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

2024-05-03 21:23:22曹璐瑛
西部皮革 2024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服装工艺

曹璐瑛

(惠州学院 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0 引言

服装结构与工艺为高校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将来就业的层次水平和发展方向。科学地设置和安排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关键。

1 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存在问题

1.1 教学目标与人才需求脱节

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和全面。没有将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使得教师本身对于教学的方向和最终目的都模棱两可,自然无法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传输专业知识,导致教学内容随心所欲,没有做到相对统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误导,降低了学习效率,最终使得专业教学质量比较低下[1]。教学目标的设定也没有根据当代企业的人才新需求来及时调整,因此,大学培育的人才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企业招不到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1.2 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服装结构与工艺的教学内容以经典服装款式为主,如A字裙、西装裙、传统男装衬衫、双褶男西裤、五袋款直筒牛仔裤、传统旗袍、传统男西服等,经典款的特点是具有某类服装的典型性,但服装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融入了时效性强的流行元素,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比较死板,不能举一反三,且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差距较大,教科书内容的陈旧性和滞后性比较突出,与市场存在较大的差异,脱离了市场实际需求,既影响了学生对动手制作这些款式的兴趣,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服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2]。

1.3 培养标准与职业标准脱节

“服装结构与工艺”作为服装类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服装打版与制作技术的能力,涵盖4 个学期,512 学时,理论与实践按1∶1 设置。作为技能型课程,理论学时还是偏高,且理论课程内容过于冗杂,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目前学生在课程中只完成了半身裙、衬衫、牛仔裤、旗袍、西裤、西装各1 件,整个大学期间亲手打板缝制的成衣数量不超过10 件。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强调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的相辅相成关系,在制作成衣之前会要求学生先进行零部件车缝练习,不熟悉车缝工艺,但是在服装结构变化原理这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了[3]。学生难以接触到企业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难以满足服装行业对高新技术人才职业标准的需求[4]。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传统产业链转型升级,服装产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5]。地方本科院校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育基地,要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适应市场需求。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市场需求驱动下,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迅猛发展,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量急剧上升。第二,推动经济发展。聚焦地方及周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需求性、战略性、精准性和常态化、长效化、品牌化合作,突出重点,在提升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三,推动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高校提高本科生质量的有效路径,本科生参与地方行业企业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或产品和产品创新是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6]。第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实践机会和学术支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7]。

3 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3.1 构建理论教学改革体系

由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理论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8],将服装结构课程与工艺课程合并,避免服装结构和工艺理论知识脱节,强调理论知识教学的实际应用性,使新的理论教学体系达到目标明确、逻辑性强、具有模块化特征。在课程设置上形成服装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在保证应用型人才基本规格的基础上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增强学生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3.2 建立实践教学改革体系

根据市场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建立从课堂内为主的实践任务训练转变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上整合服装结构和工艺实验内容,根据服装模块知识适当延长实践课课时,从而在进行工艺操作的时候能够快速并准确地联想到相关结构制图原理,形成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良好学习习惯。做到不仅能顺利完成样板制作,还能在样板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主动分析之前的制图方法是否科学和准确,真正地达到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的目的。另外,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构建素质拓展改革体系

应用型人才不是单纯只懂纯技术的工匠,而需要具有优良的综合能力。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综合处事能力、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格特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贯彻素质拓展体系,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9]。

3.4 构建课程评价改革体系

在进行联合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后,课程评价和考核方法也应随之做出调整。提出了基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增加平时各个环节表现与实践部分的成绩比例,让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认真投入脚踏实地,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针对合并结构与工艺课程后的每个模块下学生完成最终作品的过程进行跟踪,并对过程型报告进行评价与指导,当完成最后作品时,将整个打板过程、车缝半成品及最终作品进行拍照展示,最终作品还需实物展示,进行教师线下和企业线上共同评价打分,同学小组之间互评打分,实现了多层次立体评价和考核体系。

4 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4.1 教学目标符合产业升级和人才需求

教学目标的修订要紧密对接现代产业需求,助力学生职业规划,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10]。通过理论知识、方法和实践的传授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还是制造者和创新者。要对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反思和调整,逐步形成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通过真实产业应用情境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2 教学内容匹配服装企业技术新标准

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应该按照现代服装企业的技术新标准去开发制作样板和成衣,服装企业逐渐向智能生产转型升级,企业员工需要快速适应新环境,需要从单纯操作层面转向创新研究层面。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在于直接面向行业与应用,可对过于理论性的知识点进行删减,增加与企业实践相关的内容,例如服装结构上的快速打板实操内容以及服装工艺上的服装模板开发内容。

4.3 教学安排对接服装企业实践新模式

(1)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和形式。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内容,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硬生生的理论课时、实践课时对半分的模式使学生学用脱节、实践能力弱,急需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另外,实践课的形式也需要由目前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除了在学校的实训课室完成实践作业,还应增加课外科研实践探究等安排。

(2)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教学。传统课程安排与实际应用脱节。适应智能信息时代应用场景的教学安排应是以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比如企业工厂将生产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放到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以项目分析的形式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面对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借助符合企业场景化的课堂形态,重塑“教”与“学”的链接方式,唤醒学习者在线下课堂中可能产生的某种心理状态或需求,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4.4 教学方法采用自动化智能化新手段

(1)强调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传统传授知识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现代服装企业实际工作问题和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在完整的生产过程中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特有经验来提出解决方案,而不是教师给出唯一答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

(2)增加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教学方法。虚拟现实可以模拟出真实或类似于学习者当前所处现实环境中的虚拟场景。增强现实可以结合学习者当前所处环境,创造出现实与虚拟融合的场景。教师可将课堂知识展现到学习者眼前,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知识、观察立体图形;可以将服装结构制图和工艺操作过程做成3D 虚拟动态展示,通过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服装制作的全过程,一些语言无法复述的知识点,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该技术在现实场景的基础上呈现出虚拟场景信息,极大地帮助了知识点的理解。

(3)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例如在现有的线上教学平台之上增设远程直播高清课堂,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场景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可以走出课堂,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进行授课,尤其受近年来的疫情影响,学生集体实地参观工厂基本上难以实现,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化移动信息终端技术,比如在服装工厂车间通过直播或录播形式传播课堂内容。同时,在直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与学习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学习情况,工厂工程管理人员也可以及时与学习者进行沟通,很好的解决了校内学生与校外工厂企业的空间链接,体现了教育教学行为的场景性和交互性。

5 结语

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响应国家政策方针的重要举动,以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为基础,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研究意义。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服装结构和工艺课程有效合并,将推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向创新方向发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周期内能够更加高效和准确地掌握服装结构与工艺技术,为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企业需求打好基础。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还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和探索创新实践教学,以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服装工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让人心碎的服装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山东冶金(2019年6期)2020-01-06 07:45:54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世界农药(2019年2期)2019-07-13 05:55:12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铜业工程(2015年4期)2015-12-29 02:48:39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