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茹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局城区教育指导中心,广东 广州 51080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这也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通过小学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崭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也得到了更好的关注和重视,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2.丰富的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数学教育拥有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网络课程、数字化教材等等,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同时,这些教学资源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挑战。
3.多元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方式。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1.教师素质的挑战
新课标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应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挑战。
2.教育质量的挑战
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和多元化,家长对于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教育公平的挑战
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教育资源的差距,这给教育公平带来了挑战。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国家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以帮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同时,核心素养也强调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变化,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力变得尤为重要。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让学生掌握本国文化和社会规则,也让他们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为全面和综合的教育体验,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反馈和评价机制,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这包括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他们的反馈以及评估教学效果等。根据反馈和评价,教师可以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而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培养其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其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培养其归纳思维和总结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概念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目标,需要贯穿始终。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分蛋糕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蛋糕分成四份,且每份的大小都相同。这个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将具体的实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即分数,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关键一步。其次,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这包括但不限于:如何将蛋糕平均分成四份?这里面的“四分之一”是怎么得出的?……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分数的意义以及如何将分数与实物对应起来。再次,在探究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分数的概念以及如何将具体的实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归纳,学生可以形成对分数的整体认识,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
数学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体而言,教师通过教授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素养;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其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乘法口诀”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并询问他们对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然后,教师可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并掌握乘法口诀。为此,教师要详细讲解游戏的规则,包括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如何进行讨论和交流等。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在游戏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尊重他人、认真倾听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游戏中,学生要积极思考,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游戏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例如总结乘法口诀的规律和方法、掌握运用技巧等。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与家长进行类似的乘法口诀游戏,或者让他们解决一些与乘法口诀相关的实际问题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方法。
情感能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具体而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其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其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其学习动机和自我实现能力。
例如:针对“统计”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或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统计的主题。通过讲述一个与统计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统计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组织学生收集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数据,然后指导他们进行统计和整理,最终形成统计图表。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的概念和方法。再次,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体验和成果。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表,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这样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发展。通过以上的针对性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能力,如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样新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其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课程或者数学竞赛等活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同时提升其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在“图形”类型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图形相关的实物或模型,如各种几何形状的积木、不同形状的纸板等。通过观察和触摸实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材料和工具,如彩笔、剪刀、胶水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与图形相关的作品,引导学生用彩笔描绘各种图形,或者用剪刀将纸板剪成各种形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同时也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质疑精神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发现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时,他们对数学课程的兴趣也会增加,从而更愿意投入学习。由此可见,质疑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例如:在《时分秒》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拿一个真实的时钟,让学生观察秒针、分针和时针的运行,以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给予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对于“时间的概念”这一部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例子,比如“你早上几点起床”“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几点开始”等,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实际应用。再次,在介绍新的概念或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或解释,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或者分组讨论。
同时需要注意,在小学数学《时分秒》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还可以在引入时间的概念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一天有多少小时?一小时有多少分钟?一分钟有多少秒?”要求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进行估算。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时间的质疑和思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并提出疑问。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场景的引入,例如:“你每天上学需要多长时间?你在做作业时,通常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然后引导他们思考时间的变化和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质疑精神。同时设计一些有趣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例如:“如果现在是上午9 点,那么3 小时后是几点钟?”“如果现在是下午4 点30 分,那么再过40 分钟是几点钟?”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推理。另外,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例如,给学生一个计时器,让他们进行时间的测量和计算,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感受和理解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促使他们进行思考和质疑。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思维能力、数学素养、情感能力、实践能力和质疑精神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策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实践操作能力、情感能力、思维能力等,提升教学指导的效果,确保能够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