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普阅读,提高科学素质

2024-05-06 11:20吴尚之
人民周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全民科普期刊

吴尚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深刻指出了科普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推动科普工作,科普阅读的地位与作用越发显著。《中国科普统计(2021年版)》显示,2020年,全国共发行科技类报纸1.58亿份,出版科普图书9853.60万册,发行科普期刊271种、1.31亿份(册),广播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12.83万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16.46万小时,共建设科普网站2732个、科普类微博3282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8632个,科普传播载体、形式和渠道更加丰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各类科普读物及媒体的涌现,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鼓励更多期刊推出优秀科普作品,推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中国期刊协会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于今年2月共同开展了“期刊科普原创好作品”推荐活动。经专家组多轮评审,最终共有44篇(组)文章从近500篇(组)申报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此次入选文章是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是对期刊科普原创内容出版的一次全新检阅,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在作品选题立意方面,通过倡导和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如《新民周刊》在“中國天眼”正式向全球开放之际,策划《开天眼》封面报道,在丰富读者天文学知识的同时,更激发了读者的民族自豪感。《课堂内外(初中版)》策划的《地理看党史:长征路上的烽火地标》邀请地理学专业的科普作者,从地理学科普角度带领读者重新探索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长征之路,引导读者回顾百年奋斗史,传承红色基因。

二是聚焦科技前沿,服务科技创新。在此次入选的作品当中,绝大多数为科技工作者原创佳作,有的围绕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深海探测、“双碳”目标等前沿科技领域开展主题策划,邀约科研团队院士、专家撰写。如《科学画报》推出的《为银河系中心黑洞拍照》,《科学大众》推出的《长江,你从哪里来》,《百科知识》推出的《光刻机——信息时代的制造之王》等。

三是满足群众阅读需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次推出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切的日常生活与生命健康的科普作品,如《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推出的《科学跑步不伤膝》,《大众医学》推出的《关于肺结节的15个真相》,《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推出的《儿童发热健康教育30问》等作品。

四是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此次入选作品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文章有深度、有温度、有品质、有创新,配图设计美观,体现出科学性、通俗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如《森林与人类》的特别策划《中国天坑:喀斯特“青春之歌”》系列文章,采用了作者在科学探险过程中的摄影作品,画面震撼而珍贵,兼具科学价值与欣赏价值。

“期刊科普原创好作品”推荐活动,得到了期刊界的积极响应和科普作家的热情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引领作用。科普期刊出版工作和科普阅读推广活动还需要不断完善。

一是要增强新时代科普阅读推广的使命感、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深刻理解科普阅读在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在办刊的过程中,既要着眼于科学和技术知识的普及,提升人民群众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更加重视科普阅读,大力营造讲科学、爱科学的阅读氛围,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要提升科普原创能力,打造内容精品。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依托优势资源,着力推出一批内容准确、有阅读价值、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期刊科普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优秀科普作品的推广力度,鼓励更多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发表科普文章和著作,对推出高质量、高品质科普文章和科普著作的出版单位和编辑给予奖励,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

三是聚焦科普阅读的重点。在科普阅读方面,要突出抓好两个重点:一是抓好青少年读者。科学知识要从小抓起,打好基础。二是抓好新媒体传播平台。目前,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和阅读方式之一,网络、手机传播的各种知识鱼龙混杂,有的甚至严重误导读者。要把传统媒体,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的科普知识资源利用起来,加大科普知识权威发布和推送力度。

猜你喜欢
全民科普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全民·爱·阅读
科普达人养成记
期刊问答
可持续全民医保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