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月
(广西桂林市荔浦市荔城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 桂林 546600)
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农业植物种类也变得越发丰富,而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可以用于人们食物以及动物饲料制作,因此,玉米得到了我国农业农村部门的高度关注。在我国农业集约化转型化发展的背景下,玉米存在的产量较低以及经济效益较差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基于此,通过研究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措施,为玉米种植业的持续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以当下我国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始终较大,且位于世界前列,能够在满足我国居民日常需求的同时,将其作为重要的出口经济作物。现阶段,我国玉米产量占据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已经超过30%,但在智能化和集约化发展方面未能达成既定的目标,意味着玉米种植业的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1]。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产品依旧是以淀粉和玉米油这类商品为主,而其他产业方面却并未广泛涉及,产品链发展不完善。我国政府部门更加关注玉米发酵这类技术的创新,确保玉米的产业链能够持续扩张,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在我国玉米种植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部分加工过程并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对于玉米种植业的发展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且玉米种植管理保持一种粗放型状态,部分加工企业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甚至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种子培育、加工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农业整体的转型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玉米的产量与种子的品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在玉米高产栽培的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一个优良的玉米品种不仅要在抗病虫害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在成熟期以及抗干旱能力方面拥有优秀表现,这也是后续田间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落实的基础条件。目前高产的玉米种子包括了沈玉21以及先玉335这类品种,在种植之前,需要相关人员针对种子大小进行筛选,主要是针对颗粒直径、饱满度、外观等方面进行检查,总体看来,玉米种子的纯度和出芽率要分别达到95%和87%以上,在种植人员针对玉米种子完成筛选工作之后,需要落实前期的种子处理工作。种子在自然环境下的晾晒,能够引导种子逐渐进入生长状态,并且内部的酶活性水平能够全面提高。在种子的前期处理工作中,种植人员需要选择在当地气候适宜的状况下,在种植前8 d时进行晾晒,并且种子的晾晒厚度维持在4 cm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夜间出现了气温下降或者是空气潮湿的现象,需要对种子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在决定种植的前3 d的时间节点要进行包衣处理,可以将种子与20的化学分级1 000倍液全方位进行搅拌,并在自然环境下进行风干[2]。
为了提高玉米播种之后的产量,浸泡处理也是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将玉米种子浸泡在20℃的温水内15~24 h,随后将其放入45℃的温水中浸泡10 h,确保玉米的发芽率能够逐渐提高[3]。在玉米种子完成浸泡之后需要进行催芽,具体的做法是在水中定期进行搅拌,并且在8 h后选择在木质材料上均匀摊铺种植。在外界温度达到25℃的情况下,玉米种子便会发芽,要求种植人员对种子状态进行观察,在种子发芽率达到45%以上的情况下,便可在田间播种玉米。
