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益新图景

2024-04-30 06:17冯驿驭刘露李云霄
当代党员 2024年8期
关键词:黄精卫生院研学

冯驿驭 刘露 李云霄

3月,迎着暖阳,我们从重庆中心城区出发,乘动车组列车穿越渝东南的丘陵,沿途山坡上花儿盛开,树发新芽,大地染上翠绿,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

进入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遥遥望见,被春耕的农田与郁郁苍苍的树林簇拥着的中益乡,各类别具特色的设施坐落其中,其中许多是我们以前来时未曾见过的,真是好一幅美丽的乡村春景。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石柱县中益乡的学校、农村,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他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追随总书记的足迹,我们再次前往中益乡,与当地干部群众唠家常、话发展,领略中益新图景。

让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3月5日,来到中益乡小学的泥塑教室,一只陈列架上的泥塑小刺猬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这只小刺猬,是2023年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率老挝代表团在重庆访问考察时,在中益乡小学泥塑教室与小学生们一道完成的作品,也是中益乡小学发生可喜变化的见证者。

在小刺猬面前,几名小学生正在专心地揉泥、雕刻,六年级学生赵正豪便是其中之一。只见他先捏好一个圆球,又拿来刷子、刻刀调整细节,干得有模有样。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益乡小学视察时,正在读一年级的赵正豪和同学们一道涌向这位特殊的远方来客。

“习爷爷很慈祥,他的手很温暖。”赵正豪回忆,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拉着他的手,亲切地同学校师生交谈,那是他最难忘的回忆。

这几年,中益乡小学把“要保证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作为办学理念,多措并举为学生创造幸福快乐。其中,为了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益乡小学打造了泥塑教室、科学教室等,开设了不少兴趣课程。

下课铃响,下一节课是英语课,赵正豪带领我们回到他的班级教室。只见这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移动电子白板、“AI互动空间”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乡村学校的课堂也能感受到“科技范儿”。

不仅是硬件设施发生嬗变,中益乡小学还有了一支更专业的教师队伍。

何丹是这个班级的班主任,于2020年到中益乡小学任教,成为学校第一名专职英语教师。

“如今来自重庆各地的年轻教师已经成为中益乡小学的‘生力军,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何丹介绍,目前,中益乡小学在教学中更注重道德教育、说服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健康快乐地学习知识、茁壮成长。

上课铃响起,师生开始专心上课,我们穿过雨后的塑胶操场,来到学校食堂。

2019年视察中益乡小学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查看学生用餐情况。

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到来那天的情景,曾分管食堂事务的教师秦建国非常激动:“总书记仔细查看了食堂的餐厅、蔬菜室、干货室等,了解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非常关心学生能否在学校吃得好、吃得安全。”

秦建国将于今年退休,20世纪80年代,他也是中益乡小学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前,中益乡小学位于现址背后山坡上的一座古庙里,被当地人称为“庙里的学校”。那时候,进出学校没有公路,只有用石头垒成的阶梯。

“那时,学生吃饭都是端着碗,找空地站着,吃‘洋芋坨坨。”秦建国回忆。

后來,原校址教学楼多次发生安全事故,当地不得不另择地址新建学校。

21世纪初,如今的中益乡小学落成,当时只有一座教学楼和一个小小的一层食堂。

2019年以来,中益乡小学新建了一座综合楼、一座宿舍楼,还在原食堂基础上新建了一层带有桌椅的就餐区,食堂可同时容纳就餐人数从40多人提升至180多人。

“近年来,学校还提高了学生营养午餐补贴水平,根据季节制订营养食谱,向学生提供营养可口、搭配合理的午餐。”中益乡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牟小洋说。

“现在食堂的饭菜可好吃啦,我最喜欢吃土豆片和萝卜炖牛肉。”学生谭佳欣说。5年前,她还是个内向害羞的一年级女生,现在已经可以大方地和他人交流了。今年6月,她将从中益乡小学毕业进入初中。说起未来,她满怀希望:“但愿能在县城的中学学习!”

