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蓉
(蓬安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南充 637800)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水稻种植应用农机化技术,主要是将传统的人工种植转变为机械化种植,减少了劳动力投入,提升了种植生产效率,有效地控制了种植成本,有利于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1]。
水稻育秧要结合水稻生长特性,在培育过程中将残次苗去除,以此实现高效育秧。实现水稻高效种植,应改变传统育苗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育秧方式,如水式育秧和旱式育秧两种育秧方式。首先,水稻育秧前应对所用的混合土进行处理,通过土壤检测的方式,避免携带病虫害以及不利于生长的元素。其次,选择天气晴朗的时间段进行覆土,并通过观察秧苗生长情况,确定秧苗的茁壮程度。此外,想提升秧苗品质,应合理利用机械化的处理。例如,使用种子处理设备、苗床准备机具、绿化炼苗设备、加温设备等,利用机械化设备为秧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升秧苗培育效果。
培育好秧苗后,在插秧前要对种植的地块进行翻耕整地,使用机械化设备进行翻耕,不仅可以提升翻耕效率,还能确保地块的平整度。水田翻耕效果对水稻的生长以及插秧质量有直接影响。基于此,在翻耕时,要遵循精耕细耙的原则,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升水田肥力。机械翻耕采用旋耕方式,合理控制翻耕的深度。翻耕作业一般在插秧前的1天到2天进行,中间留出沉降的时间,确保泥土沉实。若土质为砂性土,需要采用边耙边插方式,避免秧苗漂浮。通过翻耕,实现水平平整,高低落差小于3 cm。为了便于机械化插秧,将水田控制在上虚下实的状态,避免陷机[2]。
在插秧时,应根据品种特性合理确定插秧密度,根据气候条件确定插秧的时间。结合水稻生长习性可以发现,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越早插秧则越早返青,进而及时进入分蘖期。使用机械化插秧,首先应根据水田面积确定插秧数量,并根据水田的情况确定插秧方法。根据秧苗高度以及水田的高低调整好插秧机械高度,目前常用的插秧机有手扶式插秧机和乘坐式插秧机。手扶式四行水稻插秧机作业效率约3亩/h,在插秧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关注插秧密度,确保合理的基本亩数。乘坐式插秧机作业效率约8 亩/h,乘坐式插秧机分为高速乘坐式插秧机和低速乘坐式插秧机。在插秧过程中,应根据现场插秧的情况,调整插秧速度,确保秧苗的栽插质量。插秧深度控制在2 cm~4 cm,确保水稻根部完全插入到泥土中[3]。
1.4.1 机械化施肥
田间管理是确保水稻正常生长的关键,而水肥管理则是核心。通过调整水肥为水稻营造良好生长环境。根据水稻生长的需求,降低土壤中金属氧化物含量,不仅可以促进水稻生长,还能改善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减少重金属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通过加强水肥管理,避免水位过深,造成水稻漂秧、倒秧、空插等,进而提升水稻种植的产量。以施肥为例,机械化施肥是指采用新型机械化施肥技术,在水稻的一侧土壤中进行定量施肥。常用机械有高速插秧机自带侧深施肥机和加装侧深施肥机。高速插秧机自带侧深施肥机,是将侧深施肥机安装在高速插秧机上,同时完成插秧和施肥,完成后再通过后侧的地平轮将水稻两侧压平,提高秧苗成活率。利用高速插秧机自带侧深施肥机进行插秧和施肥,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能避免养分流失,促进秧苗吸收,确保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实现增产效果。加装侧深施肥机是一种可以搭配插秧机使用的施肥装置,将颗粒状的肥料定量放置在施肥装置中,通过肥料软管、开沟器进行施肥,使用方法简单,可以很好地控制施肥量,具有一机两用的优势,既可以插钵苗又能插毯苗。并且具有取苗精准、不损伤钵体、不缓苗以及分蘖多、根系发达、抗倒伏等优点。加装侧深施肥机不仅使用起来功能齐全,还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优势。采用机械化施肥方式,不仅提升了肥料的利用率,可避免肥料浪费,还能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
1.4.2 机械化植保及病虫害防治
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是加强病虫害防治。首先,结合病虫害的发病规律,使用生物方式以及药剂预防方式,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其次,根据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选择高效、低毒性农药,科学配置浓度,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如使用无人机喷施方式,可提升喷施效率。无人机的飞行高度设置在2.5 m左右,将飞行速度控制在4 m/s~6 m/s,确保匀速飞行,避免漏喷或者重喷。植保作业应选择在晴朗、风力小的天气进行,避免风力过大造成喷洒不均匀,当风力超过6级或者是雨天,不可飞行作业[4]。
水稻成熟后,使用机械化收割方式,可以大大提升收割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首先,收割前要对机器设备进行详细检查,避免存在机械故障影响收割顺利进行。其次,收割机操作人员要具备专业收割技术,根据水田面积以及地形计划好收获路线和行程速度,从而保证收割质量。最后,在收割过程中,需要掉头或者转弯时,应确保周围没有人员和车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在对倒伏严重地块进行收割时,需要使用“扶倒器”和“防倒伏弹齿”装置进行扶正,保证收割效果。与此同时,应确保规范化作业,收获损失率要低于3.5%,水稻破碎率要低于2.5%,含有杂质率要低于2.5%,茎秆切碎合格率要高于90%。收割完成后,要对收割水田进行检查,确保没有油料泄漏造成粮食和土地污染[5]。
