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

2024-05-02 07:46宋惠芳
山东社会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两创家风志愿

宋惠芳 李 雪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民族智慧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生存之精神命脉、发展之文化根基、强壮之自信源泉。2021年,习近平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 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人民日报》2021年9月16日第1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自启动以来,紧紧围绕兴文化、促文明的使命任务,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深度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入新阶段,我们要继续以实践传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绵延,以实践创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强劲的文化力量和更为澎湃的精神动力。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价值依循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通过文明实践汲取丰厚营养,注入鲜活血液,赋予时代新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以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国家强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22年,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6月10日第1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延绵不绝的连续性,凝聚着中华民族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昂扬的民族自豪,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历史流变中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纵览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激烈,国内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愈加凸显,我们必须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坚持守其正脉,融于时代。一方面,积极挖掘盘活历史文化优势资源,通过展览、体验和文旅融合等方式,让地域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不断提升人们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创新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文明实践,搭建文艺剧场、打造品牌项目、发掘文艺人才、创作艺术精品,并结合融媒体传播矩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和表达形式的时代化演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开新篇、展新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实现文化创新创造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并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3)《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第1版。。中华文明积厚流广、灿烂辉煌,有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美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进品格,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这些文明因子历经岁月的洗礼和实践的镌刻,培育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造就了中华民族根深叶茂的文明底蕴和思想根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引领,离不开中华文脉的精神滋养。

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341页。。自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被赋予了重要使命。“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作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致力于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以加强家庭建设,树立纯正家风;积极推广中华传统礼仪、文明习俗以推进移风易俗,营造淳朴民风;扎实开展传统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以点亮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美好风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文明实践与文化浸润中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从而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塑造文明大国精神气象,彰显大国文明繁荣景象。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始终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并孕育了关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丰富思想。其中,既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的民本思想,以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又有“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的用人标准,以推崇任人唯贤、德才兼备;还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义·名例》)的德治理念,以倡导德主刑辅、以德化人;更有“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法治观念,以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以史为鉴、察往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典章制度、治世理念、理政经验,不仅在传统治理实践中彰显着旺盛的实践力和鲜活的生命力,为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和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坚实的文化保障,而且为当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深刻启示,是新时代深化社会治理新实践、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宝贵资源。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5)《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第1版。只有坚持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养分,从文化血脉中萃取思想精华,现代社会治理才能结出累累硕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城乡基层治理的重要依托,坚持古为今用、熔古铸今,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理理念有机嵌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理政经验创新融入基层群众社会治理中,“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页。,实现历史中国和现实中国的有机贯通、因地制宜和创新发展的深层接轨。这样不仅可以激活社会治理活力、凝聚社会治理合力,还能推动社会治理转型、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必然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有所裨益。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主要路径

自2018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各试点中心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通过盘活资源阵地、推进志愿服务、强化科技赋能等,不断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文化传承发展深度融合、新需求与新供给有效衔接,打开了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新局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

(一)盘活资源阵地,绽放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

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发展创新,需要整合和配置各种资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把各级各类资源活力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唤醒激活、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资源统筹整合中提升活力,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焕发魅力。

第一,盘活资源存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潜力。城乡基层有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活力不足、育人效果不强等问题。为了激活这些资源,我们可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自然人文历史资源进行保护性激活、科学化利用和创造性重塑。通过开展乡土文化挖掘梳理、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历史文物展演展览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浚通文化源头,滋养文化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内涵和价值的接续传承和发展更新,提升人民对乡土文化、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例如,为摸清乡土文化家底,让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留得住”,贵州省杨武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积极开展乡土文化普查工作,挖掘梳理了包括杨武古树、古桥、古碑、传统民俗、神话传说在内的300余项本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发掘出杨武新的文化印记,切实增强了杨武文化的历史厚度。(7)参见肖甜甜:《西秀区杨武乡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1+N”模式,助力文化振兴》,2022年3月31日,http://gzas.gog.cn/system/2022/03/31/018109178.shtml,访问日期:2023年5月15日。

第二,拓展文化阵地,用好用活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基地,统筹提升民俗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教育服务阵地的使用效益,将传统地方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技艺等文化资源与文明实践文化阵地的硬件平台融合对接,打造书画社、戏曲社、诗歌驿站等文明实践基地,并通过结对共建的方式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合体”,吸纳文化协会、文艺组织走进基层、走入群众,实现文脉传续有平台、文化阵地能利用的高效统一。例如,为推动瑶绣文化传承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在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了面向广大群众的瑶族刺绣文明实践基地,同时灵活利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阵地设施,开展瑶绣技艺培训、瑶绣文化宣讲、瑶绣工艺体验等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加深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推动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8)参见唐榕涓等:《资源县:“文明实践+文化传承”打造资源“瑶”招牌》,2022年7月21日,http://gxgl.wenming.cn/xsdwmsjzx/202207/t20220721_7720755.html,访问日期:2023年5月15日。