黄精华丽转身走出国门

“有人给我发短信说,‘王支书,我们村挣到美金啦!”

3月6日清晨,刚到中益乡华溪村,我们就听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祥生欣喜地提起,村里这两年开发的黄精产品卖到了美国。

当我们拿出纸、笔、相机,正要就“中益黄精的华丽转身”进行采访时,王祥生却卖了个关子,建议我们先去看看“初心小院”。

走进绵绵春雨,踏着刚冒出青苔的石板路,穿过竹子、木材制成的拱门,我们来到华溪村老党员马培清的家——中益乡华溪村“初心小院”。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益乡华溪村时,正是在这座小院,同当地村民代表、基层干部等围坐在一起,共话脱贫攻坚,鼓励乡亲们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回忆起那一天的情景,今年已91岁高龄的马培清仍非常激动:“我们家永远都要念着共产党的好。”

2014年,马培清的两个儿子都因病致贫。大儿子陈福明虽然失去大部分劳动能力,但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养起肉牛,干起公益性岗位工作,2015年顺利脱贫;但是小儿子陈朋的情况却非常棘手。

陈朋原本在外务工,后因病身体欠佳,加之孩子开始读小学,就回到了老家。在村里,陈朋只是偶尔打打零工补贴家用,大多数时候都在喝酒,醉醺醺地过日子。

后来,在家人和当地党员干部的劝导下,陈朋开始尝试种辣椒。在这个过程中,他初尝劳动脱贫的喜悦。

不久后,中益乡把黄精作为主导产业,陈朋就把自家的6亩地流转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种黄精,并负责在黄精基地进行除草、剪枝等日常管护工作。2023年,陈朋一家因黄精产业分红得到了3.6万元,加之经营“初心小院”内的书店、茶馆等,总收入超过10万元。

“我现在是离不开黄精了。”陈朋笑着说。

陈朋与黄精的故事,就是华溪村黄精产业华丽转身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3年,华溪村黄精种植面积从不到200亩发展到超过700亩,黄精产业带来的村集体经济收益达198万元。

但是,若只是种黄精,如何发展出特色产业?如何能将大山里的中药材卖到大洋彼岸?

王祥生说,“村里延伸黄精产业链条是关键”。

随后,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再出发,看到刚喝饱雨水的水田倒映着蓝天,一座淡黄色的建筑映入眼帘。

这是华溪村的另一侧,中益乡与引进企业合作开办的中益乡黄精面条加工厂就在这里。戴着发套、鞋套走进生产车间,空气里飘散着面粉和黄精混合的香气。

车间里,工人张安琼正在如幕帘般的挂面背后操作机器,将面条烘干。一个小时后,这些面条就可以进行包装,销往市场。

“我们20多位本地村民在此务工,都是脱贫户或监测户,流水线每天能产出面条100多公斤呢!”张安琼自信地介绍。

2021年以前,张安琼在重庆中心城区、广东等地务工,都是从事食品加工工作。2021年,张安琼因家中老人生病需要照顾,便返回家乡。彼时,恰逢中益黄精面条加工厂开始营业,就过来上班。由于上岗前有技术培训,此前又从事过相关行业,张安琼很快成为一名“熟手”。

“现在收入还不错,主要是能就近工作,方便照顾老人。”张安琼说。

不仅是在面条加工厂,张安琼还去村里新开的“黄精食府”兼职当服务员等,打了多份工。2023年4月,在华溪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上,张安琼被村里评为“孝善为先、劳而不怨”先进个人。

考虑到直接销售黄精的市场前景不够长远,中益乡开始发展黄精产品加工产业,开发了黄精面条、黄精桃片、黄精饮料等8类黄精产品,其中黄精面条在市场上最受欢迎。

“黄精面条既有中华传统特色,又产自在中国脱贫攻坚实践中有着代表性意义的中益乡,现在已经销往海外。”加工厂负责人郭骐瑞说。

2022年9月,540箱、重约8100公斤的中益黄精面条首次走出国门,销往新加坡、南非等地。近年来,中益黄精面条市场已拓展至北美。

“根据发展规划,今年我们会进一步加大黄精加工产品的出口力度。”郭骐瑞说。

离开加工厂时,正值傍晚,暮色中,华溪村炊烟缭绕。谁曾想,在武陵山腹地,脱贫群众种出的黄精,经脱贫群众加工后,居然走出了国门,为当地赚来了美金。从产业薄弱到探索发展再到提质提速,中益乡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努力向前奔跑,跑出了一个产业有发展、群众有希望的光明未来。

