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利,谢东涛
(济宁市任城区农业农村局,山东济宁 272000)
在农田管理中,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麦农田来说,田间调查分析是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和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的基础[1]。通过田间调查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小麦生长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产丰收[2]。
当小麦普遍进入拔节期,这是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小麦田间基本表现为群体合理,较好地块已经封垄。在拔节期,小麦植株的个体健壮,茎秆粗壮,株高普遍在40~50 cm之间。第一节已经形成,第二、三节正在抽出,大小蘖正陆续进入两极分化阶段。同时,主茎穗分化已进入小穗分化期,大分蘖即将进入小穗分化期。植株叶面积适中,叶型普遍斜上冲,叶色浓绿。此外,地下须根系发达,次生根洁白而健壮,说明小麦根系健康生长。田间长势良好,没有出现徒长的表现,也没有明显的病虫害症状。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济宁地区小麦的生长状况,2022年4月6日,任城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专家在唐口、喻屯两个镇(街道)随机选取了8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样本点,进行实地测算调查。经过实地测算调查,结果显示(表1),小麦的生长情况比较良好,各项指标符合预期。尤其是田间长势良好,没有出现徒长的表现,说明小麦生长发育健康,生产潜力较大。但是,仍需密切关注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和防治,以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2.1 唐口街道
1)梁南村的小麦种植情况如下:播种时间为2021年10月22日,播种量为22.5 kg/667 m2,选用的小麦品种为“济麦22”。在该地块选取的样本点为11行,宽度为2.6 m,长度为1 m,经测算平均茎数达到73.5万株/667 m2。小麦植株的株高为45 cm,个体健壮,茎秆粗壮,展示出良好的生长势头。在梁南村的田间,小麦的主茎穗分化已经进入小穗分化阶段,这标志着小麦开始形成小穗。叶型呈斜上冲状,叶色浓绿,表明小麦的光合作用正常,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养分合成。
2)廉屯村的小麦种植情况如下:在该地块选取的样本点为14行,宽度为3.6 m,长度为1 m,经测算平均茎数为51.5万株/667 m2。这表明每亩小麦的茎数较多,显示出较为密集的种植格局。小麦的株高为50 cm,植株个体健壮,茎秆粗壮,展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头。主茎的穗分化已进入小穗分化阶段,这意味着小麦开始形成小穗,为后期的花粉传播和麦粒形成奠定了基础。叶型呈斜上冲状,叶色浓绿,显示出小麦的光合作用正常,叶片充满养分。
3)杨庄村的小麦种植情况如下:播种时间为2021年10月23日,播种量为25 kg/667 m2,选用的小麦品种为“鲁原502”。在该地块选取的样本点为11行,宽度为2.6 m,长度为1 m,经测算平均茎数达到71.1万株/667 m2。这表明单位面积小麦的茎数较多,显示出较为密集的种植格局。小麦的株高为47 cm,植株个体健壮,茎秆粗壮,展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头。主茎的穗分化已进入小穗分化阶段,这意味着小麦开始形成小穗,为后期的花粉传播和麦粒形成奠定了基础。叶型呈斜上冲状,叶色浓绿,显示出小麦的光合作用正常,叶片充满养分。
4)刘集村的小麦种植情况如下:播种时间为2021年10月20日,播种量为20.5 kg/667 m2。在该地块选取的样本点为11行,宽度为2.6 m,长度为1 m,经测算平均茎数达到73.9万株/667 m2。这表明单位面积小麦的茎数较多,显示出较为密集的种植格局。小麦的株高为40 cm,植株个体健壮,茎秆粗壮,展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头。
1.2.2 喻屯镇
1)崔庄村的小麦种植情况如下:播种时间为2021年10月24日,播种量为15.5 kg/667 m2,选用的小麦品种为“济麦22”。在该地块选取的样本点为11行,宽度为2.6 m,长度为1 m,经测算平均茎数达到71.1万株/667 m2。这表明单位面积小麦的茎数较多,显示出较为密集的种植格局。小麦的株高为50 cm,植株个体健壮,茎秆粗壮,展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头。主茎的穗分化已进入小穗分化阶段,这意味着小麦开始形成小穗,为后期的花粉传播和麦粒形成奠定了基础。叶型呈斜上冲状,叶色浓绿,显示出小麦的光合作用正常,叶片充满养分。
2)韩庄村的小麦种植情况如下:播种时间为2021年11月25日,播种量为22.5 kg/667 m2,选用的小麦品种为“济麦22”。在该地块选取的样本点为10行,宽度为2.5 m,长度为1 m,经测算平均茎数达到90万株/667 m2,但存在一定数量的无效分蘖现象。这表明每亩小麦的茎数较多,但无效分蘖的存在可能会影响产量。小麦的株高为46 cm,叶片稍弱稍薄,叶型斜上冲稍差,显示出小麦的生长状态较一般。尽管叶片稍弱稍薄,但仍能维持正常的光合作用,为小麦提供养分。
3)红庙屯村的小麦种植情况如下:播种时间为2021年10月23日,播种量为15 kg/667 m2。在该地块选取的样本点为11行,宽度为2.6 m,长度为1 m,经测算平均茎数达到85.6万株/667 m2。这表明单位面积小麦的茎数较多,显示出较为密集的种植格局。小麦的株高为47 cm,植株个体健壮,茎秆粗壮,展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头。主茎的穗分化已进入小穗分化阶段,这意味着小麦开始形成小穗,为后期的花粉传播和麦粒形成奠定了基础。叶型呈斜上冲状,叶色浓绿,显示出小麦的光合作用正常,叶片充满养分。
4)陈庄村的小麦种植情况如下:选取的样本点为18行,宽度为4.6 m,长度为1 m,经测算平均茎数为73.1万株/667 m2。这表明单位面积小麦的茎数较多,显示出较为密集的种植格局。同时,无效分蘖的数量较少,表明小麦的茎秆发育较为健全。小麦的株高为50 cm,植株个体健壮,茎秆粗壮,展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头。主茎的穗分化已进入小穗分化阶段,这意味着小麦开始形成小穗,为后期的花粉传播和麦粒形成奠定了基础。叶型呈斜上冲状,叶色浓绿,显示出小麦的光合作用正常,叶片充满养分。
