全社会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推动新质生产力,应倡导创新、注重协调、提倡绿色、培育开放、推进共享,这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