“医疗服务很好”

此次再访中益乡,我们注意到,许多脱贫群众的“贫”源于“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曾是困扰当地群众多年的难题。

2018年数据显示,当时中益乡的贫困群众中,因病致贫占比超过40%。如今,防止因病返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中益乡奔跑向美好未来的重中之重。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益乡时,对当地医疗卫生条件格外关注。总书记曾来到因病返贫的村民谭登周家中,从屋外看到屋内,详察细问,殷殷嘱咐。

3月7日这天正是中益乡“赶场”的日子,早上8点,集镇上就热闹起来了。在赶场的人群里,我们寻到了前来赶场、顺便到中益乡卫生院检查身体的谭登周。

2014年,譚登周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脱贫;2018年,谭登周干农活时不慎摔下河,由此落下病根,后因病返贫;2019年,谭登周一家依托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收入、医保政策兜底保障等顺利脱贫。

如今,谭登周说话有些困难,但他仍坚持着说:“这些年来,我岁数大了,行动不便,但有什么头疼脑热,只要打个电话,卫生院的医生就会马上送药上门,还会定期来关心我的身体状况。我这个人不善表达,但我想说我们中益乡的医疗很‘可以。”

跟随谭登周,我们来到中益乡卫生院。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肖智平告诉我们,近年来,卫生院的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先后添置了移动数字化X光机、彩超机、120急救车等医疗设备,整体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群众会用实际行动表达他们对卫生院是否信任。”肖智平说。我们来到卫生院这天上午,就在住院病房遇见了华溪村村民冉茂淑,她在街上行走时不慎摔倒,导致鼻骨骨折,当时立即被送到卫生院。医护人员对其鼻骨进行了石膏固定,稳定住了伤势,接下来她只要在卫生院住院治疗几天,即可出院。

过去,中益乡没有能力收治此类伤者,必须立即送往县城医院。如今,卫生院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可以收治的住院人数就是最好的力证——2021年,中益乡卫生院累计诊疗病人6000余人次,累计住院700余人次;2023年,中益乡卫生院累计诊疗病人1.2万余人次,累计住院1800余人次。

过了一会儿,我们见到,谭登周从马清医生的办公室离开,医生给他开了几副药,嘱咐他回家注意保暖,按时吃药,谭大叔看起来安心不少。

马清不仅是卫生院的医生,还是中益乡多个村民小组的签约“家庭医生”。她会定期和团队一道下乡巡诊,开展入户随访。

“2019年以来,家庭医生入户随访频率从每季度开展一次调整为每月一次,到农户家中为他们缓解简单病痛,将服务开展得更实在。”马清说。

当天下午从卫生院离开时,我们在大厅里,见到几位村民正坐在一起交谈。

华溪村村民向世兰听说我们想了解中益乡卫生院的情况时,她脸上洋溢着笑容,说的第一句就是:“我们这儿的医疗条件很好啊!”

向世兰已71岁,近年来患上了高血压。来卫生院体检一次,医护人员就记住了她,会定期给向世兰打电话请她过来量血压、检查身体。

陪同向世兰来的是她丈夫况太寿。让况大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年冬季,他因感冒到卫生院拿药时,医生不仅直接在办公室照顾他吃药,中途自己需要去卫生间时,医生竟全程搀扶陪同,最后还送自己离开。“这里的医护人员服务很好!”况太寿说。

中益乡医疗卫生条件之变,也折射出当地群众健康意识之变。我们了解到,2019年,全乡共有200余位老人到卫生院进行体检,且绝大多数都是被劝来的。2023年,共有700余位老人主动到卫生院体检。如今,群众不愁子女上学,不愁吃穿看病,便开始关注起了自身健康,这何尝不是令人欣慰的喜事呢?