完成收割后,要将水稻秸秆进行处理,目前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秸秆打碎还田,作为肥料覆盖到水田中。此种方式要选择合适的机械将秸秆进行处理,确保秸秆覆盖率、碎土率、耕深稳定性等符合农田管理规范。另一种是打捆,将秸秆根据农艺要求和秸秆处理要求,使用打捆机进行捆扎,打捆作业要保持秸秆含水量在10%~35%进行处理[4-6]。
完成收割的水稻想要便于保存,应采用低温烘干方式,避免水稻碎裂以及爆腰。烘干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烘干机的转速不能过快,水稻在烘干机内要持续30 min~40 min,以保证水稻中的水分均匀蒸发,避免在烘干过程中造成水稻爆花。要选择恒温恒压的水稻烘干机,确保电压稳定,提升烘干效果。在烘干过程中,需进行湿度以及含水量的检查,若烘干效果不佳,需要检查烘干机以及烘干步骤。烘干前的稻谷含水率不得超过25%,含杂率不得超过3%。
目前我国三大主粮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总体较高,但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尤其南方稻区水稻机械化种植仍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短板,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以蓬安县为例,近年来,蓬安县加大了农机化应用的力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地水稻机械化种植并不完善,依旧存在普及程度不足等问题,未能完全代替人工种植、收割方式。此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农户对绿色高效农机化技术了解不足,并未认识到绿色高效农机化技术应用的优势,缺乏对机械化设备应用的认识,阻碍了农机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农户未能有效了解农机化技术对水稻种植经济效益提升的意义,导致机械化技术应用不足。
水稻作为重要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水稻品种所需的生长环境不足,具有差异化的生长特性。但是在使用农机进行种植时,无法有效区分水稻特性,导致种植效果欠佳。此种种植情况体现出机械化种植模式化,缺乏灵活性,无法更好地适应多样化品种的科学化种植。面对水稻种植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若不能及时改正,则会影响机械化种植对水稻产量提升的作用[7]。
在基层农机推广应用中,农机维护保养以及技术提升等方面的人才匮乏,使得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停滞不前。农户对农机操作的专业性不足,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缺乏检查和维护意识,缩短了农机使用寿命。农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在插秧、收割过程中,会造成稻苗损伤以及收获损失率较高等问题,无法有效地促进农业机械化。
将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水稻机械化的主体力量,加大相关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改善水稻机械化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作业服务覆盖能力。要积极采用作业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调动有关主体应用机械化移栽技术、开展育插秧作业服务的积极性,争取在有条件的地方整村整乡推进实施。加大对农机社会化服务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的指导支持力度,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新方式,一站式解决小农户水稻生产难题[8-10]。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利用地方财政资金对水稻机种设施装备实施累加补贴,推行“三合一”补贴办理方式,抓细抓实风险防控,促进装备水平提升。以机械化移栽为例,可用好发展集中育秧的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中的标准化育秧中心,既要发挥好现代化温室育秧中心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强、自动化水平高等优势,也要发挥好轻简化育秧生产成本低、带动能力强等优势,着力解决小农户育秧难、成本高的问题。要强化“为机育秧”的理念,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各相关主体加强农机农艺融合,遴选当地宜机品种,合力培育适宜机插的壮秧,为补齐南方水稻机种短板夯实基础[10]。
综上所述,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应用能够提高水稻种植生产水平,可为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实现综合突破。因此,建议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机械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以确保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有效应用,旨在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