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

2024-05-06 10:29:54周青陈佩夫王立杨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年8期

周青 陈佩夫 王立 杨伟

摘 要:全面接轨和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是企业实现海外市场拓展的必要条件,但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关系的研究匮乏。基于2012—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多期双重差分法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检验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能够显著提高企业海外市场深度;与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相比,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表现出更高的海外市场深度;与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相比,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表现出更高的海外市场广度。结论可深化技术标准国际化理论解释,拓展技术标准制定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关系研究视角,为我国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实践与海外市场策略调整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海外市场绩效;技术标准化能力;PSM-DID

DOI:10.6049/kjjbydc.202211063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4)08-0096-10

0 引言

技术标准是产品内部技术特征的外化表现,也是有效区分产品间功能、质量差异的首要表征,利用技术标准武装产品已成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现阶段,企业产品标准化水平提升途径包括引用现有技术标准和参与技术标准制定两个方面。其中,后者作为先发策略有助于进一步赋能企业国内外市场拓展[1],“一流企业做标准”逐渐成为学界和企业界的共识。具体而言,第一,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能够在发挥网络效应、实现技术锁定的同时,有效规避行业竞争[2]。第二,技术标准附带的“载波效应”有助于纳入技术标准的企业专利得到进一步传播[3],进而获得经济收益。此外,企业能够通过制定合理的专利许可策略巩固自身市场地位。第三,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技术集成性、普适性,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随着全球标准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仍占领着国际技术标准制高点,并拥有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组织的话语权[4]。因此,技术标准弱势主体难以进入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环节,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举步维艰。在科技自立自强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提升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是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就现有相关理论研究而言,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关系尚未得到证实。一方面,学者们结合企业内外部特征探讨高管国际经验、高管团队注意力以及外交关系等要素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关系[5-7],尚未关注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这一企业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学者们对参与技术标准制定与企业出口贸易规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8],但仅局限于国家技术标准层面。当前,如何管理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这一行为,对于企业实现海外市场拓展目标至关重要。此外,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角色差异是决定企业能否融入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核心环节[9],并能为企业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的策略选择与行为调整提供指导。由此,本文基于2012—2020年参与制定ISO和IEC国际技术标准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综合使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多期双重差分法(DID)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关注以下问题:第一,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是否存在影响;第二,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性。

本研究可能的贡献如下:第一,基于参与ISO和IEC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上市企业数据,考察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进而揭示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角色差异,从微观层面拓展技术标准国际化与出口贸易关系研究,以期深化技术标准国际化理论解释。第二,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国际技术标准这一差异化视角,分析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以及企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差异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进一步拓展技术标准制定行为在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研究中的应用。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

根据现有研究,企业海外市场绩效分为海外市场广度与海外市场深度两个维度。其中,海外市场广度是指企业海外市场布局范围(Lin,2012),海外市场深度是指企业海外市场业务发展程度(Thomas&Jones,2009)。一般而言,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能够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份额和促进技术创新等3个方面提升海外市场绩效。

(1)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有助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从而提升海外市场绩效。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企业自有技術标准与出口国技术标准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导致大量成本损耗。一方面,由于技术标准内容、结构及形式差异,标准接受国企业需要通过技术标准识别与认证程序进入海外市场,因而不利于企业把握产品市场进入时机,较高的时间、机会成本会抑制企业扩大海外市场布局的意愿。另一方面,国际技术标准体系变化、进口国市场策略调整等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海外市场业务拓展带来挑战。企业需要通过优化技术结构或购买现有国际技术标准必要专利适应出口国技术规范变化,由此导致交易成本增加[10]。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可以克服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破贸易锁定与互通性障碍,从而降低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的准备成本、合同成本、控制成本(龚艳萍和屈玉颖,2009)。具体而言,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能够发挥基于产品技术特征的信号传递效应和管制俘获作用[11-12],有效应对市场失灵、劣质产品泛滥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降低交易成本[13]。基于此,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能够提高海外市场业务灵活性,优化自身国际化战略决策,从而提高海外市场绩效。

