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涛德
(龙口市新嘉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龙口 265711)
玉米又名“玉蜀黍”,是禾本科玉蜀黍属的一年生大型草本,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种植,主要分布在温带、热带等区域。玉米不仅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玉米是一种对外部环境有很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的作物,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要想实现增产目标,就必须不断地改进玉米的栽培技术,加强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的研究,以玉米的高质高效种植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我国玉米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玉米品种与玉米高产量有直接关系,如果玉米种子的质量不好,即使后期加强了管理水平,也很难提高玉米的产量,不能使玉米按照预期的计划生长。优质的玉米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量的根本保证,目前,农田种植人员过分追求高产量的种植技术,忽略了玉米种子的质量,未对种子进行预处理,不能提高玉米种子的产量,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因此,种植人员必须充分考虑种子品质的特性,在种植玉米之前,不仅要关注高产量、品质等特性,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水分需求、土壤质量等,按照因地制宜的种植原则,选择玉米品种,满足当地的种植需求,在推广新品种之前,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对农田进行试验分析,确保计划种植的玉米品种能够抵抗极端气候的影响,能够大面积种植。
在播种之前,要根据种植地的土壤类型、地形、温度、气候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要根据所处地区的具体条件以及玉米的质量来选择合适的品种。同时,要根据玉米的生长规律、种植环境等因素来选择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目前龙口市主要的品种有金海5号、金海13号、郑单958号、万盛68等。为确保种子萌发,应选用品质优良、粒型饱满、粒型统一的品种。另外,选好种子之后还要做好晒种工作,一般在播种前1~2天进行晾晒,这样可以将种子表面的病菌、虫卵和病原体杀灭,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要想有效地防治地下害虫,必须在播种之前用农药拌种,这样才能减少地下害虫的发生概率。
种植人员在开展玉米高产种植工作之前,不仅要对种子进行管理,还要对土壤进行严格管理,保证其能够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因此,在种植之前,必须对土壤进行科学选择,从而有效提高玉米种子的成活率,保证玉米的种植产量。种植人员要对当地的土壤成分展开有效的分析,根据土壤成分,合理的选择玉米的种植地点,保证玉米能够快速生长,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光照时长、降雨量等因素,进而促进玉米的生长。
玉米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要想让玉米根系能够吸收到足够多的营养和水分,就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种植区域,这样才能让玉米健康地生长。因此,在播种之前,必须对田面进行整地、翻耕,以增加土层的透气性,增加水分,利于种子的发芽,确保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在整地时,做到地表平坦、土质疏松,并及时将大块的土块粉碎,确保耕层上细下实,利于玉米的生长。一般来说,整地深20~25 cm,翻地后用耙子将细碎的土块弄平,使土壤疏松。在整地时,应及时清除杂草,避免杂草对玉米苗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在整地的同时,也要施用底肥和有机肥料,以满足玉米秧苗对营养的需要。
我国国土广袤,玉米的种植面积很大,各个区域的气候、土壤条件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只有在确保温度在10℃以上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播种。如果播种时间太早,可能会造成温度达不到种子的萌发,造成种子生长发育迟缓,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在生长的后期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在播种过程中,如果温度变化太大,就会造成冰冻,从而影响到种子的成活率。另外,如果播种过迟,还会使玉米全生育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机械装备在农业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机械装置进行播种,可以很好地控制播深,同时也可以很好地保证播种量,这对于玉米增产有很大的作用。在玉米播种过程中,要对播种密度进行控制,合理的播种密度既可以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又可以让玉米得到足够的光热和营养,还可以增加玉米种植环境的通透性,对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概率有很大的作用。过高的播种量使玉米茎秆变细,降低了玉米的抗倒性,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同时还会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选用不同的播种量。在土壤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种植密度宜在60~80 cm之间。在土壤条件良好的地区,可以采用宽窄行播种技术,将宽行距离控制在80~85 cm之间,将窄行距离控制在25~30 cm之间,这样可以将种植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提升种植效率。