研学经济“跑”起来

我们在中益乡蹲点采访的这些天里,除了春天的阳光与鲜花,还有一道别样的风景陪伴着我们。

这道风景,就是来自大山之外,怀着好奇与喜悦,到中益乡研学的游客们。他们有的是乡村振兴一线的党员干部,有的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还有的是正在读小学的孩童。

如今,研学游已是中益乡产业发展的又一股春风。这股春风从何而来,又将吹向何方?为此,我们来到位于中益乡坪坝村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益起奔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这里同时也是中益乡研学中心,研学团队的中益乡之旅大多从此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益乡后,中益乡便有了“努力向前奔跑”的精气神,乡村风貌再次发生巨变。中益乡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蕴含着深厚的思想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对这座在武陵山腹地的乡镇倍感向往。

游客的到来,让中益乡旅游产业火热起来。然而,细想之下,周边桥头、黄水等乡镇都有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中益乡要把农文旅融合发展好,就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思政研学资源,走集约发展的新路子。

“2019年以来,中益乡7个村集体联合成立了益起奔跑有限公司,致力于把乡村资源运用好、管理好、发挥好,探索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共富机制。”坪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益起奔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成勇介绍。

中益乡研学游的主要场地有哪些?刘成勇笑着说:“其实,你们去过的‘初心小院、黄精面条加工厂都是研学基地。”

中益乡脱贫攻坚的产业实践,其实就是讲述中益故事的最佳素材。近年来,中益乡推动全乡脱贫资产转化为研学课堂,奋斗故事转化为研学课程,产业基地转化为研学实践场地,实现了脱贫攻坚“大战场”向思政研学“主阵地”的转变。

在刘成勇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坪坝村的黄连种植基地,这里也是中益乡研学游景点之一。在基地里,本土研学讲师马勤文正向一群穿着校服的小学生介绍黄连的生长习性、种植方法等,一会儿还要带着他们到地里体验除草,到烘焙房感受古法烘焙黄连的魅力。

马勤文是村里的黄连种植带头人。过去,他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不会讲课,刘成勇就鼓励他边给游客讲课、示范,边学习相关知识。2023年,马勤文已为7个研学团体现场讲解,越来越得心应手。

“近年来,中益乡发展了7名党员担任‘金牌讲解员,6家经营业主、12名本地年轻人、8名村民成为本土研学教师,研学经济让中益乡干部群众有了新身份。”刘成勇介绍。

2018年到2023年,中益乡研学中心游客接待量从每年0.8万人次上升到每年20万人次,2022年,益起奔跑有限公司给中益乡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股份分红54.04万元,2023年分红94.25万元。目前,有18家单位与中益乡签订党性教育合作培训协议,12家研学机构签订地接研学协议,全乡有134家农家乐因研学经济直接受益。

这天傍晚,雨后初晴,天空中的云朵染上了夕阳的酒红色。回到研学中心门口,一辆大巴车停在路旁,一群游客正在登车准备返程。

“中益乡是个环境优美、发展迅速的山区乡镇。它的发展故事,为我们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这趟旅程收获满满,回去干事业也更有动力了。”来自黔江区的25岁游客陆青杰说。

3月8日,结束采访即将返程时,我们遇见了建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谭操,他正带着几个村民前往乡政府。原来,中益乡2024“感恩奔跑”半程马拉松赛将在4月21日举行,作为益起奔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以及健身爱好者,谭操正准备赶去筹备相关事宜。

“去年,我们首次举办了‘感恩奔跑马拉松活动,大家参与比赛和志愿服务的兴致很高。”谭操说,“今年,我们中益乡干部群众还要继续‘感恩奔跑!”

猜你喜欢
黄精卫生院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inoleic Acid in Polygonati Rhizoma
黄精、滇黄精、多花黄精物候期差异化研究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卫生院切莫孤军作战
警惕卫生院拖医改“后腿”
黄精新鲜药材的化学成分
卫生院重新吃上“大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