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技术研究

2024-05-07 20:54刘小鹏
园艺与种苗 2024年1期
关键词:丘陵区荒山黄土

刘小鹏

(山西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吕梁 033500)

黄土丘陵区是山西省的主要地貌之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整体生态较为脆弱,山西省部分黄土丘陵区实施荒山造林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造林规划设计不科学、荒山造林技术体系单一、造林资金较为匮乏等,导致荒山造林计划推进缓慢,生态改造成效不佳。随着城市化建设、随意放牧、能源消耗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凸显。该文针对山西地区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形势,重点分析黄土丘陵地貌荒山造林的难点和关键点,积极探索提升荒山造林成效的创新路径,为山西地区荒山改造提供参考。

1 山西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现状

荒山造林是在荒山区域通过人工措施形成或恢复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目的在于治理区域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利用区域自然资源,提升区域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山西省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恶劣、地形坡度较高、水资源匮乏等严重阻碍绿色进程。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有规划、资金和养护问题,承包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的主体大多对林木栽种不甚了解,没有形成对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困难点的正确认知,在实行荒山造林工程时缺乏系统规划,出现树种配置不科学、种植时间段选择不恰当、造林方法不适用等问题。山西省黄土丘陵区面积大、造林难,前期改良土壤、购置树苗、种植和养护,都需消耗大量资金,且荒山造林投资回收周期长,资金链的运行常受各类因素影响而断裂,导致工程中途搁置。种植在黄土丘陵区的幼苗很难独立存活,必须做好养护管理工作,辅以人工手段及时解决幼苗生长遇到的实际问题。

2 山西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技术应用优化

2.1 造林设计

造林设计环节质量控制是保障后续荒山造林工程顺利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荒山造林实施成效最优化,需安排专家和技术人员前往现场勘察和研究,全面收集区域各地块的自然环境数据信息,分析区域自然规律。基于调查分析结果开展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规划设计,制定系统全面、绿色科学、长远有效的荒山造林方案,保证荒山造林的可行性、技术性和科学性。

2.1.1 造林林种选择。应围绕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预期经济、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区域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山西省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恶劣,气候干燥,土壤贫瘠,且水土流失引发河水泛滥,扰乱本地区以及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亟需加以整治。为了解决区域水土流失问题,应当选择具备较强固土蓄水能力的树种建设防护林,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不断增加区域覆盖面,提高区域生态防护能力。同时,应兼顾经济效益,以种植经济林木、建设景观林、培育用材林等多种形式来拓展区域百姓的营收渠道,满足区域人民日常生活用材的需求,提高区域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维系区域生态平衡,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荒山造林工程绿化和增收的作用。

2.1.2 树种选择。黄土丘陵区位于山西省的多个区域,具备暖温带、中温带等多种气候带特征,不同区域地形迥然,植树条件各异。为了保证树种的存活率,首要考虑区域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坚持适地而种,选择最为适宜种植的树种,辅以人工养护管理手段,助力幼苗茁壮生长。以油松、旱柳、白皮松为代表的乔木树种,以枸杞、荆条、沙棘为代表的灌木树种,以核桃、仁用杏为代表的经济林树种,适宜种植于山西省长城以南的黄土丘陵区。

2.1.3 林种树种配置优化。采取混交形式,合理控制林分密度,提高林区造林质量,目前较为常见的混交林配置主要为行间混植和块状混植2 种。行间混植指不同树种组成的行相互穿插排列,适宜配置于面积较大的坡面。在一些面积较小的破碎区域,应当采用不规则、破碎化、小面积块状混植形式。在林分密度控制方面,为了提高树种存活率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造林的诸多生态功能,结合树种本身的特性,可以研究和摸索出以下规律,对于符合土地贫瘠、萌芽力高、生长缓慢、喜阴等条件的树种要密植,对于具有抚育困难、喜阳等特征的树种要疏植。

2.2 整地技术

整地是开展荒山造林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环节。所谓耕好每一寸地,才能种好每一棵树。尤其对于土地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差、气候干旱的黄土丘陵区而言,为了创造良好的树木生长环境,需要通过科学整地,改善区域土壤的理化性状、空气含量、水分特征等,清除杂草、杂物等,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幼苗的破土面。由于黄土丘陵区地貌特征复杂,地形破碎多样,根据每一处区域土地情况的不同,所采用的整地技术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黄土丘陵区造林整地技术主要有水平阶整地技术、水平沟整地技术、鱼鳞坑整地技术、穴状整地技术等。

2.2.1 水平阶整地技术。指沿等高线自上而下里切外垫,台面水平或稍向内倾斜,有较小反坡的台面,因而水土阶整地技术又称为反坡梯田整地技术,它具有拦截地表径流能力和抗土壤侵蚀能力强等特点,适用于黄土丘陵地区中的中缓坡造林整地。在水平阶整地技术应用下,造林区域呈现阶梯状,每隔一定距离建有拦水埂,可以有效拦截降水和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黄土丘陵区干旱少水难题,同时对于改善土壤环境、大幅提高树种成活率、保障荒山造林工程顺利开展也有着积极作用。

