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瑞典纺织品回收公司Renewcell宣布将向斯德哥尔摩地方法院递交申请破产,在业内引起一片哗然。
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初创企业,因成功将废旧棉纺织品回收后加工成粘胶、莱赛尔纤维用浆粕而受到H&M等国际品牌的垂青,一度被视为行业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典型案例。2022年11月,其在瑞典Sundsvall市开设了首家商业化工厂,当年即实现了6万吨的Circulose®溶解浆产能。但随后即遭遇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据其2023年第三季度内部报告,10月生产的1.6万吨Circulose®中只有约1/4出售给了纤维生产商。从巅峰到谷底,仅用时两年。
无独有偶,2023年7月,位于美国加州的Bolt Threads同样因为融资失败而被迫停产。该公司致力于将革命性的菌丝材料Mylo™推向全球市场,吸引了lululemon、Stella McCartney和adidas等时尚和运动品牌客户。
两家曾经的“可持续材料新星”中途折戟,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不免让人重新审视和思考可持续战略下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
过去数年,在政策、品牌等因素的主导和驱动下,可持续相关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可持续材料成为行业创新、资源投入最密集的领域之一,也催生了一批以此为核心的初创公司和初创项目。除了前面提到的Renewcell,另一代表是消费后纺织废料回收再利用公司 —— 来自芬兰的Infinited Fiber,其于2022年获得了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的1亿欧元投资。从中也可看出,不管是政策驱动还是市场驱动,终端品牌在可持续供应链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虽然可持续消费被奉为一种风尚,但在理性消费日益盛行的当下,可持续单品相对更高的价格使一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还有一部分消费者虽可以接受溢价,但也会提出更高要求。仅因为看中某件产品具有“环保属性”而自觉“买单”的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屈指可数。传导到供应链中,意味着不具性价比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很可能不受待见。另一方面,对于产业链上游企业来说,其产品溢价远低于终端品牌产品,因此来自下游的利益驱动对其创新行为至关重要。这也是目前可持续产品供应链存在的矛盾。
毋庸置疑,可持续产品是大趋势、大方向,市场购买行为反映的是表象,深层次是话语权的确立和利益归属问题,需要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产业推动三管齐下。在推进过程中,应注重系统性创新和性价比塑造,协调好利益分配问题。只有解决规模化生产问题,平衡好质量和成本的关系,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之买单,可持续产品才能迎来真正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