在玉米播种前,需要种植人员就种植地块的通风性、地势的平整性全面进行观察,保障玉米的目标种植区域土壤十分松软,并且有着良好的透气性,以此为玉米种子成长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此外,种植人员需要在种植开始前针对目标种植区域进行土壤翻耕,以便在改善原有土壤结构的同时,对于地表存在的杂草全面进行清理,避免在生长期间杂草过分吸收玉米养分的问题。在整地工作中,种植人员可以将旋耕方法作为主要方法,确保农作物秸秆能够与土壤元素有效混合,做到进一步提高土壤松软程度的同时,这些秸秆腐烂之后也可以作为玉米发芽生长的肥料,进一步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在首次旋耕工作结束7 d后,需要开展二次旋耕工作,并添加一定数量的肥料,确保土壤的肥力能够满足玉米种子的生长需求。在整地环节,要求种植人员整合之前分散的各项农机资源,确保农机资源利用率能够明显提高,进行统一化的玉米播种以及收割。如果耕地的产量较低,需要寻求专家人员的帮助,共同针对产量较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最终得出是因为活土层较薄导致产量有所下降,可以将秸秆粉碎处理之后填入到目标区域中,保障活土层的厚度明显提高,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
播种时间同样会影响到玉米播种之后的种子成活率,春玉米通常会在10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种,夏玉米一般都会在5月底到6月初这段时间内播种。在玉米种植环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观察,并以实际的环境条件为基础,科学选择玉米种子的播种时间。简单而言,在外界环境温度大于7℃的情况下,玉米的发芽率基本可以得到保障,同时玉米生长阶段的温度要达到12℃以上。如果玉米的生长温度与外界的温度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必然会出现种子腐烂的问题,故此种植人员需要在合理确定玉米种子种植时间后,选择利用点播方法,种子的种植深度要控制在3~5 cm[4]。
在玉米首轮播种工作完成之后,种植人员需要开展巡苗和补苗工作,该工作需要在播种的7~14 d之后开展,避免出现玉米种子并未及时发芽的问题。在玉米进入2叶期成长阶段之后,如果出现了发展态势较弱的问题,可以进一步进行补水。在进入3~4叶的发展阶段之后,针对玉米出苗量数量较少的地方可以进行移栽,但需要选择同一种玉米品种。在补种环节,通常需要将两粒种子在种植土穴中放置,为了保障幼苗的健康成长,可以将其中长势较弱的植株全面清除。
为了提高玉米栽培之后的产量,同样需要做到合理密植,保障光、热、水、肥这类资源的利用率能够明显提高。考虑到玉米属于典型的喜温作物,对于生长过程中的温度和水分要求相对较高,一般而言,玉米在播种时的温度范围要控制在10~35℃,土壤的含水量13%~15%,播种区域的土壤必须做到平整、疏松。需要注意的是,种植过密同样也不利于幼苗的成长和发展。在播种时可以选择宽窄行种植方法,行距和株距要控制在80 cm以及20~25 cm的范围内,数据过大和过小都会影响到玉米的生长。为了避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秸秆倒伏现象,需要在生长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及时进行培土,又或者可以使用腐熟农家肥与土混合进行培土,保障玉米的抗倒伏能力明显提高。
在玉米苗期,幼苗十分脆弱,在外界极端天气、病虫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幼苗夭折的问题。苗齐、壮、全是种植后田间管理必须达成的工作目标,要求种植人员定期落实补苗工作,在种子的出苗期间需要积极开展移栽或者是补种工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可以得到保障。玉米在进入3叶期成长阶段之后,必须实施间苗和定苗工作,在去除发展不稳定的玉米幼苗的前提下,避免出现玉米生长的恶性竞争问题。在玉米的抽穗阶段,因为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对于水分、肥料这类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该阶段的田间管理工作是以水肥灌溉等为主,如果在抽穗期间的外界降雨量无法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可以使用人工灌溉的方法,同时要结合玉米的生长状况以及土壤肥力水平进行追肥,进一步加快玉米穗的形成。在玉米的花粒期,田间管理工作的质量必然会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具体的工作内容以水肥管理、辅助授粉等为主。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使用扒皮晾晒这类方法。如果在花粒期内外界降雨较为集中,并且降水量较大,也会对于植物的根系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需要在降雨结束之后第一时间进行排水。玉米在生长阶段的去雄处理,则能够有效地降低生长过程中的氧分过度消耗,雌穗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得到所需的充足的营养物质[5]。如果在授粉生长阶段出现了外界频繁降水或者是长时间的高温现象,还可以选择辅助授粉,一般都是使用人工摇晃这类辅助方法。
在田间管理工作中,科学除草能够避免杂草生长与玉米发展出现养分争夺的现象,需要种植人员结合实际的情况科学地确定除草方法,一般是以化学药剂和机械除草两种方法为主。同时如果田间的杂草数量过多,也会吸引更多的害虫,从而提高病虫害的发病概率,同样会影响到玉米的生长。在玉米种植前,就需要针对种植区域进行除草,综合考虑田间的温度和杂草种类选择相应药剂。在玉米出苗之后,可以选择烟嘧磺隆类这类药剂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并且也不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影响。
