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好奇心又很容易被扼杀。生活中,有的孩子能长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有的却渐渐失去了好奇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同:教养方式正确,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能持久保持;反之,孩子的好奇心会渐渐被扼杀,甚至在孩子入学前就完全被摧毁。
我的过分约束,竟然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周女士,31岁,儿子4岁)
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我去幼儿园参加家长体验日活动,第一次全程看到了儿子的在园表现,有个发现令我很痛心:3岁多的儿子对很多东西、很多事情都态度淡漠,似乎没有一点儿好奇心。一个突出表现是,他不爱凑热闹。别的孩子,只要看到两三个孩子扎堆儿,就会好奇地凑过去看个究竟,他却从不参与。大课间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对园里新买的一批活动器材兴趣浓厚,摸摸这个,试试那个,他却只站在旁边看。我示意他玩一下独轮车,他摇头拒绝。我让他玩别的器材,他也无动于衷。
我感觉挺难受的,向老师了解儿子平时的表现。老师说:“他平时就这样,不爱凑热闹。”我请教老师:“孩子怎么会这样呢?”老师问我:“平时你对孩子的约束是不是比较多?根据我的经验,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约束,经常打压,或者当孩子想尝试做一些事情时总是包办代替,就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尝试欲,导致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愿探索新事物……”
老师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我一直以来正像她说的那样管教儿子。儿子一两岁的时候,对什么都好奇,见到什么都想摸摸碰碰,我怕有危险总是制止,有时还粗暴地打他的小手以示警告。后来儿子渐渐长大,想尝试做很多事,我又嫌他做不好、添乱,阻止甚至打击他……万万没想到,我无意间的举动竟然扼杀了儿子的好奇心。
仔细回想,儿子小时候真的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如今变成这样完全是我一手造成的。
我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对儿子的教养方式,尽量给他提供宽松的家庭环境,帮助他重新找回好奇心。
如今半年过去,我的努力已见成效。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只需顺着孩子的兴趣走
(夏女士,41岁,有两个女儿,小女儿6岁)
我小女儿刚刚6岁,但已经能在我的指导下烘焙小蛋糕、制作曲奇饼干。更难得的是,她特别乐于尝试新事物,尤其是烘焙糕点,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在厨房捣鼓一两个小时,不断挑战各种烘焙新技艺。
我觉得女儿喜欢自己动手,乐于尝试与挑战,与我平时对她的鼓励有很大关系。
我一直坚信,好的教育一定要遵从儿童的天性。孩子天性中的东西有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好奇心。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孩子哪怕只有几个月大,不会说、不会走,但只要醒着,就一直瞪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对任何一点儿动静都不放过。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原动力,也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底气和勇气。因此,我一直非常注重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女儿顺着自己的兴趣点去探索。
我不像有的家长,总是挡在孩子面前,怕有危险,这也不让碰,那也不让摸。我会跟在孩子后面,看着她好奇地探索,偶尔温柔地提醒她注意危险,教她从更安全的角度去探索。
比如有一次女儿对火产生了好奇,我就让她自己接壶水用火烧开,她知道了火的用处。为了告诉她火是危险的,不能摸,我拿出一块破布,让她试着用手撕,她当然撕不开。但当她把破布放在火上烧时,一会儿就烧烂了。由此她知道了,火很有威力,很危险。
在呵护孩子好奇心方面,我的经验是,家长为孩子提供支持很重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揭秘好奇的事物。比如,女儿好奇知了是怎么来的,我就带她寻找知了幼虫钻出地面时留下的小洞,以及知了羽化后在树干上留下的蝉蜕,跟她讲知了的一生。她经过一番推理,就知道知了是怎么变出来的了。女儿好奇钟表的指针为什么会走,我就鼓励她自己拆开一个小闹钟研究。女儿无意间碰到我,身上起了静电,感到十分好奇,我就和她一起做静电实验……
不管女儿对什么事物感兴趣,我都耐心引导她积极探索,从不打击她的好奇心。所以,女儿到现在仍然对周围的一切怀有特别强烈的好奇心,对什么都想探个究竟,都想尝试一番,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都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
我发现,一个满怀好奇心的孩子,总是快乐、开朗、自信的。
如何才能让孩子持久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汪教授,幼教专家,46岁)
从事幼教工作多年,我发现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容易被家长忽视的问题:很多家长因教育不当,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宝贵的好奇心。无意间,他们管住了孩子的手,让孩子摸不到他们想摸的东西;绊住了孩子的脚,让孩子无法去探索;堵住了孩子的嘴,让孩子不能刨根问底;打击了孩子的心,让孩子失去了探究未知世界的信心与热情。
从短期来看,家长的约束有很好的效果:孩子不捣蛋了,不添乱了,避免了一些麻烦或危险。但这种约束的弊端是长远的:孩子失去了好奇心,不爱探索,对新事物没兴趣,甚至懒洋洋的什么都不愿主动去做。这也是很多孩子上小学以后出现厌学、不肯主动学习、缺乏学习内驱力的深层次原因。因为孩子学习与探索的原动力,就是强烈的好奇心。
无数成功人士的经历都证明了好奇心对他们的深远影响——牛顿如果不好奇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如果不好奇水壶盖为什么会被烧开的水顶起,就发明不了蒸汽机。所以说,让孩子一直心怀好奇,至关重要。
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长久保持好奇心呢?
