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9 月27 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采集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在珠峰6212 米的绒布冰川附近,采集到须弥扇叶芥的种子,这是我国植物种子采集的最高海拔记录。这些种子被送回到位于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进行长期保存。
目前全球已知报道过的在海拔6100 米以上采集的植物有15种,均为国外学者采集,其中有两份从珠峰采集的标本都收藏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由此可见,在“生命的禁区”采集到的须弥扇叶芥的种子是多么珍贵。
须弥扇叶芥为十字花科丛菔属。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20 厘米。地下有直立的深根,茎不分枝,基生叶宿存,宽倒卵形或匙形,长0.4~1.4 厘米,总状花序有6~25 花,全有苞片,角果披针形或披针状线形,长2~3.5厘米,种子每室为不整齐的1 行,种子长圆形,长约2 毫米,黄褐色;子叶缘倚胚根。
须弥扇叶芥国内产地在我国的西藏西部、新疆等地,另外,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等地都有分布。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程师郭永杰感慨地说:“珠峰上面这些物种资源非常独特,尤其它蕴含的这些基因资源,也是非常稀有的。所以说,对于我们保护这种生物多样性的机构来说,是有必要去做这种探索采集的。”
从珠峰采集来的种子入库前,要经过干燥、清理、计数等环节,然后被长期保存在零下20℃的冷库里,就像“睡美人”依然具有生命力。一旦需要,可以通过萌发实验,再次“唤醒”,继续生长。
一方面,它被作为国家重要的植物战略资源,来进行收集保存;另一方面,这些资源也可以同时为一些科学研究,或者说为一些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一个原材料。我们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遗传资源的收集保藏方面,一直在努力。
截至2020 年年底,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收集保存我国野生植物种子10601 种,85000 多份,占中国种子植物种数的36%。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有一个种子采集队。种子采集是一份冒险的工作,每年一半以上的工作日,采集队都在偏僻无人的野外度过:车开着开着,前路就塌方了;险些被毒蛇咬;在深山露营,在竹林迷路……
在珠峰,白天,采集员要在高海拔徒步攀登,找寻可能夹在岩石缝里的植物,并趴下身来观察、记录。傍晚来临前,他们必须找到适合扎营的地方。到了夜晚,他们还要经受高海拔的挑战,整宿失眠。没想到的是,采集队的这次珠峰行,没赶上种子的最佳采集时间,扑了空。一个多月后,他们不得不重走一趟珠峰。
除了上珠峰,他们还下“天坑”。离地面几百米深的云南“天坑”,藏着西南库采集队待采的大花石蝴蝶种子,这种植物此前已在人类视野中消失了120多年。采集队还遇到过高72 米的秃杉,它的种子只长在树顶。在专业攀爬队的指导下,采集员凭借单绳成功爬上树顶,采集到它的种子。
相比这一切,在植物种子采集的前期,寻找待采集的植物种子,更为耗时耗力。有时候,为了采集一份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他们甚至不得不等待10 年以上。
尽管我们很努力,但种子消失的速度,可能比它们被发现、命名与研究的速度还快。抢在植物消失之前,发现并保存它们,是种子采集员的迫切工作。不久的将来,你见到的一草一木、吃到的某种粮食、买到的某些药品,也许就出自这些巨大的生物遗产库。
早在大航海时代,就已经有了以采集种子为职业的人。其中,有些人一心追逐商业利益,通常搜集的都是价值高的物种。这与现代种子采集人并非同一群体,在历史上,前者被称为“植物猎人”。
这一职业吸引了很多从业者——一旦成功,他们就能迅速收割政治声望、财富等,诱惑力极强。但同时,这又是一份高危职业。植物猎人是远洋航行的探险家,往往在只身前往另一个陌生国度时,在面对各种安全挑战。
大卫·道格拉斯是当时英国著名的植物猎人。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我丢失了当时拥有的每一件物品……植物收藏了大约400 种,其中250 种是苔藓,其中有一些是新的,我无法告诉你,这让我极其沮丧。”这位植物猎人死在他最后一次探险途中。去世那年,他只有35 岁。
大卫·道格拉斯生前一共为英国引入大约240 种植物,为了纪念他,80 多种动植物的科学名称被命名为“douglasii”。
植物猎人“狩猎”的成果,客观上也成为一些帝国粮食作物、花园、博物馆、植物种质库等的基础。比如,英国的许多食用植物——土豆、西红柿、辣椒和茶叶,都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但也有人把“植物猎人”比作“生物海盗”行为,认为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非正当地窃取弱小国家的生物资源,谋取利益。
1992 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大目标之一是,公平和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产所产生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植物猎人的行径。
濒危植物,是植物种子采集与保护中最为迫切的一类。加拿大植物研究者发表的《世界植物和真菌状况》报告悲观地宣告,植物消失的速度可能比它们被发现、命名与研究的速度还快。英国植物学家也认为,只有15 种植物提供了人类90%的粮食能源摄入量,40 亿人完全依赖3 种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抢在濒危植物灭绝前保护它们,这项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门负责极小种群植物(即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专家提出:我国有120 种需要优先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有的濒危植物经调查发现野外仅存上百株,如贡山三尖杉;或几十株,如天星蕨、华盖木;甚至几株,如漾濞槭。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植物一直孜孜不倦地为人类提供食物、药品、能源、建筑用材等。倘若没能赶在全球近40%的植物灭绝前,发现、理解与保护它们,这难道不是人类最可悲的一件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