在玉米成长过程中,对于养分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如果单纯依靠土壤自身提供养分,必然会出现养分不足的问题。种植人员需要在播种时添加基肥,并结合玉米的实际生长状况进行追肥,可以细分为攻秆肥、攻粒肥和攻穗肥3种,以为不同生长阶段玉米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种植人员在对土壤的墒情全方位了解之后,可以进行土壤营养的针对性补充、玉米生长阶段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可以以氮肥作为主要的追肥材料,并搭配一定数量的磷肥和钾肥。在追肥期间,要求种植人员对于肥料使用的深度和距离进行控制,确保玉米根部能够有效吸收养分,如果肥料和根系距离较近,很有可能会出现烧苗现象。肥料的使用深度要控制在7 cm左右。在追肥前要对天气的变化密切关注,在雨前进行施肥,确保肥料能够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快速融化,帮助玉米根系吸收养分。
玉米高产同样需要拥有充足的水分支持,并且在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水分的需求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看来,玉米苗期的水分需求量较少、拔节时期的需水量明显增加。在抽穗阶段,玉米对于水分的需求量达到了顶峰。如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遭遇了干旱天气,需要及时进行灌溉。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部分区域已经使用了节水灌溉系统,政府部门也需要强化节水灌溉的应用和推广力度,确保种植人员能够根据天气的变化使用喷灌、滴灌这类方法,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满足玉米的生长水分需求。
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施同样会对玉米的产量产生影响。在玉米播种前便可以使用药剂进行播种处理,一般都会选择70%的吡虫啉与种子全面搅拌,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概率,同时也可以利用40%的甲基异柳磷和玉米种子均匀混合,不仅地下虫害可以得到防治,灰飞虱和玉米蚜虫也可以得到有效管控。在玉米完成播种之后,种植人员可以选择50%的乙草胺,在土壤表面均匀地进行喷洒,以此抑制杂草的生长。在玉米出苗之后,可以利用20%的无踪水剂,在玉米苗生长到30 cm的情况下进行除草。在玉米苗期,需要种植人员就种植区域内是否出现病虫害及时进行观察,苗期的主要病虫害以粗缩病、灰飞虱、玉米螟虫为主。灰飞虱同样也会引发玉米粗缩病,可以使用10%的吡虫啉,按照225~300 g/hm2均匀进行喷洒,同时也需要对田边以及沟边的杂草进行喷雾防治[6]。在出现玉米螟虫之后,可以选择3%的辛硫磷颗粒剂。按照3 750 g/hm2的用量,并添加一定数量的细沙在心叶内使用,有效预防玉米螟虫。玉米穗期的病虫害防治将会直接影响到玉米最终的产量。目前的穗期病虫害防治可以分为生物和化学防治两种技术,前者便是利用害虫天敌进行防治,可以利用赤眼蜂螟虫的天敌关系防治,但需要对天敌数量进行管控,避免伤害原有生态环境。害虫在生长期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趋光性,可以利用杀虫灯消灭病虫害。如果在玉米穗期,病虫数量明显增加,还可以选择使用化学防治方法。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可以分别选择利用50%的多菌灵以及75%的代森锌这类药物,玉米锈病则可以选择利用20%的粉锈宁乳油进行处理。玉米褐斑病可以选择使用70%的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进行喷雾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化学防治方法需要对药物的使用数量和使用时间进行管控,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同时,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玉米高产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玉米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要求相关人员在科学选择玉米种类的前提下,提前进行预处理以及整地。在播种期间,要对播种的时间节点以及温度科学控制。在播种完成之后,需要进行补苗这类操作。在田间管理工作中,需要结合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针对水肥、病虫害等科学进行管控。同时,种植管理人要结合目标种植区域的杂草以及病虫害发展状况,科学选择除草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配合节水灌溉方式,保障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光、热、水、肥等各项资源能够全面利用,以此提高玉米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