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庆福,罗仁桂,秦凤琴
(1.象州县中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象州 545807;2.象州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象州 545800;3.桂林市临桂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桂林 541199)
农业技术不断发展下,我国多地区为促进大豆和玉米双高产,积极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究。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土地与光照资源的利用率,获得更高的种植效率,有助于促进种植户增产增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涉及环节较多,实施相对复杂,仍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促进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我国是人口大国,存在较大的粮食需求。大豆和玉米属于基本的食物,我国较多地区均有种植。不过传统种植方式,种植密度较低,未能实现对土地等资源的高效利用。所以,种植环节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可实现合理栽培,增加玉米大豆产量。这种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单行大豆玉米带状种植,二是双行宽窄大豆玉米种植。通常此项技术应用过程中,双行大豆玉米宽窄交错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较为常见[1]。保持1.6 m的行距,才能保证该技术的良好运行,实现机械化作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环节,应注重玉米的播种时间,选择抗倒伏性强的优良玉米品种。大豆不喜光照,选择大豆品种时,需要保证其成熟期晚于玉米,从而充分发挥出玉米的遮光作用,促进大豆苗吸收养分与光照,使大豆苗的耐阴性有效提升。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将传统套作、间作作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全新种植模式,可实现一季双收,在玉米单位面积内,大豆可以获得充分的养分、土地等条件,实现最佳生长,属于传统间套作的升级改良。该技术手段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提升养分利用率。土壤层中,大豆和玉米植株根系分布广度与深度存在明显差异,玉米属于浅根系,可以进行较浅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大豆属于深根系,可以吸收深层土壤养分,从而实现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利用[2]。并且,大豆根部生长中可以产生根瘤菌,其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可减少氮肥流失,还可以使玉米更好地吸收氮肥,保证玉米生长获得充足的氮肥养分。玉米根系较为发达,可以使自身生长发育获得所需水分,还有助于促进大豆增水保收,有效提升土壤水分利用率。
第二,互惠共生利用光热。玉米与大豆高低株型配套种植,可使田间地块拥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性能,实现对光能资源的有效吸收,促进光合作用与植株生长,获得更高的产量,并且还能避免大豆植株受到强光照射,降低水分蒸发,有助于大豆生长,达到互惠共生的效果。
大豆和玉米双高产,属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重要目标,关键在于缩短玉米间距,确保亩种植株数与产量不变,将玉米稳产作为基础,达到“一地双收”的效果。选择品种时,对于玉米品种,应选择耐密、半紧凑或紧凑、中矮秆、高产品种;对于大豆品种,应选择高产、耐密、耐荫、抗倒伏品种,从而避免受到玉米荫蔽影响[3]。除了要考虑以上标准,还应对大豆、玉米生长习性与遗传特性进行考虑。大豆喜暖,最佳生长温度在20℃~25℃范围内,若温度过高,会造成植株生长提前结束;玉米喜光,属于短日照植物,最佳生长温度在22℃~30℃范围内,光合能力较强,存在较高的光的饱和点,需水量多,不具备较高的土壤要求。选择品种时,应对种植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进行充分考虑,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广西桂中地区玉米品种可选择青青700、宜单629、迪卡011、正大619等;大豆品种可选择桂春15号、华春8号、桂春豆108等。
