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研究与对策建议*

2024-05-03 21:55:59董自庭宋端朴
南方农机 2024年6期
关键词:建设

董自庭 ,宋端朴 ,高 林 ,邵 鹏

(陕西省商洛市乡村发展服务中心,陕西 商洛 726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迈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截至2020 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相较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资源,走出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城乡融合等路径[1]。“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转型的过渡时期,重点依旧在“三农”领域、在脱贫地区。脱贫地区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也是乡村振兴新高地,必然是中国乡村发展的突出短板。深度探究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路径,可以为政府施策、基层治理、主体下乡等提供参考依据,对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2]。陕西省商洛市位于秦岭南麓,2012 年被列入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通过精准帮扶、壮大产业、智志双扶和宁商协作等,7 个县(区)整体摘帽。面对当地脱贫面广、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等现状,课题组就如何全面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进行研究,分析了特色产业竞争力不强、乡村振兴人才不足、乡村建设缺乏支撑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了夯实人才基础、聚焦宜居乡村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文旅康养融合、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等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新的模式和思路。

1 现状

陕西省商洛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文件精神,聚焦打造“一都四区”战略定位,坚守粮食安全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兴产业、保供给、抓改革、促增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市委农村工作(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工作专班,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建立完善市级部门推动乡村振兴责任制清单,建立健全市、县(区)、镇(街办)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

1.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商洛市在实现7 县(区)整体摘帽、701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7.28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后,继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建立一周一研判、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次推进会“三个一”工作制度。2022年,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防返贫工作机制,研究出台《商洛市防返贫监测帮扶“2244”工作导引(试行)》,全市6 314 户21 549 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未发生一户返贫。强化后续扶持,有效帮扶就业,全市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26.6万人,累计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设施112 个、设置服务岗位1 602 个,配建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268 个,实现4.46 万户有劳动能力易地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1.2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

制定市级粮食安全责任清单,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印发《商洛市全面加强粮食安全工作三十六条措施》,在全省率先探索“整市推进、企业代建”模式,新建高标准农田24.3 万亩,积极争取粮食生产补贴资金2.54 亿元。2022 年发展食用菌4.55亿袋,全市食用菌、木耳产业规模均居陕西省第一。茶园规模60.1 万亩,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关口,达到1.1 万t。完成肉类产量17.25 万t、禽蛋产量10.4 万t、水产品产量6 811 t,蔬菜产量63.8 万t。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85 个,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称号。

1.3 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引进推广良种45 个,2022 年购置复合种植机械22台,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11.84 万亩。全市机耕225万亩,机播54 万亩,机收31万亩,发放农机购置补贴209.5 万元、农机1 704 台套。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2个、示范家庭农场18个、农民合作示范社20个、现代农业园区15 个。发展有机肥加工厂23 个,生产有机肥20万t。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5%。

1.4 规范建设秦岭山水,补齐短板优化服务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完成1 100 个行政村分类和62 个试点村村庄规划编制。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秦岭山水乡村,印发《商洛市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导则》,编制柞水县金米村、丹凤县万湾村、商南县后湾村3个样板村规划,创建秦岭山水康养、旅游、宜居示范乡村301 个。2022 年农村改厕2.27 万座,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自然村达到94.4%,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到41.07%。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 209户,建设宜居示范农房738 户。县乡公路改造完成134.8 km,绿化1 566.3 km、亮化1 676.4 km。新建5G 基站832 个,新增光缆3 804 km。累计资助农村家庭困难学生19.7 万人次、1.02 亿元,完成469 个公有制产权村卫生室建设工作。

1.5 统筹自治德治法治,稳步推进乡村治理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组织村“两委”成员及后备力量参加“千名领跑人”学历提升计划,2022 年已实施1 155 人。出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具体措施,配齐配强第一书记,向软弱涣散村增派7 名第一书记。全市“五类村”819 名第一书记协助镇村争取项目2 943个、资金4.45 亿元,为群众办实事7 401 件(次)。选配片长26 973 名,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 197 件,调处成功4 173 件,成功率达99.43%。广泛宣传践行村规民约,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实现“善行义举榜”全市村(社区)全覆盖。围绕移风易俗、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美丽庭院等,组织开展评议活动,合理运用“红黑榜”“积分兑换”等制度,深入推进婚俗、丧俗改革,抵制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社会风气。

1.6 抓实基层文化建设,着力培育文明乡风

完善基层文化建设,累计建成镇(街办)、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 396 个,建成县域文化馆、图书馆分馆121 个,村史馆、城市书房等新型文化空间30 个。构建形成县(区)、镇(街办)、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联动网络,实现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0%全覆盖。2022 年设计志愿服务项目50 余个,服务群众11 万人次,组织开展示范性文艺展演活动3 097场次。举办2022陕西省群众文化节商洛分会场群众文艺展演活动,得到省级专家和广大群众肯定。积极推动全市“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7 个村入选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评选“商洛好人”84 人,9 人入选“陕西好人”,4 人入选“中国好人”。

2 存在问题

2.1 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全市乡村产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不高,三产融合不够。大多数农产品处于初级产品阶段,科技创新功能不强,农产品梯次加工技术不足,精深加工不够,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不多,农产品综合利用率较低。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采摘园、露营地、民宿等项目比比皆是但后继乏力,缺乏吸引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精品康养项目。