(2)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份额,进而提升海外市场绩效。国际技术标准已成为企业维护海外市场份额的重要筹码[14],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可以利用技术能动性占领国际市场,借助国际网络效应稳固其“非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海外市场绩效[11]。从海外市场布局视角看,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企业产品能够展现国际技术标准附带的技术规范性、结构合理性以及内容普适性[15]。由此,降低海外市场准入门槛,为企业海外市场布局提供支撑。从海外市场业务发展视角看,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能够有效融入产品信息交流过程,并建立以国际技术标准为导向的标准治理体系与产品运行机制[16]。这有助于企业塑造以自有技术为基础的标准使用网络与产品选择偏好,稳固自身在海外市场的战略地位,从而提高海外市场绩效。

(3)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进而提升其海外市场绩效。技术协调发展、结构升级需要与技术标准化紧密结合(Pelkmans,1987),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能够进一步驱动企业技术创新,赋能企业海外市场拓展,从而促进其海外市场绩效提升[10]。从海外市场布局视角看,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是企业谋求东道国合法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国际标准化活动对自有技术进行“普适化”创新以适应东道国技术规范,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技术距离的阻碍作用(Kostova&Zaheer,1999),强化企业市场准入能力。从海外市场业务发展视角看,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能够进一步促进合作网络内部技术交流[17],获取丰富的互补性技术[18],并构建面向深层次市场需求的产品升级机制,最终实现海外市场绩效提升。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与其它企业相比,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会表现出更高的海外市场深度;

H1b:与其它企业相比,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会表现出更高的海外市场广度。

1.2 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

企业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扮演的角色可分为主导者与跟随者,两类角色划分主要源自现有文献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探讨。技术标准化能力是指企业标准化发展中所具备的技术标准制定与推广能力。在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由于地位与作用差异,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分为技术标准主导能力与技术标准跟随能力[19]。技術标准主导能力是指企业根据自身技术标准体系、知识涌现路径以及市场用户基础主导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的能力,要求主导企业积极寻求外部资源以支撑内部“技术—标准”转化体系[9]。技术标准跟随能力是指参与并协同主导者制定、推广技术标准的能力[19],要求跟随企业汇聚内部资源以修正、完善、助推技术标准转化体系构建,并致力于技术标准推广。

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角色实质上能够反映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拥有基础技术与必要专利[20],会表现出较高的海外市场深度。第一,对企业而言,技术标准是沉没投资[21],在技术标准被广泛采用的过程中,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此外,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该类企业具有先发优势,能够率先占据海外市场并铺设相关产品延伸业务[22],进而优化海外市场业务结构。第二,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能够获得国际市场上其它企业青睐[23],有助于强化基于企业产品、技术标准用户基础的网络效应,进而降低海外市场业务推广成本。第三,路径依赖理论指出,当市场适应某一技术标准后,会给消费者带来较高的转换成本[21]。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能够扎根海外细分市场,并在相关领域技术标准竞争中占据优势(Steen,2011),进而为海外市场业务内容更新、结构调整及模式升级提供保障。

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通常更为重视海外市场布局的广泛性。一方面,由于基础技术与必要专利缺失,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往往会选择产业国际化,以此获取用户基础与国际资源[20],并通过整合多国产品标准信息研发能够被海外市场接受的产品技术,进而谋求融入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核心环节。另一方面,实现国际技术标准全球推广是该类企业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内在要求[9]。企业需要借助广泛的海外市场布局完善国际技术标准扩散机制。此外,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往往疲于应对单一海外市场,布局多国市场成为该类企业增加海外市场收益的主要手段。

因此,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具有差异化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与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相比,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海外市场深度;

H2b:与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相比,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海外市场广度。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通过构建数据集开展实证研究,获得2012—2020年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中国机构名单,共346个。ISO和IEC都是非政府机构,担负着世界上绝大部分领域的国际标准化活动。代表中国参与ISO和IEC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机构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后者与国内企业联系密切。因此,以参与上述两类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在346个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中国机构中,有48家在中国(内地)上市的公司。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便于开展实证研究。结合现实情况,本文对样本数据作如下处理:首先,剔除6家近期上市的新三板企业。随后,收集与剩余42家属于相同行业的2 194家未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并剔除财务异常企业样本(股票代码开头为ST、*ST、S*T),得到2 122家企业样本。最后,基于数据与变量完整性、一致性考量,剔除研究时间内发生过行业变更以及数据严重缺失的企业样本。经过筛选,最终得到25家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和933家未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样本。