完成品种选择后,需要开展种子处理工作,若种植地块发生过严重的玉米苗枯病、黑穗病等病害,可选择62.5%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若种植地块发生过较为严重的大豆立枯病、根腐病等病害,可通过62.5%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种子包衣处理环节,还可通过70%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应用进行灰飞虱、蓟马等虫害的预防。通过25% 多·福·甲维盐悬浮种衣剂的应用,进行孢囊线虫等虫害的预防。
缩株保密、扩间增光,属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关键,实际种植环节,需要结合种植地区的农机条件以及生产实际,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
3.3.1 4∶2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是4行大豆与2行玉米复合种植,种植环节,将复合带的宽度控制在290 cm。大豆株距与行距分别为10 cm、40 cm,播种量为9 200粒/667 m2,有效株数应达7 800株/667 m2。而玉米种植株距与行距分别为15 cm、40 cm,播种量为4 600粒/667 m2,有效株数应达到4 100株,设定大豆和玉米的带间距为65 cm。
3.3.2 4∶3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模式是4行大豆与3行玉米复合种植,保持复合带宽350 cm。大豆种植株距为10 cm,行距为40 cm,播种量为7 600粒/667 m2,有效株数需要达6 500株/667 m2。玉米种植边行株距、中间行株距分别为12 cm与15 cm,行距为50 cm,播种量为4 400粒/667 m2,有效株数需要达3 900株/667 m2,两者带间距为65 cm。
3.3.3 6∶3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模式是6行大豆与3行玉米复合种植,保证复合带宽为455 cm。大豆种植株距为10 cm,行距为45 cm,播种量为8 800粒/667 m2,有效株数应达7 500株/667 m2。对于玉米种植,中间行株距为15 cm,边行株距为12 cm,行距为50 cm,播种量为3 400粒/667 m2,有效株数应达3 000株/667 m2,两者带间距保持在65 cm。
播种前,应进行深翻与整地,对水分进行调节,确保松软程度满足播种要求。施肥时,应将减量、协同增效作为主要原则,引入绿色理念,实现“一施两用”目标。基础肥料使用过程中,需要共同满足大豆和玉米的施肥要求。大豆具有根瘤菌固氮的优点,应根据当地根瘤菌生长情况,合理选择生物菌肥。实际施肥环节,首选低浓度、高氮的缓释肥,施入量为50~65 kg/hm2。选择低氮缓释肥料时,应将施肥量控制在15~20 kg/hm2范围内。选在玉米带两侧15~20 cm的区域挖施肥沟,单独进行大豆和玉米带间施肥。为使土壤中拥有较多的有机物,使大豆和玉米生长拥有充足的营养供应,选择低氮含量的复合肥料。开展播种工作前,需要进行选种与晾晒,将霉变、病虫害、残缺的种子去除,选择籽粒饱满的种子。随后将其放置在阳光下,经过3~4 h的暴晒,促进种子发芽。播种时需要控制好播种量,可选择浅播法播种,提升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品质。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环节,若田间存在较多的杂草,会对大豆玉米生长产生不良影响,若情况严重,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该种植技术模式,在田间杂草管理上要求较高,不仅要对大豆玉米生长安全加以考虑,还应对下一年种植安全进行考虑,所以应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杂草防控。实际防控环节,应遵循综合防控、安全高效、因地制宜、节本增效原则。
3.5.1 播种前,进行集中除草。大豆玉米播种前,需要做好杂草检测工作,将尚未发展成熟的杂草植株及时清除,并进行集中处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杂草种子还田。通过冬耕深翻土壤的方式,使表层土壤深埋于地下,最大程度上减少田间杂草种群数量,为杂草防控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5.2 播种后,开展芽前封闭除草工作。大豆玉米播种后的2d内,需要在土壤湿润、雨后无风的情况下,在早上八点前,或晚上五点后,向土壤表面均匀喷施80% 唑嘧磺草胺+40% 砜吡草唑,并利用秸秆、地膜覆盖的方式,实施土壤封闭除草。