一、管住嘴,少说“别”字
很多孩子的好奇心都毁在家长的一张嘴上,一些家长张口闭口喜欢对孩子说一个字:“别”——“别乱动!”“别摸,危险!”“别看了,快走!”“别自己乱弄,我来帮你!”“别什么事都来凑热闹行不行啊?”……这是禁止性语言,一个“别”字就硬生生地把孩子的好奇心打回去了。
不妨换种说法:“宝贝,你发现了什么让你感到好奇的地方?咱们一起来搞明白吧!”这是开放式语言,既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疑问,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带孩子安全地探究答案。
比如孩子对烤箱好奇,想一探究竟。家长通过询问,得知孩子的好奇点是烤箱为什么能加热。那家长就告诉孩子里面有加热管,并告诉孩子运行中的烤箱不能摸,会烫伤手。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避免了危险。
二、运用“边际效用递增规律”,激发孩子更深层的好奇心
“边际效用递增规律”是个经济学概念,是指随着某一因素的增加,产生的额外收益会逐渐增加。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来说,当孩子越好奇,他的各种好奇体验越丰富,掌握的知识就越多。掌握的知识越多,孩子就越自信,越想知道更多,孩子的求知欲就会递增,对未知世界和知识的探求欲也就越强烈。因此,家长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激发孩子进行深层探索。
举个例子,孩子本来只是好奇船为什么能漂在水面上。家长帮孩子弄明白这是水的浮力在起作用后,孩子挺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懂得挺多了。这时,家长如果利用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告诉孩子水不只有浮力,能让物体浮在上面,还能发电,问孩子想不想知道水是如何发电的,估计很多孩子都想继续深层探究下去。
说白了,就是利用孩子对一个小点产生的好奇,激发他对更多点的好奇,引导他探究更多的未知世界。
三、鼓励孩子勇敢质疑
很多家长都会鼓励孩子多发问,但忽略了也应鼓励孩子勇于质疑。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有时别人的话不一定是对的,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情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如果你觉得哪里不对,可以勇敢地质疑,带着你的好奇心,顺着你的疑问,去找出真正的答案。”
比如上海有个孩子叫吴叶凡,发现美术教材中有错误:一幅名为《树叶》的作品,实际上画的并不是树叶,而是一种叫海百合的古生物,于是大胆提出疑问。她爸爸做得很棒,带她去自然博物馆求证,最终经专业人士分析,证明她的质疑是对的。
质疑也是一种好奇,所以家长应从小鼓励孩子敢于质疑,敢于向所谓的“权威”“常规”“常识”以及大人的言行等质疑。这是更高层次的好奇心实践。
四、用童话思维呵护孩子的异想天开
我们常说孩子总爱异想天开,其实这也是一种好奇心的体现。所以我们不妨用童话思维来应对。
世界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小时候,有一天在院子里一个劲儿蹦高,妈妈问他在干啥,他说他想到月球上去。若换作别的家长,可能会嘲笑孩子异想天开。但他的妈妈却鼓励他:“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回来,回家吃晚饭哦!”
阿姆斯特朗后来果真登上了月球。毫无疑问,这与他儿时就对月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想登上月球有关,当然也跟他妈妈从小对他的好奇心与异想天开的呵护有关。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说:“好奇动作是小孩子得着知识的一个最紧要的门径。”照此说来,好奇的语言就是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敲门砖。而好奇心则是好奇语言和好奇动作的源泉。所以我们要想孩子拥有强烈的探索欲去探索身边的世界,拥有饱满的学习欲好好学习,对生活永远怀有激情与热情,那就从小呵护并激发孩子珍贵的好奇心吧!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