本文利用同花顺数据库获得企业规模、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研发强度、无形资产以及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等基础数据,利用国泰安数据库获得海外子公司分布国家数量,数据时间跨度为2012—2020年。

2.2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多期双重差分(DID)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分析。第一步,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筛选企业样本以降低自选择偏误(self-selection bias),将匹配后的属于同行业但未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上市公司样本视为控制组,并与处理组共同构成进行多期双重差分分析的样本集。第二步,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识别参与/不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双重差分方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 DID)主要用于考察政策冲击、事件变化以及战略行为等对不同个体在某时间节点前后的双重差异影响,有助于识别某特定因素的“净效应”。由于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时间点不同,考虑到传统双重差分方法的局限,借鉴谢文栋[24]、Beck等(2010)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进行估计。第三步,使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一步检验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具体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2.3 变量测度

2.3.1 解释变量

技术标准是对生产者规定的技术规范,这种规范既可以是隐含的也可以是正式协议,甚至可以表现为与外部标准制定组织的规定统一(Chiesa等,2002)。现有研究将技术标准分为事实标准与法定标准(Viardot等,2016),其中,法定标准是指由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标准化组织制定并由政府部门颁布、管理的技术标准[25];事实标准是指由市场竞争产生并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的主导设计,不一定获得官方标准制定机构认可[26]

国际技术标准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 (ITU)及其它国际技术标准开发组织制定的世界通用标准[27]。该标准强调国际领域技术标准制定以及传播合法性(Quack,2010),旨在维护标准制定主体的海外市场利益。与国家技术标准相比,国际技术标准突出非国家行为者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性,借助公共权威使标准来源合法化(Botzem S&Dobusch,2012)。此外,国际技术标准能够发挥协调职能,即通过建立“要求不同行为者服从”的社会秩序(Timmermans&Epstein,2010),在公共规则制定不充分或不成功的国际领域提供协调解决方案。因此,国际技术标准被认为是海外市场中“自愿的最佳做法规则”(Kerwer,2005),在企业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

考察参与/不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时,解释变量是表征企业参与/不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二值变量(IS),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1,不参与则取0;考察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时,解释变量是表征企业主导或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二值变量(Leader),企业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1,跟随则取0。

2.3.2 被解释变量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企业海外市场绩效,主要从海外市场深度(lninterr)与海外市場广度(lnintern)两个维度刻画。

现有研究一般采用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值(FSTS,Foreign Sales to Total Sales)、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值(FATA,Foreign Assets to Total Assets)以及海外雇员占总雇员数的比值(FETE,Foreign Employees to Total Employees)测算企业海外市场深度[28]。在此基础上,Gomes&Ramaswamy(1999)指出,FSTS侧重于衡量企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FATA倾向于衡量企业对海外生产的依赖。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业务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收益、市场地位以及市场需求变动应对能力等方面,本文选择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值测量海外市场深度。

现有研究一般采用企业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值(OSTS,Overseas Subsidiaries to Total Subsidiaries)、企业海外子公司数量(NOS,Number of Overseas Subsidiaries)以及企业海外子公司分布国家数量(NOC,Number of Countries Hosting Overseas Subsidiaries)度量企业海外市场广度[28]。考虑到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促进出口产品被不同国家普遍接纳,本文选择企业海外子公司分布国家数量测算海外市场广度。

2.3.3 控制变量

鉴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影响因素众多,本文以企业规模、企业营收表现、企业经营风险和企业创新能力等作为控制变量。具体而言,企业规模是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拓展的基础,企业规模越大,其扩大海外市场的战略动机越强,越能借助内外部资源实现海外业务发展和市场布局。由此,本研究使用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企业规模(Assets)。借鉴Ortiz-de-Mandojana&Bansal[29]的研究成果,本文使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企业营收表现,使用资产负债率(RAL),即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值衡量企业经营风险。参考Mao等[30]的研究成果,本文使用研发投入(RD)和无形资产(IntAssets)的自然对数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研发投入主要衡量企业创新意愿与创新预期,是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无形资产是以专利权、商标权等为代表的创新绩效(Xu&Lu,2009),也是企业创新效率的重要表现。因此,本文以此作为企业创新能力衡量指标。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倾向得分匹配