2.2.2 水平沟整地技术。主要适用于坡度较缓的坡面,经整地后所产生的田面呈较为狭窄的沟状,且也建有较高的拦水埂,同水平阶整地技术一样具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水分条件的作用。

2.2.3 鱼鳞坑整地技术。指沿着等高线从上往下交错挖掘出鱼鳞状的植树穴,每2 行植树坑呈现“品”字形,挖掘的土需放置于植树穴的下坡位置,建设专门的外埂,在栽植树种时,每放置1 颗树苗,就需要把之前挖掘的土层重新填入坑内修正整平。这种呈现“品”字交错的鱼鳞状栽植坑也能有效拦截坡面径流,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2.4 穴状集水坑整地技术。具有拦水、集水和用水的功能,在黄土丘陵区的台、塬、缓坡、荒地等平坦地区开展穴状集水坑整地,使土层中产生1 个以栽植穴为中心、穴状的集水坑,并修建相应的拦水埂,以此来拦截水埂周边区域的水分,达到高效集水、用水的目的。

2.3 造林技术

2.3.1 造林时间。通常以苗木存活率来判断造林时间的合理性,荒山造林的时间多定为春季,以保证苗木生长所需水分充足,提高苗木的存活率。荒山造林时间选择还讲究雨不透不栽、天不连阴不栽以及雨过天晴不栽。

2.3.2 造林技术。目前较为主流的黄土丘陵区造林方式为深根苗木植苗造林和容器苗植苗造林,深根树种植苗造林又可分为裸根苗抗旱覆盖和裸根苗截干2 种类型。①裸根苗抗旱覆盖植苗造林。要求使用2 年生针叶与1年生阔叶2 种树苗混交造林,在栽种前,要对苗根进行裹泥处理,掺入适量的生根粉,栽种时,扶正苗木,夯实根基,全程轻拿轻放,谨防损伤根系,最后用杂草和薄膜加以覆盖,以达到保墒的目的。②裸根苗截干植苗造林技术。多选用灌木树种的部分截干,栽种流程和方式与裸根苗抗旱覆盖植苗造林基本一致,待到第2 年苗木萌芽,留取生长势头最为旺盛的主干,并除去其他萌条,保证供养。③容器苗植苗造林技术。优势在于提高幼苗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旱能力,于容器内培育的树种带有完整的根系和土坨,短期内无需考虑养分、水分供给,栽入植树坑后扶正,踩实土层,覆盖虚土和薄膜,为苗木后续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④蓄水渗透膜技术。蓄水渗透膜是一种复合型高分子薄膜,覆盖在苗木表面和根部后可形成一道有效控制土壤湿度和温度的调节膜,有助于减少根部水分蒸发,提高苗木的存活率。⑤毛细渗透灌溉技术。将渗透灌溉容器设置于幼树两侧,缓慢渗透土壤灌溉水源,辅助脆弱性幼苗存活。也可将经人工合成和提取的抗旱粉剂、保水剂等药剂输入幼苗根部,快速有效解决高温干燥天气幼苗失水问题。

2.4 抚育管理和日常养护

幼苗抚育管理是实现荒山造林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幼苗的存活率,保障幼苗茁壮成长,需在幼树生长之初做好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各项管理,合理干预幼树生长状况,直至其适应黄土丘陵区的生长环境。

2.4.1 松土除草。黄土丘陵区土层水分含量较低,容易出现板结和干裂,影响幼苗生长。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加强松土管理,以苗木为中心,遵循内浅外深原则,定期开展松土作业,小心伤及苗木根系,同时,还应及时清除苗木周边的杂草,集中养分和水分供给。

2.4.2 穴面覆盖。每种植1 棵苗木,需要在其穴面覆盖1层虚土或石块、碎草等,以达到保温、保湿、保墒的目的。

2.4.3 整穴浇水。人工灌溉是解决供水问题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刚栽种的苗木,需由工作人员在2~3 d 后进行统一浇灌,浇足浇透,满足幼苗生长初期的水分需求。若遇到雨水季节,则要多加注意苗木长势,及时扶正被雨水压弯的幼苗,助力幼苗茁壮成长。

3 小结

在山西省黄土丘陵区,尚存较多造林困难地块,加强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有助于提高荒山造林效率和质量,节约荒山造林成本,解决山西省生态建设的“顽疾”。鉴于山西省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应树立现代化的荒山造林理念,制定系统、长远、科学、生态的荒山造林战略,科学规划造林前期设计,组合运用各类先进荒山造林技术,落实好树种选取、整地、造林、抚育等各环节的技术细节,完善荒山造林工程相关管理制度,健全荒山造林相关保障体系,优化资金、人才、设备、技术等资源配置,稳步推进黄土丘陵区绿化进程。

猜你喜欢
丘陵区荒山黄土
把荒山打造成4A景区
浅谈丘陵区桥梁高墩施工测控系统应用
晋西黄土丘陵区深挖高填建设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荒山的“根”——“牛玉琴”式的老人齐军祥
黄土成金
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浅山丘陵区核桃周年管理技术
《刘文西:绘不尽是黄土情》
福安八斗村:扶贫做得精,荒山野茶能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