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飞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夏驾河小学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密切关注不同教育环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借助生活化教学模式,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深化学生的认知,使之产生由内而外的学习动机,为其学好数学提供重要的支持。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而小学阶段的孩子,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对于这种情况,以往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这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学习压力。而生活化理念的巧妙渗透,则可以有效改善这种情况。众所周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许多生活现象的背后都存在一定的数学知识与原理。如果小学生能以生活环境与行为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向,着重于自主实践,那么就可以深化自己对生活的基本认知,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将会得到明显提升,这就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对于他们实现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生活化理念的渗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逐渐探索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最终获得应用能力的提升。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上,小学生可以深刻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掌握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成绩,还能将其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以此改善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质量。这一发现,会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师所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中。最初,学生因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提升全家生活质量”的念头会一直支撑他,促使他通过多种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多,学生的学习信心日益提升,这对于其综合素养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应看到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育人价值,在日常授课中,深入研究数学教材,然后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生活元素,引导学生思考条件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推动他们朝着更为优秀的方向不断努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加大对生活化教学内涵的研究力度,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与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不同阶段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创建方法;应积极参加与生活化教学有关的教研活动,加强与其他数学教师的沟通,通过听课、赛课等活动不断深化自己对生活化教学的认知,着重思考将生活化教育理念应用到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路径。
数学教师比较喜欢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授课方式可以维持较好的课堂秩序。众所周知,小学生活泼好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何使这些学生遵守课堂规则,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是一线教师想要解决的难题。而混乱的课堂环境显然无法帮助教师完成这一目标,为此,传统模式下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会花费较多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正确看待影响学生内在动机的因素——兴趣。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同时,自觉维持课堂秩序。这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做到的。故而,数学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结合课堂教学的需求,合理渗透生活化教育理念,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吸收新的数学知识,掌握新的数学技能,应将课堂教学的重点,从纪律管理转化为生活化教学。在备课时,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得以在丰富的生活素材中,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例如,在学习与长度单位有关的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测量工具,测量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如数学书、椅子、窗户等,使小学生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加深对不同长度单位的了解,以便他们学会辨别不同长度单位的测量方法和使用场景,从而在高效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能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自己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还能弥补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给予学生较为丰富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学习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内容时,因为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方式,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点,掌握辨认这两种图形的技巧。考虑到这些内容相对枯燥,直接讲述可能效果不佳,教师可以适时融入一些生活元素,以此为数学课堂注入趣味性。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之有关的生活物品的图片,如电视机、饭盒、铅笔盒等,以此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探究图片的过程中,逐渐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一些自己所知道的与长方形、正方形有关的生活物品,并尝试说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最初,学生可能会说错,但在不断纠正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
又如,在学习与“年、月、日”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从生日这一视角入手,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或者从生活中寻找与日期有关的其他事物,如牛奶盒子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日期等,以便他们得以深刻感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自觉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久而久之,形成牢固的数学基础,为其日后学习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助力。
数学学科中的知识,具有涉及面广、零散琐碎等特点,且各个知识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深入分析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数学内容,创建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以便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应尽可能为学生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与“比例”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身体入手,引导他们加深对比例知识的认识。可以告知学生拳头一周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例为1∶1,对此,部分学生可能会提出质疑,这时,教师可以请几名学生上台,运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测量拳头与脚的长度——先测量某个学生的拳头的周长,并记录下来;然后测量他脚的长度进行对比。这种将结果直观呈现的方式,可以深化学生对“比例”概念的了解,便于他们养成严谨、务实的数学精神。
接着,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在逛超市的时候,你想买一双袜子,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的尺码,请问应如何按照拳头周长与脚底的比例关系,找到适合自己尺码的袜子?多数学生会通过回忆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而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来,他们就通过多种生活化情境,既掌握了与“比例”有关的知识点,获得了较多的成就感;又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点的实用性,这有利于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教学是相对的,前者侧重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定义的掌握,即他们是否能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可以准确把握各个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后者侧重于知识的验证与理解,即他们是否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解决某些难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数学知识的难度相对较大,仅仅凭借对理论知识的讲述,很难帮助学习完成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更无法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应结合数学内容,积极创建相应的生活化实践平台,让学生得以通过平台的指引,掌握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技巧,以此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应用意识,为其综合素养的增强提供重要的支持。
例如,在学习与“扇形统计图”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里开展各种各样的调研,如个人所喜欢的运动、音乐、文学家等,并及时记录相应的信息,最后将其进行科学的整理与归纳,制成一个扇形统计图。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譬如某个学生可能喜欢多个运动、某个学生不愿意说出他的喜好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妥善解决。以喜欢多项运动的情况为例,学生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图表的内容。此外,在制作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结合实际内容,适当地调整图表,譬如拓展图表的内容、改进图表的展示方式等,这无疑是对课本知识的创新利用,对于他们更好地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绘制技巧是非常有帮助的。
又如,在学习“平移、旋转、轴对称”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将自己提前准备的白纸、尺子等工具拿出来,然后在白纸上画出对称轴,并利用彩纸剪出多个自己较为喜欢的图案,最后放在对称轴上进行平移与旋转,以便他们深刻感知图形的变化,从而在变化中领悟知识的内在原理。等学生完成以后,教师还可以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详细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收获等,以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
不同的学生对于数学生活化课堂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生活教学方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为了创建高质量的生活教学课堂,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后,教师还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例如,在学完“升与毫升”以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对比教学目标,看自己所制定的目标是否全部完成,如果没有完成,是哪一部分不够好呢?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果是知识与技能目标,那么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还是自己所留出的探索时间不够?又或者自己所选取的生活内容并非学生所熟悉的?以探索时间不够为例,那么自己在下节课应该如何把握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学时间的比例呢?应该如何控制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呢……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科学的改进,从而提升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在探索新型教学方式的同时,还应着重提升其实效性与科学性,不能为了运用而运用,而应以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核心,通过多种方式,搭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以此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