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能够较好地控制内生性问题,为了确保分析过程与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本文将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与特征相似但未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进行匹配。据此,基于2012年各上市公司指标数据,本研究从企业规模、企业营收表现、企业经营风险以及创新能力4个维度选取企业规模、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研发强度及无形资产等指标,采用k近邻匹配法(k = 3)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各协变量平衡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匹配后,在共同区间上市公司有71家,其中,处理组23家,控制组48家。由表1可知,与匹配前相比,匹配后所有协变量的标准偏差显著降低。T检验结果表明,处理组与控制组在各变量上不再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能够修正两组样本的得分偏差,解决样本自选择带来的估计偏差问题。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企业海外市场绩效会受时间、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随机干扰等因素影响,单纯比较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前后的企业海外市场绩效差异无法反映其真实效应,双重差分法能较好地解决企业内生性问题导致的估计偏差。考虑到上市公司分别在不同年份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针对时点的差异性,本研究多期双重差分基本计量模型设定如式(1)(2)所示。

Ininterrit01ISit2Cons+ηtiit(1)

lninternit01ISit2Cons+ηtiit(2)

其中,i表示企业,t表示年份,Ininterrit和lninternit是被解释变量。具体而言,lninterrit为上市公司i在t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值的对数值,用以刻画海外市场深度;lninternit为上市公司i在t年海外子公司分布国家数量的对数值,用以刻画企业海外市场广度。ISit是核心解释变量,若上市公司i起草的国际技术标准在t年生效,则ISit在t年及以后取1,否则取0。Cons为企业层面的控制变量集,与上述用于匹配的协变量保持一致。ηt为年份虚拟变量,λi为企业虚拟变量,εit为随机扰动项。

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影响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模型1、模型2考察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深度的影响。其中,模型1引入核心解释变量IS与年份和企业固定效应,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其它控制变量。模型1和模型2结果表明,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估计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有利于企业海外市场深度提升,假设H1a得到验证。模型2显示,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企业,其海外市场深度提升速率为20.8%。模型3、模型4检验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广度的影响。其中,模型3引入核心解释变量IS与年份、企业固定效应,模型4在模型3的基礎上引入其它控制变量。模型3和模型4结果表明,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说明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布局的影响不显著,假设H1b未得到验证。原因可能如下:为维护国际市场利益,发达国家大多采用“标准锁定”和“标准合围”等手段阻碍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中国企业扩大国际市场覆盖范围,这一现象在制造业领域尤为突出[4]。本文样本企业大多属于大制造业,因而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其海外市场广度的影响受到抑制。

3.3 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

为进一步分析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检验,样本包括14家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9家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具体而言,第一阶段运用Probit模型考察样本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相关决策受哪些因素影响,并预测其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概率,其中包含排他性约束变量。第二阶段,采用修正的海外市场绩效影响因素模型对逆米尔斯比率(IMR)与除排他性约束变量外的控制变量及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考察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影响。

第一阶段选择模型如式(3)所示。

第二阶段结果模型如式(4)(5)所示。

Ininterrit01leaderit2IMRit3Consittiit(4)

lninternit01leaderit2IMRit3Consittiit(5)

其中,IVsi、Consi构成可能影响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协变量。IVsi是满足排他性约束的变量,主要通过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决策影响其海外市场绩效。本文认为,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决策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故选择研发强度与无形资产进行第一阶段选择模型回归分析。Consi代表其它控制变量,上述变量既需要纳入第一阶段选择模型,也需要纳入第二阶段结果模型,包括企业规模、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以及代表企业与时间固定效应的虚拟变量。第一阶段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参与/不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1,不参与则取0。第二阶段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海外市场深度与海外市场广度,核心解释变量是企业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企业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1,跟随取0。