3.5.3 实施苗后定向除草工作。当田间一年生杂草长出2~4片叶子,或玉米长出4~5叶子,或大豆长出1~2片叶子时,在无风无雨天气,在早上八点前,或晚上五点后,利用物理隔帘,隔开大豆玉米进行施药,可选择二甲戊灵、灭草松、噻吩磺隆等除草剂。根据大豆玉米作物实际占地面积,科学计算茎叶处理用药量。施药过程中,需要保证药量准确,均匀喷洒,防止对周围作物造成危害。对于后期防治难度大的杂草,可选择人工拔除的方式。使用除草剂时,如果对大豆玉米生长产生了抑制,产生了除草剂药害问题,应积极开展田间管理工作,可适时浇水,施用有机肥,也可通过翻耕等方式,改善土壤通透性。将赤霉酸、吲哚丁酸等,及时喷施在作物叶面上,缓解药害;若由于使用光合作用抑制剂,发生了药害问题,需要及时根外追施速效肥;若由于施用乙草胺、甲草胺等酰胺类的除草剂,发生了药害,需要喷施赤霉素,以此增强植株抗逆性,促根壮苗,降低除草剂的不良影响,保证大豆玉米作物健康生长。
3.6.1 玉米化控降高。若种植地块水肥良好,玉米植株密度过高、生长旺盛,为避免玉米发生倒伏、对大豆遮阴严重,可在玉米生长出7~10片叶时,可利用2-氯乙基、胺鲜酯等调节剂,控制玉米穗位高及株高,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升玉米植株抗倒能力。对于生长正常、密度合理的地块,无需进行玉米化控。喷施时间应选在大豆开花结荚以及玉米抽雄吐丝时期,在上部叶片上进行均匀喷洒,避免存在漏喷及重喷情况,根据说明书确定使用剂量,若喷药6 h内受到雨淋,应在雨后减量再次喷施。
3.6.2 大豆控旺防倒。大豆分枝以及初花期,应用30~40 kg/667 m2水与20~50 g/667 m2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混合喷施。选在晴天下午,将其均匀喷施于上部叶片上,避免喷施在长势较弱或生长正常的植株上,根据说明书严格控制剂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环节,常见病虫害包括玉米螟、大豆卷叶螟、大豆食心虫、纹枯病、根腐病、锈病等。开展病虫害防控工作时,应以预防为主,加大监测力度,对病虫害发生动态做到及时掌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控。
3.7.1 播种期防控。该时期病虫害防控环节,应重点选购适合当地情况的抗性品种,实际播种前,做好包衣处理工作。播种环节,应用白僵尸粉剂1 kg/667 m2,与细土15~25 kg/667 m2拌均匀,通过播种机随种子、种肥施入地下。也可将绿僵菌颗粒剂随种肥施入土中,施入量为3 kg/667 m2。同时,向种肥中混入0.5%毒死蜱微胶囊复合毒肥,施入量为10 kg/667 m2。
3.7.2 生长前期防控。该时期重点进行粉虱蚜虫以及食叶害虫防控。可选择理化诱控、生物防控以及药剂防控手段,其中实施理化诱控时,可在害虫成虫期,将可降解色板、性诱剂杀虫灯等悬挂在田间,诱杀害虫;生物防控方式应用环节,可选择苏云金芽孢杆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剂,进行早期防控;药剂防控过程中,具体针对病虫害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通过新烟碱类内吸性杀虫剂,防控刺吸害虫,如粉虱、蚜虫等。利用带有胃毒、触杀效果的中低毒杀虫剂,进行食叶害虫防控,如夜蛾、叶甲等,在虫害低龄期或者发生初期进行施药防控[3]。通过乙磷铝等杀真菌类药剂,进行真菌类病害防控,如霜霉病等,利用铜制剂防控细菌类病害。
3.7.3 生长中后期防控。对于这一时期而言,属于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时期,实施理化诱控的同时,可在田间放置赤眼蜂放蜂点,放置密度为1个/667 m2,各蜂点赤眼蜂1.5万头。此外,结合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统防统治,利用螺螨酯、哒螨灵等防控红蜘蛛;利用四聚杀螺胺、四聚乙醛等防控蜗牛等等。
3.7.4 收获期防控。该时期也是防控病虫害的重要时期,分开存放健康的大豆玉米与患病的大豆玉米,对于存在病虫害、腐烂的大豆玉米,应实施无害化处理,并开展播前灭茬、深耕土壤等工作,破坏病虫发生场所,最大程度上降低田间病虫基数,为后期种植提供良好条件。
3.8.1 适期收获。通常情况下,10月份左右,大豆玉米会进入后熟期。当大豆植株80%叶片脱落、茎秆变黄,手摇植株籽粒出现响声时,表示大豆处于适宜收获期。当玉米植株90%中部籽粒乳线消失、果穗苞叶干枯,且籽粒基部黑层出现时,表示玉米处于适宜收获期,如果选用机械化的收获方式,需要保证籽粒含水量在25%以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收获效果。
3.8.2 收获方式。田间收获环节,可选择自走式两行玉米收获机先收玉米,随后选择当地常规机械收获大豆。收获后,及时运至晒场晾晒。
综上所述,大豆玉米种植环节,选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手段存在明显优势,能够提升养分利用率,互惠共生利用光热,可在玉米稳产的基础上,达到一季双收的目的。利用此项技术进行大豆玉米种植时,种植人员应对此项技术的各环节实施要点进行充分掌握,加强田间管护,同时根据当地具体种植情况,对种植技术措施进行优化调整,在不断总结下,提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水平,促进大豆玉米高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