(二)依托志愿服务,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活动方式”(9)宋惠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8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立足实践,依托志愿服务的功能优势,以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培育为关键,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实现传统文化与日俱新、文明实践提质增效。

第一,打造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伍,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需要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又需要释放基层群众的创新活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发挥社会动员力和组织凝聚力,组建业务素质过硬、传承理念务实的文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培植扎根乡土、富有活力的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团队,以使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后继有人。志愿服务队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创新开展基层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百姓春晚、戏曲比赛、文艺演出等,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基层,实现文化惠民。例如,着眼于山歌文化创新传承和理论宣讲形式单一的实际,贵州省龙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汲取深厚的山歌文化中坚定创新之本,挖掘、培养和打造了山歌编写志愿服务队和山歌传唱志愿服务队,将老山歌与新思想有机结合,既赋予传统山歌文化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龙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推陈致新的有力证明。(11)参见唐娇龙:《山歌伴飞新思想——龙里县丰富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百姓家》,《黔南日报》2022年3月27日第2版。

第二,培育志愿服务项目,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载体。志愿服务项目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准对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非遗文化传承人、文化志愿服务队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力量,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到志愿服务项目中,以项目承载文化,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化体验类、文化培训类、文化展示类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不唯如此,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深化拓展,各地立足地区发展实际,“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41页。,将“其永不褪色的价值”(1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页。与科学理论传播、城市文明创建、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联系起来,因地制宜探索出诸多具有区域影响力、文明引导力、实践生命力的志愿服务品牌。通过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塑造和实施,补充、拓展和延伸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要义,实现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化、固化、转化。

(三)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5页。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赋能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路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注重强化文明实践的技术支撑,积极应用数字技术呈现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传播空间,让数字文明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人民。

第一,推动数字文明建设,革新优秀传统文化演绎呈现形式。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刻把握数字文明的发展态势,积极推动数字文明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数字化还原和存储,建设地方性数字文化资源矩阵,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创意设计,将蕴含民族精神与文明理念的线下资源转化为线上产品,开发出了沉浸式“云游”“云展”“云演”等生动鲜活的数字视听产品,使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到数字游览的新奇体验。数字“血液”与文化“肌体”的碰撞,使传统文化得以“活起来”。例如,江苏省泰州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非遗传承为抓手,推出线上非遗宣传展示,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泰州非遗保护传承成果,让群众沉浸式体验非遗之美和文化之韵。

第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融媒体的数据资源和技术优势,相继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数字平台,并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智能化对接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文化活动服务阵地,为群众提供菜单式、点单式、预约式的文化志愿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此外,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不仅能够云链接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资源,而且利用数字技术将现代科技的形式美学和技术特质融入理论宣传、人文讲座和文艺鉴赏中,推出了“云教育”“云课堂”“云培训”等线上实践活动。例如,山东省曲阜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策划推出了传统文明礼仪培训、非遗产品制作和书画作品展播等数字文化产品服务和数字文化公共服务,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供给,推动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的全民共享。

第三,借助网络优势,拓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互动路径。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注重线上媒体云端推介,鼓励文艺志愿者、文化爱好者以及广大群众综合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创作推出戏曲短视频、歌曲小视频、国风动漫等,使优秀传统文化以轻松愉悦、时尚流行的方式走进大众,进一步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探索“文艺+网络”的文化志愿服务新模式,创新设计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志愿服务线上项目,开辟出文艺志愿服务新阵地。例如,山东省淄博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文艺志愿服务与网络平台相结合,推出线上“文艺志愿云服务”,并创建了“网络直播演唱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相聚网上,感受京剧、五音戏、聊斋俚曲、鹧鸪戏等传统中华曲艺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曲艺的传播和发展。(15)参见耿雪、李小帅:《公益“小舞台” 文艺“大民生”》,《淄博日报》2022年11月9日第3版。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成功实践

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中,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借助文明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6)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16页。,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可借鉴、可转化、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一)传承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家庭道德文明新风尚

2016年,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7)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新时代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必须立足时代发展进行灵活的调整、适度的修正和必要的创新。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过程中,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五凤镇依托贺氏家风资源禀赋,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统筹谋划,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镇新时代家风建设。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指导下,各个家庭积极参与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文明实践中,因家制宜、因家而宜,挖掘提炼家谱家规家训中修身律己、爱国爱家、克勤克俭等合理性内核,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有效衔接,培育具有时代内涵的家风文化。为让家风建设更“鲜活”,五凤镇先后建设了鸣阳小区家风示范点、贺麟故居青少年教育基地、五凤溪家风文化学院等文明实践阵地,延伸培育了周末国学“柚子”课堂、耕读体验、家风讲坛等文明实践项目,不断释放优良家风的魅力,引领文明家庭建设。如今,五凤溪家风文化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党员干部群众传承良好家风、书写家庭美德的重要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培训学员3万余人次,参观人数达到100万人次,为在全社会营造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18)参见任然:《让金堂贺氏家风有“形”发“声”聚“力”》,《中国妇女报》2023年5月15日第6版。