小麦田间观察结果显示,田地中没有明显的病虫害症状,这意味着当前阶段小麦受到的病虫害的威胁较小。这对于保障夏粮供给、稳定预期和增强信心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需要持续深入抓好“攻坚克难夺取夏粮丰收百日行动”。首先,要落实好领导班子成员帮包联系督导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领导班子成员可以与村民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其次,在技术方面,区、镇(街)两级农技专家指导组可以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为村民提供专业的种植指导和技术支持。他们可以定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并解答村民遇到的问题。此外,区包镇、镇包村、科技人员包户的上下联动也非常重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夏粮丰收工作。可以共同制定行动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最后,要开展好“科技壮苗”专项行动,重点抓好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增强夏粮丰收的能力。总之,要继续加强夏粮丰收工作,确保夏季小麦的良好生长和高产。通过各方的努力,可以实现夏粮丰收,保障粮食供给,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农民的信心,为农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正值小麦的拔节期,这是小麦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换期,也是水肥需求的高峰期。抓好水肥运筹对于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小穗分化成大穗至关重要。因此,要以抗旱防冻促进生长和增加粒数为重点。根据具体地区的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和苗情,及时浇水和施肥,争取让小麦形成更多的穗和更大的穗[3]。抽穗扬花期是减少小穗退化、增加穗粒数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重点是保持穗的大小和增加穗粒的数量。在这个时期,小麦的水需求量较大,干旱会显著影响穗粒的数量。因此,对于土壤湿度较差的麦田,应及时浇水以保证水分供应。对于地力较差、前期施肥不足、抽穗前后有发黄和脱肥趋向的麦田,可以结合浇水来追施少量氮肥。灌浆成熟期是提高粒重的关键时期。在抽穗扬花期,要全面实施“一喷三防”,减少病虫危害,延长灌浆时间,增加灌浆强度和速率,从而提高粒重和单产。这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运筹水肥,及时浇水施肥,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实现夏粮丰收的目标,为保障粮食供给、稳定市场预期和增强农民信心做出贡献(表2)。
小麦的穗期是蚜虫、白粉病、赤霉病等多种病虫害发生盛期,也是防控工作的关键时期。为了有效应对这些病虫害,建议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扶持专业植保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工作,推进区域间的联防联控和应急防治[4]。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专业人员和技术,提高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在穗期,要组织实施好“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这包括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工作,适时启动周报和日报制度,准确预报、及时预警、快速反应。此外,要强化“三早”策略。首先是早储备,及时做好相关技术培训和防治药品、药械的准备,鼓励专业植保组织积极参与统防统治工作。其次是早发现,农技植保等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查看苗情,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同时发动群众多到田间踏查,继续执行“首次踏查发现”奖励制度。最后是早防治,一旦发现病点,要迅速行动,落实好“带药侦查、打点保面、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控措施,压低病源基数,确保病害不蔓延、不扩散。对于小麦的赤霉病,要抓住抽穗扬花期,落实“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防控措施。对于小麦的蚜虫、白粉病、赤霉病等病虫害,要在穗期大力实施“一喷三防”技术,抓住关键节点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工作。总之,在小麦的穗期阶段,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控工作,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及时监测预警,迅速反应,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这对于保障粮食供给、稳定市场预期和增强农民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做好小麦的防灾减灾工作,在穗期阶段,要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并落实好防灾减灾的指导服务[5]。及早做好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确保在灾情发生时能够及时应对。与气象、应急等部门保持密切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向群众发布预警信息,帮助群众主动避灾、科学防灾、迅速救灾,努力减轻灾害损失。针对不同的灾害情况,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可能发生的干热风,可以动员群众在灌浆初期或中期通过喷施叶面肥,防止小麦早衰。如果遭遇大风降雨天气,可能会导致小麦倒伏,这时应该顺其自然,不扶不绑,可以轻轻敲掉植株上的水分,待叶片和穗轴自然翘起。同时,可以喷施三唑类杀菌剂,预防白粉病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在适期收获时,要注意避免遇到“烂场雨”,这可能导致穗发芽或籽粒霉变。如果天气情况不好,但有晾晒条件或烘干条件,可以抢时收获,以确保庄稼的安全。在小麦的穗期阶段,要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落实好防灾减灾指导服务,及早做好物资储备与技术准备。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帮助群众做好防灾工作。根据不同的灾害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小麦的安全生长和丰收。
在未来的小麦生产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推进小麦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提高小麦生产的效益和稳定性。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科技创新,推广新型的小麦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小麦生产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小麦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