2.2 乡村振兴人才力量不足

由于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导致乡村人才队伍存在总量偏少、覆盖面窄、定位不清、功能分化不足等问题[3]。随着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推进,乡村人才不足且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掌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现代管理等知识的专业型人才更加稀少,干部、教育、医疗等青年人才队伍的储备、扶持和壮大亟需加强,乡村人才资源短缺和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

2.3 和美乡村建设缺乏支撑

商洛市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基础薄弱,山区建设难度高,农村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金融支持不够,投资力度较小,设施运行维护经费不足,乡村建设缺乏重大项目支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急需政策资金支持[4]。同时,乡村规划作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受制于基础资料欠缺、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和农村建设的随意性,规划编制普遍滞后,未能突出地区特色。

3 对策建议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商洛市全市有5 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1 个省级重点帮扶县,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特色农业强市任务更为艰巨,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人才引育、厚植乡风、生态文明、农民增收等重点,激活资源要素,争取多方支持,形成引领合力,共同推进农业产业模式成熟、乡村人才结构合理、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人居环境生态宜居、农民居家增收富裕。

3.1 夯实组织人才基础

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统筹《“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划分的主体人才、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以点带面,建设乡村人才队伍是重点。一要加强基层人才培育。巩蓉蓉等指出培育激励本土人才[5],加大对一线干部的政治激励,激发其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活力。实施“一村一社工”和“社工驻村模式”[6];借助信息技术提供远程培训与专业服务;大力推进“三百四千”工程,管好用好驻村工作力量;大力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孵化器”作用,提升基层队伍能力水平。二要创新人才培养。采取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推动教育、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根据基层需要,开展队伍能力提升行动,引进更接地气的综合性农业人才。三要强化组织引领。推进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深刻把握综合施策与人才工程实施的关系[7],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发挥基层党组织宣传引领功能,打造在政治上对党忠诚、甘于奉献,纪律上廉洁奉公、一心为民,能力上敢于创新的农村干部队伍。

3.2 聚焦宜居乡村建设

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必然是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生态宜居是内在要求。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可以增强乡村人力、物质和信息的流动性,吸引人才、发展产业。做好村庄建设规划,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利用好空闲宅基地,处理好“大国小农”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关系,才能更好为乡村振兴实施奠基[8]。在居住环境方面,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农村户厕,创建康养乡村、旅游乡村、宜居乡村示范村;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完善村庄规划管理,健全管护机制,加强对存在问题的梳理解决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生态环境方面,加强农作物的品种引育、污染防治、绿色栽培等技术推广,用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新模式和生态环保宣传引导新时代乡村绿色发展,缓解乡村环境污染。

3.3 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必须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地区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化发展壮大。一要梳理产业发展模式。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模式为主,发展绿色种养业和康养文旅,以“金融+”“互联网+”产业模式为补充,引导经营主体驻扎乡村,唱响特色品牌[9],健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二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远高于单一产业,要发掘特色一产种养业,以现代化、产业化盘活乡村资源,在乡镇中心逐步建立现代产业园区,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要联农带农促进增收。积极探索“互联网+”等产业联盟模式,以期实现脱贫地区农特产品“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以销增产”[10]。持续培育壮大“菌果药畜茶酒”产业规模,严格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4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和回归群众路线,实现对农民的“政治”启蒙[11],为乡村治理创新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二要增强乡村自治德治法治等综合治理能力。面对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现实需求,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提高村务监督实效,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和村集体利益。通过创建农村法治教育基地、流动驻村法官工作站,集中清理修订村规民约,践行乡村法治德治工程[12],让农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活动中。三要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明创建提升工程,树立典型模范,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提高传统工艺产品整体设计制作水平,帮助农民掌握一门手艺或技术。

3.5 推进文旅康养融合

统筹商洛优越康养环境和文化资源,开发休闲旅游,拓展农业服务功能,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一是针对脱贫地区缺乏总体规划、结构不合理等典型问题,借鉴其他地区优秀文旅案例[13],着力做好本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框架构建,推动文旅融合标准化发展。二是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树立乡村文化符号,塑造乡村精神。不仅需要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经济支持等方式,使传统乡土文化去粗存精、革故鼎新,推动文旅融合多样化发展。三是找准本地区的特定文化资源,通过乡村重构和现代演绎,引导建立完善乡村经济和村庄文化共同体,合规经营、有序发展,加强休闲农业的组织整合,建设乡村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推动“22 ℃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化发展。

3.6 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农业品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是顺应时代要求、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一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对产品精深加工和包装,培育优势产品,丰富产品类别,不断扩大优质农产品总体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推进特色生态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实现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的统一[14]。二要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在新型经营主体方面,鼓励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整合物流、商贸、金融等资源,引导主体深入拓展涉农电子商务业务,通过标准化生产、规格化包装、多样化营销,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在脱贫地区农户增收方面,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通过农村电子商务人员培训、信贷直通车“乡村行”等措施,促使农户以供货、入驻平台、经营网点等方式融入电商价值链进而增收。

猜你喜欢
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数字电视分前端建设随谈
野三化冶建设
“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