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做好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就是要在广播这个阵地上,发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融媒体环境下,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一方面要坚持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应对新媒体上儿童有声读物的挑战,从节目定位、内容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开发新思路,优化节目策划与传播运营的理念,在发挥节目社会效益的同时,着力开拓节目的经济价值,促进节目持续良性发展。
【关键词】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融媒体;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化
儿童有声读物市场的蓬勃发展,给传统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带来巨大冲击,为了自身发展并履行好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广播媒体一定要坚守阵地,提供给少年儿童的广播节目、网络音频故事,除了具有娱乐性还要达到育人立德的目的。因此,面对良莠不齐的儿童有声读物市场,传统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更要保证节目的高品质。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的实践为例,提出融媒体时代下的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既要遵循当代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又要把握新生态下少儿听众的新需求,才能冲出重围再创辉煌。尤其是在民族地区,想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发展新路子,不仅要从节目本身寻求创新发展,还要从节目传播运营方式上实现突破。
一、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困境
(一)节目数量占比越来越低
近年来,受商业化发展和市场影响,一些广播媒体对容易获得商业回报的广播节目加大投入,而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的编辑人数被缩减,产出的作品逐年下降,从而导致少儿广播节目在广播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情况不容乐观。
(二)节目社会影响力减弱
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广播等传统媒体的社会触达率每况愈下,主动收听广播节目的人数不断减少。加之广播收听场所和收听习惯的变化,路上奔跑的汽车、休息的卧室成为广播收听的主要场所,“上车收听,下车即停”的碎片化收听代替了固定时间段完整收听的习惯,导致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听众越来越少,节目社会影响力减弱。
(三)节目受新媒体冲击严重
与广播线上少儿文化类节目青黄不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平台的儿童有声读物近几年来发展得风生水起。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 年中国有声书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9 年中国有声书行业市场规模为23.7亿元,连续3年增速高于30%,预计未来用户数量接近6.5亿[1]。如此迅猛的发展趋势在儿童有声读物行业上表现尤为明显。这不仅得益于全民阅读政策的推广,也得益于国家“三孩”政策的实施。与互联网时代一同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家长,对儿童有声读物或者说少儿文化类节目的要求更高。相比于产量低、播出时间固定的少儿广播节目来说,内容丰富、收听便利的儿童有声读物对他们更具吸引力。
二、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路径
融媒体环境下儿童有声读物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展现了儿童文化类节目市场的无限潜力。《2023喜马拉雅儿童收听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1—5月,喜马拉雅新上线的节目累计播放量超过23亿次。截至2022年,“凯叔讲故事”APP累计总用户超6000万。蜻蜓FM儿童频道的开通,各种儿童有声读物APP的上线,都说明了市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需求依然存在,而且需求量逐年上升。
面向少年儿童生产合适优质的内容,关系到我国少年儿童健康全面的成长。但是,目前儿童有声读物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面上推出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广播电台在当下更应该坚守少儿文化类作品这个阵地,坚持创作精品节目,保证高质量内容持续不断地产出,为当代少年儿童提供更适合他们的优秀节目,给少年儿童及家长提供更好更多的选择。
从2018年起,广西广播电视台就开始探索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尤其是广西本土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之路,先后推出《寶宝有文化》《名著不难懂》等节目,并分别获得2018年、202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少儿节目扶持奖励,此外,《广西民间故事——达依的365夜》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年度优秀少儿节目奖。其在创新发展广西本土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立足精准定位,细分收听人群
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是以少年儿童为目标听众的广播节目。但是,少年儿童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划分,0~6岁的儿童属于少年儿童,6~12岁的儿童也属于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由于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不同,决定了他们所喜欢的节目类型和节目内容存在差别。例如,以学龄前儿童为目标听众的广播文化类节目,氛围要轻松,节奏要舒缓,语言要浅显易懂,充满童趣,达到学龄阶段的少年儿童收听的节目,要注重在节目中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语言更丰富,故事内容中设置的角色更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实际生活。只有通过细分少儿受众,提高节目和市场的精准度,才能为节目培育出忠诚度高的听众群体。
