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峰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实力更强、物质技术基础更好、社会共识更广、人民群众期望更高。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迈进,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实现了“四个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态势,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针对少数污染物重点治理向系统全面治理转变,由末端治理向结构调整转变,由污染治理向生态全面保护转变,是方式和方法的转变,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效能显著提高,为其他重大转变提供了策略路径。
从环境质量看,我们以猛药祛疴、重典治乱的坚强决心和有力举措,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力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新时代以来,全国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历史性达到29微克/立方米,重点城市年均浓度累计下降57%、重污染天数下降93%,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6.5%,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9%,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17.6个百分点。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国际社会也普遍认可。
从生态保护看,我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護地体系,强化生态保护监管举措,筑牢祖国生态安全屏障。新时代以来,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实施50余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自然保护地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分别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以上。累计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成首个国家植物园、种质资源库。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从绿色转型看,新时代以来,我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相当于少用了约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了二氧化碳近30亿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中国贡献。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观念的转变是前提,也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新时代以来,我们坚决摒弃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
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加强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生态文明制度框架体系总体形成。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制修订相关法律行政法规30余部,形成“1+N+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几十项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较真碰硬开展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也是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绿色升级”。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指南,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中国始终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站在推动人类永续发展的高度,向世界分享中国理念,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我们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累计淘汰量占发展中国家总量的50%以上,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肯定,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等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成为引领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力量。在气候多边进程面临不确定性时,中国发挥大国引领作用,提振各方信心。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树立全球气候治理的标杆。
在履行國际公约方面,我们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所确定的17%的目标、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等都提前完成。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积极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行动计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思想,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每对关系之间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满深刻精辟的道理学理哲理,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是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二是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是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我们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通过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
四是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我们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加快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五是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要立足国情,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争取战略主动和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
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在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重要部署。概言之,贯彻落实好“六项重大任务”。
一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二是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三是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
五是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等,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六是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在强化法治保障、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强科技支撑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
(作者为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原主任、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