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影响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5、模型6分别为Heckman两阶段模型估计下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深度与广度影响的回归结果,模型7、模型8则是OLS估计下的相应结果。模型5显示,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深度影响的系数为2.510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海外市场深度是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企业的2.5倍,假设H2a得到验证。模型6显示,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广度影响的系数为-1.491且在5%水平上顯著,说明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海外市场广度是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企业的1.5倍,假设H2b得到验证。同时,OLS估计结果与Heckman两阶段模型结果相似。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在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海外市场绩效提升幅度也会有所差异。

3.4 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年份差异,借鉴司春晓等[31]的研究成果,本文使用逐年PSM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将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具体年份作为控制年份,选取其它样本当年协变量指标作为基础数据进行k近邻匹配(k=3),最终得到由20个处理组、49个控制组组成的样本集。其次,基于匹配成功的企业样本,对原数据进行整合得到新的企业面板数据。最后,采用多期DID模型分析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并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检验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差异化影响。

基于逐年PSM得出的样本数据,计量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表5中模型R1和模型R2显示,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深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企业海外市场广度的影响则不显著。模型R3和模型R4表明,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海外市场深度是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企业的2.4倍,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海外市场广度是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企业的1.7倍。基于逐年PSM样本的多期DID模型、Heckman两阶段模型估计结果与原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原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4 结语

4.1 研究结论

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既是我国企业提升海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的必然环节。本文综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多期双重差分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基于参与ISO与IEC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A股上市公司构建数据集,对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深度拓展具有积极影响。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不仅能够发挥企业产品的信号传递效应,降低海外市场业务推广过程中的成本损耗,而且可以协助企业扩大以自有技术为核心的市场用户基础,从而助力其海外市场业务拓展。此外,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能够进一步促进合作网络内部技术流动,进而为海外市场业务内容调整、结构升级提供技术保障。

(2)与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相比,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有助于企业海外市场深度拓展。具体而言,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能够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获得更高的市场收益和地位,因而具有更高的海外市场深度。

(3)与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相比,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有助于企业海外市场广度拓展。为融入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核心环节,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会采取更具广泛性的市场策略。同时,该类企业需要借助差异化海外市场助推国际技术标准扩散,因而具有更高的海外市场广度。

4.2 理论贡献

(1)深化了技术标准国际化相关研究,为准确理解技术标准国际化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宏观或中观层面技术标准国际化对产业“走出去”的影响[32-33],忽视了微观层面技术标准国际化与企业出口贸易的关系。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认为,国家积极对标国际技术标准能够有效促进出口贸易[10,34],却忽略了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行为在其中的作用。技术标准国际化理论发展不应局限于引用国际技术标准层面,而是需要拓展至主动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这一行为层面。因此,本文进一步探讨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行为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关系,揭示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角色差异,进一步深化了技术标准国际化理论解释。

(2)丰富了全球背景下技术标准制定行为在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研究中的应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以往相关研究不同[8],本文基于国际背景,综合海外市场深度与海外市场广度视角,探讨跨国企业如何通过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实现海外市场业务发展和海外市场布局,厘清了国际背景下技术标准制定行为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关系。另外,本文结合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角色差异,提出并检验主导/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差异化影响,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研究情境。

4.3 管理啟示

(1)专注海外市场业务发展的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努力获得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合法性。一方面,企业需要探索加速技术标准建设的知识流涌现机制,洞悉“技术—标准”转换机理,以谋求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进一步分析现有国际技术标准演化路径及价值融合机制,探索构建标准链、产业链、资金链、价值链“四链”深度融合的标准参与规则体系。在此基础上,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应构建基于自有标准的信号传递机制、产品运行模式和技术交流体系,从而驱动海外市场业务有序推进。

(2)“深耕”特定海外市场的企业需要关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企业应加快搭建基于自身技术的标准建设架构,构建合适的技术转化模式与多元化知识融合体系,以铺设基于自身核心技术的国际技术标准转化路径。同时,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契合海外市场业务发展阶段的专利许可策略优化竞争环境,进而形成以专利为核心的产品生命周期循环模式。