广西广播电视台在计划推出3档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因此,3档节目分别推向3~5岁、5~8岁和6~12岁的儿童。《宝宝有文化》创作之初就明确了亲子文化类节目的定位,收听年龄确定为3~5岁的学龄前儿童。为了让节目更符合这个年龄段宝宝的特点,突出儿童作为节目的主角,创作团队采用了“宝宝问答”“宝宝朗读”的表现形式。“宝宝问答”环节从生活出发,凸显的是宝宝的天马行空、奇思妙想。事实证明,正是许多宝宝的“脑洞大开”、童声稚语让节目充满了童趣,也让节目成为全国亲子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收到了小朋友和家长的热烈欢迎,短时间内就拥有了一大群大大小小的忠实听众。《名著不难懂》将节目的受众人群定位在6~12岁的儿童,年龄层次比《宝宝有文化》要大一些。这就决定了创作团队在选择节目内容的时候要更有深度,因此,选取了故事性强、戏剧冲突大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节目录制和角色配音也更成熟,节目的整体腔调符合6~12岁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广西民间故事——达依的365夜》面向的是5~8岁的少年儿童,这批受众正处在从学龄前儿童向学龄儿童的过渡阶段,他们渴望长大,喜欢挑战,急于摆脱小孩子的标签,证明自己已经是个大孩子了。鉴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广西民间故事——达依的365夜》设置了一个小女主——达依,一个陪着达依冒险的动物角色——小矮马达达。节目从两个角色的视角去呈现故事内容,让孩子在故事中探索未知,培养他们勇于冒险、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让他们与故事的主人公共同成长。这些设置都很贴合孩子的心理,贴近他们的日常所思所想。因此,节目一推出,就在小听众中广为流传。
(二)立足传统文化,打造精品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从神话传说到诗词歌赋,从文学艺术到宗教哲学,从科学技术到风俗礼仪,都有许多优秀的内容供摄取。不管是从传承中华文化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树立民族自信心的目的出发,都应该从中汲取内容,为少年儿童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的广播文化类节目。
中国传统诗词,文字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情感,非常适合用来给孩子做文化素养启蒙。因此,《宝宝有文化》节目内容锁定那些人们耳熟能详、容易打动人心的诗词和诗词背后的故事,不仅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也能唤起伴读的家长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名著不难懂》转向体量更庞大、思想更深邃的小说艺术,从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中选取最具有矛盾冲突、故事性最强的篇目,通过主持人生动活泼的演绎,用现代传播方式,寓教于乐,充分彰显经典名著的文化魅力。
(三)立足广播特点,丰富表达方式
广播是声音的媒介,虽然没有形象生动的画面,但是可以通过声音的运用,充分调动人类大脑的想象力,让听众在想象的思维空间里尽情遨游。从这点上来说,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更适合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创作节目时,要充分发挥广播声音媒体的优势,运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提高节目的吸引力。
《宝宝有文化》充分发扬了“声音”之长,在节目制作上,运用各种声音特效,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节目氛围。每期节目结尾,还会根据当期节目的诗词内容,配上合适的歌曲,让音乐与诗词相映衬,展示中国的汉字美、诗词美、古典美。《名著不难懂》在创作过程中尊重原著,主持人多角度、多维度演绎角色,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拍手蹦跳,尽可能通过声音来塑造和还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让听众“听其声如见其人”。
(四)立足传播目的,注重寓教于乐
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无论内容是音律启蒙、诗词歌赋,还是文学名著,其目的都是要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通过优秀的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
例如,《宝宝有文化》通过对中华诗词背后故事的拆分讲解,主持人与小朋友围绕诗词知识天马行空地对话,不仅让小朋友接触诗词、了解诗词,也调动了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想上节目的强烈愿望,使小朋友学习诗词的态度从“爸妈要我学”转变成“我自己想要学”。《名著不难懂》对原著中的诗词、俗语、典故等进行通俗解读,不仅丰富了少年儿童的文学修养,也让他们在故事中认识了真善美,感受到故事人物身上的正义、勇气、忠诚、友爱、仁慈等美好的品质。通过感受这些品质的力量和价值,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品德。《广西民间故事——达依的365夜》一集讲一个民族故事,或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达依和达达每次的探险,都会提炼出一个优秀品质,像勇敢、善良、有担当等。不仅如此,节目还会在每一集最后,介绍相应民族的文化知识,如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族花山壁画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抛绣球的习俗等,让孩子们在娱乐中了解民族文化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立足本土特色,深挖民族文化
目前各大平台和APP推出的儿童文化类有声读物,内容大多取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的诗词歌赋,同样的四大名著,比拼更多的是谁改编得吸引人,谁制作水平更优良。广西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想要脱颖而出,让人过耳不忘需另辟蹊径。尤其要立足广西本土优势,挖掘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这些民族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广西特有的文化宝藏,也是广西独有的文化优势。因此,广西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更应该立足广西本土的少数民族优势,深挖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给当地少年儿童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广播文化类节目,增强他们对家乡的感情。譬如,《广西民间故事——达依的365夜》就是以广西民间故事作为节目内容主体,让孩子们从故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广西的神话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形式等,从而对家乡的人文、地理、风物、民俗产生更深入的理解,更有身份认同。节目将《妈勒访天边》《一幅壮锦》《百鸟衣》等广西优秀民間故事用现代传播方式重新呈现,吸引少年儿童的关注,寓教于乐,彰显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魅力。基于这次节目创作是本土化、民族化的探索,在制作上也特别强调广西元素的应用,尽可能多地采用广西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孩子们全方位地了解广西各民族的文化。节目中小女主达依的名字就是壮族常见的小女孩的名字,另一个角色小矮马达达也是取材自广西特有的动物形象——德保小矮马。两个主人翁都具有浓郁的地域化特点,更能让广西的少年儿童有亲近感,感觉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朋友身上的探险故事。
三、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的传播策略
