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

2024-04-29 00:00:00苏超琪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4年1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班级教育小组;教育力;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4-0021-03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以下简称“南外仙林”)于2007年开展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变“班主任一人负责制”为“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将学生个性化指导与班级教育合力的构建融为一体,有利于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

一、实践背景

南外仙林钱铁锋校长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他率先提出并论证了“教育力和教育关系”这一命题,并以此作为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念支撑。他认为,“教育力”是指学校的总体实力,包括教学设施设备、教师实力、教科研水平等物质因素;“教育关系”则是借助教育力而建立起的一种社会关系,或教育行为运作的外部关系,以及教育者工作的客观驱动机制。他认为,教育界对于教育力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普遍较高,把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放在重要位置,但对于教育关系的认识有一定欠缺。班级作为学校最主要的基层单位,对学校教育力的发展举足轻重。因此,我们要调整教育关系去适应教育力的发展。

二、实践探索

南外仙林从提升教育力和调整教育关系两个角度入手进行了高质量办学的实践探索。在提升教育力方面,南外仙林从办学思想与办学文化、资金投入与硬件设施、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教育方式与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调整教育关系层面,学校在“教育力与教育关系”的理念支撑之上,探索出了三个“一”的实践路径。

(一)一个教育团队:助力学生成长

南外仙林实施班级教育小组制度。班级教育小组是在班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的班级管理组织,它由班级任课教师代表、公寓管理员、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分为核心成员和重要成员。核心成员由3~4名教师组成,主要学科教师不少于2人,公寓管理员1人;重要成员若干,包括班干部代表、普通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在核心成员中,确定一位教师担任班级教育小组组长,负责班级教育管理的牵头工作以及班级教育小组各成员之间、班级教育小组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每个核心成员都要服从班级教育小组的分工决定,包括做值日(值周)班主任、承担主题班会的设计与组织任务、承担重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任务、承担师生牵手任务等。班级教育小组核心成员还要做好牵手工作,与牵手学生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与环境,特别是了解他们的思想与心理状态;及时并恰当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有计划、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生活适应能力、心理品质以及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班级教育小组是班级学生的成长导师,学生学业进步的促进者、学生品德修养的示范者、学生身心健康的呵护者,为学生生涯规划搭建了服务平台。

(二)一个办公体系:“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

为保障班级教育小组更好地开展工作,南外仙林建立“三会”制度。“三会”指“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三种形式的教育小组工作会议。“三会”制度要求班级教育小组核心成员每天至少进行一次工作交流,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可以要求部分重要成员参加,对本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反思,对下周的工作进行布置、安排;每月召开一次月诊断会议,要求全体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参加,对班级一个月的工作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特别是对班级部分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方案。“三会”制度是班级教育小组民主决策的基本途径,坚持“三会”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形成教育合力。

1.“日碰头”

班级教育小组核心成员每天进行工作交流,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协调各学科间的教育问题,时间一般为5~10分钟,这是班级教育小组的常规性工作,特殊情况具体而定。“日碰头”随机性较强,形式多样,内容灵活。

2.“周例会”

“周例会”以班级教育小组的核心成员为主要参与人员,由教育小组组长召集,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研究内容相对固定,有签到记录和会议记录。“周例会”主要是总结本周的班级工作,重点分析本周工作中的得与失并提出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上,核心成员充分了解班情、学情,研讨并安排班级下周的工作,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班级教育小组核心成员视情况可要求其他重要成员参会。

3.“月诊断”

“月诊断”要求班级教育小组全体成员参加。“月诊断”每学期不少于3次,时间一般为2小时左右,对班级每个学生进行集体诊断,并制定指导方案,分包落实到教师个体。研究内容包括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鼓励他们进步,并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与指导;培养班级干部自身素质,指导班干部开展各种活动;化解班级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就学生的成长问题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规范学生行为,维护班级良好秩序,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处理班级各种突发事件;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成员素质,总结反思班级工作实践等。

(三)一套评价制度:教师既教书又育人

学校秉持正向性、简洁性、民主集中性原则,建立由学生考评、年级小组考评及学校终评组成的三级考评体系,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专项评价

学校对各班级教育小组进行常规评估、学习评估、四项分工落实情况(值日班主任、主题班会、重大活动、师生牵手活动)评估等。专项评价有利于班级教育小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与改进,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2.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指利用期中、期末这两个时间点进行的全方位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学生评教、教师座谈、学生座谈、成绩推进、常规评比、重大活动表现等。期中评价是重要环节,评价情况反馈到班级,指导班级下半学期的工作。期末评价按照学部评价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成效与思考

南外仙林的教育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提升了学校教育力,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继续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提升学校教育力

班级教育小组制度的建立,是对原有教育关系的改革,涉及教育关系的各个环节。它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科学整合,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教育效益,有效促进学校教育力的提升。

(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是基础教育极为重要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决定学校的办学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并最终决定学生的素质。班主任负责制与班级教育小组制协同并进,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比较理想的路径。

(三)促进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教育小组制改变班主任对学生“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单项机械管理模式,为“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的多维度班级教育管理模式,从而真正实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家校合作,实现各学科教师智慧与情感的融合,各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班级教育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班级教育小组是在最基础的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德育与教学整合优化,从而提升班级文化品位,建构教学相长的重要举措,最终,实现师生共成长、共进步。

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实验推进至今,教师的积极性和潜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但是学生和家长的参与还停留于形式,如选择什么样的学生和家长参与班级教育和管理、他们的代表性如何、作用如何发挥等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齐学红.全面育人:班级教育关系的重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钱铁锋.大力推进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谈班级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德育,2011,6(3):32-34,77.

(该案例由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苏超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