(3)拓展海外市场既是企业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在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由“跟随者”向“主导者”转变的必经之路。具体而言,企业需要加强对国际市场上现行核心技术的识别与分析,加大对相关互补技术的研发力度,进而提高自身技术与主流国际技术标准的契合度。此外,企业需要与拥有相关核心技术的企业共建国际技术标准合作框架,完善共创价值分配机制,以实施长远的国际技术标准跟随策略。进一步地,跟随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企业需要构建基于多国市场的信息反馈机制,在实施优化产品与技术标准推广策略的同时,为融入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核心环节提供支撑。

4.4 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虽然以企业规模、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研发强度等指标控制了研究边界,但忽略了战略选择、管理决策对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与企业海外市场绩效关系的影响。具体而言,一方面,部分企业可能仅关注国内市场,对海外市场的需求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策红利,部分企业可能倾向于将发展重心转向国家技术标准建设方面。因此,企业参与/不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管理决策和海外市场战略差异会提高研究复杂程度,未来可考虑将企业管理层行为决策和战略选择纳入研究框架。第二,本文研究样本大多属于制造企业,未来可围绕其它行业企业进行分析,进一探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BLIND K, MANGELSDORF A. Alliance formation of SM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tandardization committe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2, 60(1): 148-156.

[2] 侯俊军,蒋晴. 中国标准的输出与国际经济合作[J]. 国际经济合作,2015,31(5):12-16.

[3] 宋明顺,张华. 专利标准化对国际贸易作用的机理研究及实证——基于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现状[J]. 国际贸易问题,2012,38(2):92-100.

[4] 刘淑春,林汉川. 我国制造业标准国际化战略对策[J]. 宏观质量研究,2020,8(6):80-95.

[5] 任鸽,陈伟宏,钟熙. 高管国际经验、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国际化进程[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41(9):109-121.

[6] 董临萍,宋渊洋. 高管团队注意力与企业国际化绩效:权力与管理自由度的调节作用[J]. 管理评论,2017,29(8):167-178.

[7] 汪涛,贾煜,崔朋朋,等. 外交关系如何影响跨国企业海外市场绩效[J]. 中国工业经济,2020,37(7):80-97.

[8] 凌艳平,辛晓丹,侯俊军. 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对其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38(1):134-138.

[9] DAI H,ZENG D,QUALLS W J,et al.Do social ties matter for the emergence of dominant design?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technological turbulence and IRP enforcement[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8,47:96-109.

[10] MANGELSDORF A. The role of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ropean Union[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1, 23(7): 725-743.

[11] GANDAL N, SHY O. Standardizatio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 53(2): 363-383.

[12] BALLER S. Trade effects of regional standards liberalization: a heterogeneous firms approach[M]. Washington,DC: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07.

[13] MOENIUS J.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ambiguous: standards and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C].IATRC Summer Symposium,2006: 28-30.

[14] HUSSINGER K, SCHWIEBACHER F. The market value of technology disclosures to standard setting organizations[J].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15, 22(4): 321-344.

[15] 邢孝兵,徐潔香. 技术标准化的贸易保护效应[J].国际经贸探索,2010,26(6):24-30.

[16] 程虹,刘芸. 市场经济中的标准秩序理论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17,5(4):1-17.

[17] KWAK J, LEE H. The evolution of alliance structure in China's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12, 36(10-11): 966-976.

[18] 禹献云,李庆华. 破坏性创新、知识网络与企业成长的动态关联[J].信息与管理研究,2020,5(Z1):10-21.

[19] 邹思明,曾德明,张利飞,等. 网络关系, 技术多元化与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J].科研管理,2017,38(9):12-20.

[20] 孙耀吾,蒋文兵. 基于技术标准的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6):118-122.

[21] VIALLE P, SONG J, ZHANG J. Competing with dominant global standards in a catching-up context——the case of mobile standards in China[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12, 36(10-11): 832-846.

[22] 谢芳,潘家栋,包海波. 基于联盟的数字产业技术标准国际化路径研究——以昕诺飞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18):50-59.

[23] RANGANATHAN R, GHOSH A, ROSENKOPF L. Competition-cooperation interplay during multi-firm technology coordination: the effect of firm heterogeneity on conflict and consensus in a technology standards organ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8, 39(12): 3193-3221.