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在人力、内容及宣传上的全方位融合,同时也是资源、收益及宣传等方面的整合,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2]。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只有采用多渠道、多平台传播推广途径,才能让节目被更多人听到。因此,广播发展要突破,必须借助融媒体的力量。
(一)音画结合,让节目内容具象化
广播是个声音媒体,只有声音没有图像,而人是视觉动物,视觉的刺激和强化,能帮助人们更好更快地记忆所接触的信息,并且通过视觉感官,引起兴趣和好奇心。
在传播《宝宝有文化》《名著不难懂》《广西民间故事——达依的363夜》过程中,广西广播电视台创作团队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优势,通过不同渠道不同传播方式大力推广这些优秀的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譬如,《宝宝有文化》在每期节目播出之前,都会制作一张视觉海报。从简单的节目预告到加入每期节目的亮点,再到加入嘉宾宝宝的形象,节目海报在家长群体中成功获得二次传播,更源源不断地吸引小宝宝们加入节目录制中。海报在视觉上补充了听觉的短板,具象化了广播文字描述的内容,给听众提供一次更生动形象的收听体验。《广西民间故事——达依的365夜》的海报制作技术则有了进一步的升级——只要在海报上添加一个音频二维码,受众就能在看到海报的第一时间通过扫码收听节目内容,实现了“看到即能听到”的效果,增加受众从视觉转化为收听行为的成功率,从而得到更好的推广。
(二)融合发展,利用好新媒体平台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已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娱乐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就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掌握新媒体发展规律为传统媒体服务。
一是运用好微信微博的交互性,让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在人际传播中占据主动。比如,广西广播电视台3档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的海报,不仅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传播,每期节目文稿还经过二次编辑,通过微信公众号配上海报进行图文传播,節目的音频海报也会在文化类节目的粉丝群中推广。这不仅让参与节目录制的宝宝家长们可以第一时间收听到自家宝宝的节目,还能提高家长们传播节目的兴趣和热情,更能增强听众对节目的忠诚度。
二是运用好短视频平台,丰富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方式。经过几年的发展,短视频行业在2019年迎来全民抖音时代,视频内容成为新媒体平台上用户最喜欢的内容形式。借这股东风,《名著不难懂》开始尝试将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拍摄成短视频,借助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让节目突破广播的领域,被更多人看到、听到。该节目视频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有使用真人演绎故事情节的,有通过动画制作呈现小说人物的,还有使用连环画图片展现故事内容的。节目的短视频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有做节目预告的,有制造悬念的,有故事情节精选的,也有突出人物特征的。创作团队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内容,只要是能更好地推广节目,生动活泼的、益智有趣的,都能为我所用。
三是积极开展多渠道合作,提高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受众群体到达率。传播渠道是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指传播者发送信息、受传者接收信息的途径和方法。不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融媒体时代,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想要更好发展,都应该广开思路,扩大交流,积极开展多渠道合作。
首先,深挖节目价值,开发周边产品进军商业市场。周边产品最早是指与动漫作品相关的产品。周边产品的种类非常丰富,有玩具、文具、食品、服饰、电器和各类生活用品等。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可以借鉴动漫周边的概念和运作方法。动漫作品有各种动漫人物,各地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也有个性鲜明、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创作团队应大胆开发这些节目故事中的主角人物,设计节目周边产品,如玩具、文具、卡片等受少年儿童欢迎的物品,然后推向市场,让节目的影响力深入少儿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次,开展线下活动,让节目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从前,广播就是一个小小的直播间,一个小小的话筒,后来为了发展,它勇敢地走出直播间,走到了人民群众身边。如今,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的推广传播,更需要建立群众基础,少儿节目主持人尤其要跟小听众和他们的家长建立友好而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节目组积极开展线下活动,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增进与目标人群的联系,将节目传播给更多的潜在收听人群。这样可以使节目在获取社会效应的同时,还能获得经济效益,继而反哺节目创作,让节目保持良性发展。
譬如,《宝宝有文化》在节目推出一年后,尝试将节目搬到线下,其遵循节目定位,围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过“少儿诗词大会”“跟着诗歌走进大自然”“中秋诗词秀”“端午诗词秀”“图书义卖”“国学开蒙礼开课了”等多场活动。这一系列落地活动不仅吸引了少儿及家长群体的关注,寓教于乐,让节目更接地气,也增加了少年儿童及家长的参与感,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只是节目的听众,更是参与者,自己不只是收听节目,更是节目的创作者。如此一来,他们就会持续关注节目更新,还会将节目分享给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人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向少年儿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广播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用心做好少儿广播文化类节目,守好这个文化阵地,有利于增强少年儿童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融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应巩固传统优势,突出本土特色,挖掘民族文化,优化内容生产,丰富传播方式,并且善于相互学习和借鉴,开发出更好更多的优质资源,为少年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广播文化类节目。
参考文献
[1]刘宇涵,田颂云.儿童有声读物内容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凯叔讲故事”为例[J].视听,2021(6):180-183.
[2]贾建勋.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J].西部广播电视,2022(5):50-52.
作者简介 吴薇,广西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