在玉米高产栽培中,主要有锈病、大斑病、纹枯病、黑粉病等。为实现玉米高产量的发展,要积极运用多样化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辅助治疗的原则,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借助药物喷洒技术,有效防治各种病虫害。比如,种植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控制玉米小斑点。在播种初期,小病害表现为浸水的斑块,随后发展成棕红色斑块,并在叶缘部分颜色变深。所以,要科学地控制玉米的病虫害,以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第一,在玉米生产中推广具有良好抗性的新品种,降低了发生在玉米生产中的病害和病害的概率;第二,要根据玉米的长势,采用现代种植技术,在拔节期间,根据玉米的长势,施用复混肥,保证玉米的长势,增加玉米的抗病力。第三,将发病的玉米全部焚毁,这样既能控制疫病的源头,又能加强对疫病的控制,同时也能减少疫病的传播。第四,使用药物防治,防止病虫害的出现,在疾病暴发的初期,可以使用50%的多菌灵粉末500倍液进行控制。
从玉米苗拱出土壤到拔节期被称作玉米苗期,在这一阶段的玉米幼苗比较脆弱,极易受到极端天气、病虫害和杂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做好这个时期的管理工作,以苗全、苗壮和苗齐为重点,要做好查苗和补苗工作,还要及时间苗和定苗。在玉米出苗的过程中,要对出苗进行监测,一旦出现缺苗现象,要及时进行补种或移栽,以免出现严重的缺苗现象,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苗龄3叶期,应及时进行间苗、定植,并将未扎根的多余秧苗连根拔起,以降低秧苗间的竞争。要及时拔除病苗,保留健康的秧苗。除此之外,在这段时间内,要做好中耕除草工作,选用机械设备,使土壤变得松散,加速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同时还可以将杂草拔除,确保幼苗根系能够吸收营养和水分,以满足幼苗的生长需要。
从拔节到孕穗期,又称抽穗,这是一个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对水、肥、光的需求尤为强烈。这一阶段的田间管理工作主要是施肥,浇水,清除根肿病。在此期间降水不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要的情况下,要根据玉米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人工灌水,以提高土壤含水率。要抓好追肥,要结合玉米的生育状况、土壤肥力等因素,适时施入,以促进成花,确保产量与品质。在玉米抽穗期间,要做好去分蘖工作,把不能形成果穗的分蘖及时地去掉,以免与玉米主茎争夺营养和水分。要注意,在摘除分蘖时,应尽量避免对玉米的根茎及主茎造成损伤。
从花开到籽粒成熟的这段时间被称作“花粒期”,这段时间是决定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要注意水分管理,除雄,辅助授粉,施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用剥皮、晾晒等方式,促进玉米早日成熟。在玉米花粒期,降雨比较多的情况下,农田积水会对玉米根系的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造成植株的倒伏,因此要做好农田积水的排除工作,以免对玉米根系的发育造成影响,确保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和籽粒的灌浆。对玉米进行脱雄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植株对营养物质的消耗量,为雌穗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在传粉期间,如果出现了频繁的降水、高温等天气,对花粉的扩散不利,就需要采用辅助传粉的方法,比如人工摇晃等。在玉米籽粒形成和成熟过程中,要与土壤的肥力相结合,做好化肥的补充,使玉米籽粒更加饱满,对于大田通风透光较差的田块,应该将空秆的玉米进行切割。
2.4.1 科学施肥
玉米是一种对化肥需求较大的作物,因此,要加强对玉米的施肥管理,以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在播种的时候,要进行底肥,并且要根据玉米的生长状况进行适时的追肥,主要有攻秆肥、攻粒肥和攻穗肥,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在追肥的时候,可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掌握了土壤的水分情况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营养补充。玉米对氮的需求很大,在追肥中以氮为主,并辅之以磷、钾。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施肥时,应注意施肥的深度及施肥的间距,使根系更容易吸收营养。如果施肥的距离太短,容易引起烧苗,所以要把施肥的深度控制在7 cm左右,并且要把肥料和株距的距离控制在7~10 cm,这样才能让玉米的根系更好地吸收和利用营养。当土壤水分较少时,不宜追肥。在追肥之前,要注意观察天气的变化,最好的施肥时间是在雨前,如果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追肥之后进行浇水。
2.4.2 清除杂草
在玉米生产中,杂草不仅会与玉米争夺营养、水分,而且还会散播疾病、害虫,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危害。要加强对杂草的控制,既有人工防治,也有化学防治。化学除草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除草方法,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播种结束后,采用封闭式除草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田间杂草的产生。为了提高药效,在除草时应注意喷雾均匀。当封闭除草效果不佳时,在玉米出苗后,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除草,比如乙草胺、百草敌、阔叶清等,采用全天施药的方法,这样可以达到明显的除草效果。
目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技术性问题,这一方面跟技术的推广有很大的关系,另外,还跟种植人员本身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型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同时,种植人员也要持续地学习并接受新的技术,为玉米种植的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