中华优良家风承载着中华民族育人、治家、安邦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髓,彰显着华夏子孙为人、为学、处世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秉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围绕弘扬和培育优良家风,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建设“美丽家庭”、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等文明实践活动,形成了弘扬优良家风、争创文明家庭的良好氛围。新时代优良家风建设既秉承先祖懿德,又紧跟时代步伐,其所蕴含的传统美德、承载的时代精神,规范和引导着个人理想、家庭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紧密契合。广大家庭坚持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党员干部坚持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家庭成员的心中,真正实现日用而不觉、润物细无声,激励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用奋斗建功新时代、用初心砥砺新征程。

(二)弘扬德治传统,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指出,要“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要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并不断总结推广”(19)《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37页。。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关键领域,聚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运用和发展,以基层德治善治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道德积分建设作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创新推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激励机制,通过对美德善行进行量化管理、精准赋分,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道德银行、爱心超市、文明实践基金等,给予积分兑换、物质奖励和政策优惠,不断激发群众广泛、持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由“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另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村民自治、矛盾化解、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各地把孝老爱幼、明礼诚信、敦亲睦邻等内容补充完善到乡村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中,积极搭建了村情恳谈会、乡贤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不断推动着“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治、民事民享、民事民评”的民主议事氛围落地生根,不断推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在创新德治实践的过程中,山东省济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德治经验,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将“礼之用,和为贵”“无讼”等思想理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打造了“和为贵”社会治理模式,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为贵”调解室。调解室不仅有专业的调解团队提供法律指导和帮助,而且积极吸纳了社区村居里的党员干部、热心老人、新乡贤等担任调解志愿者,从源头化解邻里纠纷、调节社会矛盾。为了推动调解工作的深入开展,济宁市还挖掘儒家文化中的劝和箴言、经典案例、美德故事,创新推出“三和”工作法、“六心”工作法、“以儒促调五步调解法”等特色工作法,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快速化解,努力做到“应调尽调,能调则调”。“和为贵”调解室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使济宁社会治理的温度愈益彰显、效能不断提高。2022年,“和为贵”调解室累计调处矛盾纠纷16088件,调解成功15948件,调解成功率达99.1%,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切实打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推进了具有鲜明济宁特色的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体系的加速形成。(20)参见济宁市司法局:《济宁市司法局关于2022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2023年2月21日,http://www.jining.gov.cn/art/2023/2/20/art_35479_2828264.html,访问日期:2023年5月15日。

(三)赓续传统美德,倡树新时代文明新风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2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8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注重立德铸魂、德化人心,通过广泛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传递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意蕴和精神意趣,同时精准对接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难题,推动中华传统美德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相融合,为时代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推进中华传统美德“两创”过程中,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倡树美德与移风易俗相结合,聚焦推进婚丧嫁娶礼仪改革,打造了“善风和畅”移风易俗品牌,创新推出了“善喜缘”新时代结婚礼堂服务模式,倡导群众以文明、简朴、喜庆的方式举办婚礼。这一举措进一步推进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与喜事简办的时代文明紧密结合,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培育了文明节俭、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婚俗文化。为弘扬孝德传统,破解农村养老服务难题,山东省荣成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具象化、生活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创造性探索出“暖心食堂”养老服务新模式,全力化解老年人“一餐热饭”难题。“暖心食堂”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中华传统美德“两创”的时代呈现,让荣成1.52万农村高龄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切实彰显了新时代的民生“温度”。截至2023年2月,全市已建成暖心食堂514家,覆盖66%的村居。(22)参见荣成市社会信用中心:《美德信用同频共振!山东省新闻发布会介绍荣成经验》,2023年3月2日,http://www.rongcheng.gov.cn/art/2023/3/2/art_79404_3447308.html,访问日期:2023年5月15日。当前,越来越多的群众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投入到文明实践中,营造了尊老敬老、扶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具有荣成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新时代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德善行的重要源泉。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搭建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发展共振的桥梁,探索出一系列叫得响、传得开的“两创”文明实践。在广大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下,传统美德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既铺设着生活的文明底色,更汇聚着强大的文明能量,培育和推动着广大群众成为传统美德的弘扬者、移风易俗的推动者以及文明风尚的践行者。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逐渐融入日常,与人为善、互助友爱、绿色环保等文明行为逐渐化作经常,文明和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等浓厚氛围日益成为风尚,为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四、结语

文化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承继,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深入实践萃取精华、连接生活承其根脉。“十四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脚踏实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关键阶段。新的赶考路上,要继续以最深沉的文化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文明实践中激活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于实践创造中彰显中华文明的隽永魅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续写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绘就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两创家风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经典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两创”(上)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资本市场是推动“两创”发展的重要保证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