[24] 谢文栋. 科技金融政策能否提升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基于多期DID的经验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20):131-140.

[25] 舒辉,高璐. 专利与技术标准协同转化的核心问题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1):111-116.

[26] WIEGMANN P M, DE VRIES H J, BLIND K. Multi-mode standardisation: a critical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J].Research Policy, 2017, 46(8): 1370-1386.

[27] 王彦芳,陈淑梅. 国际标准对于中间品贸易的影响研究—来自ISO9001的经验证据[J].国际经贸探索,2017,33(7):45-59.

[28] 陈立敏. 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争议——国际研究评述[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5):112-125,160.

[29] ORTIZ-DE-MANDOJANA N, BANSAL P. The long-term benefits of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through sustainable business practi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37(8): 1615-1631.

[30] MAO D F, LI J, PENG F, et al. R&D input and cooperate TFP: 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PSM and GPM methods[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4: 134-144.

[31] 司春晓,孙诗怡,罗长远.自贸区的外资创造和外资转移效应: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21,44(5):9-23.

[32] KASIRI L A, CHENG K T G, SAMBASIVAN M, et al. Integr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and customization: impact on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17,35: 91-97.

[33] JEONG I, KIM E, SEO 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ing standard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Japanese firm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roduct strate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ing & Distribution, 2018, 2(1): 15-24.

[34] 劉淑春.技术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与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J].浙江社会科学,2018,34(8):16-26.

(责任编辑:张 悦)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Standards Establishment on

Enterprise Overseas Market Performance

Zhou Qing1,Chen Peifu1,Wang Li2,Yang Wei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lligent Society and Governance, Zhejiang Lab,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promotion of global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varieties among overseas market participants,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standards (ITS) gradually become the primary benchmark for consumers to identify and select products. Currently, the key task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 overseas markets is to explore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ir overseas market expa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and then optimize the corresponding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in relevant studies that the enterprises that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ITS establishment are more capable of realizing network effects, expanding patent benefits, and shaping corporate images, which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estimating the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in the overseas mark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establishment. Moreover, participation in the ITS establishment is the core to determining whether enterprises can integrate into the operation of ITS and provides guidance for strategy selection and behavior adjustment in the overseas market expans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regards ITS as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expand overseas markets and clarifies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ITS establishment on the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in overseas market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TS establishment and overseas market expans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global competitiveness.

Drawing on the panel data of China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ITS establishment from 2012 to 2020,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ITS particip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in overseas markets. To strengthen the breadth and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sample, this paper selects the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in the ITS establish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and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SO and IEC are responsible for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in most fields in the world such that they have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in overseas markets. The list of Chinese institutions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ITS establishment of ISO and IEC from 2012 to 2020 is obtained from the National Standards Committee, and matched with the basic data and financial data of enterprises from Flush Database and CSMAR Database. According to the enterprise's ITS establishment and overseas market performance data,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is tested by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ulti-period double difference method, and Heckman's two-stage model.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ree aspects. (1) Participation in the ITS establishmen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nhancing the depth of overseas markets for enterprises. (2) Compared with following the ITS establishment, leading the ITS establishment extends the depth of overseas markets for enterprises. (3) Compared with leading the ITS establishment, following the ITS establishment expands the breadth of overseas markets for enterprises. The conclusion deepens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broadens the research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TS establishmen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in overseas markets. Moreover, it provides useful inspir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the adjustment of overseas market strategies. First, enterprises focusing on overseas market business development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formulation of ITS and strive to enhance the legitimacy of integrating into the formulation of ITS. Second, enterprises that are devoted to developing specific overseas markets need to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obtaining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formulation of ITS. On the one hand, they should establish a standard construction framework centered on their own technological operations, and make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models and diverse knowledge fusion systems suitable for enterprises to lead the formulation of ITS. On the other hand, for enterprises that lead the formulation of ITS, it is essential to optimize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by formulating patent licensing strategi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overseas market business, and make a product life cycle model with a focus on enterprise patents. Finally, enterprises need to adopt reasonable strategies  following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standard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formulation of ITS.

Key Words: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Standards; Overseas Market Performance;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Capability; PSM-D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