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丽11岁因脊柱侧弯,下肢瘫痪,只能靠轮椅活动。但病痛折磨并未阻止她对美的追求。为了让自己穿着得体,也让广大残障人士实现穿衣自由,她立志设计、制作无障碍服装
现实:这个世界没有我能穿的衣服
1993年,张晓丽出生在四川省阿坝州一个羌族农家。年幼时,她后背上长了个小疙瘩,因信息闭塞,父母不知道那个疙瘩的严重性,仅用偏方给她治疗,毫无效果。随着那个疙瘩不断长大,到11岁时,张晓丽的脊柱已侧弯严重,被迫坐上了轮椅。再后来,她的躯干基本折叠,呼吸变得困难,随时有生命危险,不得不于2015年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经过两年多的治疗,张晓丽侧弯的脊柱被拉直,但出院后依然要借助轮椅活动。
当时,张晓丽因折叠的身体被打开,身高由以前的1.2米增加到了1.5米。她幸福地憧憬着,以后就能像别的女孩子一样,挺直腰背,穿着漂漂亮亮的衣服走在人群中。
然而让张晓丽没有想到的是,当她欢天喜地地买了几件新衣服试穿后,却发现没有一件合身的。上衣不是腰部太紧,穿脱不便,就是大臂太窄,转轮椅时胳膊伸不开。裙子也是,前面长短刚好,后面却长出一截,窝在腰臀部很难受。
之前住院时,病友们聊得最多的就是穿衣自由——因身体特殊,买不到合身的衣服,大家都不太愿意出门,都希望等病治好了,买一堆漂亮衣服,拍一套美美的写真集。可现在,希望成了泡影。
张晓丽不由得感叹:“挨过打钢钉的疼,经历了矫形手术的生死考验,这个世界还是没有我能穿的衣服!”
出院后的张晓丽没有回老家,而是留在了成都,先后做过主播、客服等工作。和病友、残友们沟通时她发现,大家都有相同的烦恼——买不到合身的衣服。
立志:考入大学学习服装设计
张晓丽尝试在网上搜索适合长期坐轮椅的人穿的衣服,第一次了解了“无障碍服装”——专为身体有缺陷或无法独立行走的群体设计的服装。这类服装,因目标客户受局限,当时生产厂家极少,销量也不大。
张晓丽心想,实际上有很多人需要呀!仅我国就有各类残疾人士超8500万,像她一样依靠轮椅活动的人有近2500万。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张晓丽决定学习服装设计,说不定能自己解决穿衣难题,也让广大残友实现穿衣自由。
经过打听,张晓丽得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成都纺专”)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要举行高职扩招考试,立即报了名。随后,她辞去工作,全力备考。
张晓丽只上过4年小学,如今却要考大学,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实现梦想,她一天只睡4小时,自学、复习,全身心都在资料堆里。因过度辛劳加上严重骨质疏松,离考试还有10天,她脊柱内的固定器断了,钢钉戳破了皮肤,需要立即手术。
张晓丽不甘心前功尽弃,通过官方微博给成都纺专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希望自己仍能参加考试。成都纺专的相关领导了解张晓丽的特殊情况后,报请省教育考试院批准,给她提供了专门考场,并为她量身定制了考题。
张晓丽如期完成了文化考试、技能测试和面试。回忆当时的情景,她说:“那天我的手术缝线都没拆,考了三四个小时,结束时我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
努力没有白费,张晓丽顺利被录取,于2022年春入读成都纺专。同学都比她小好几岁,但在生活上都很照顾她。服装工程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晓岩以个人名义送给她一台手动缝纫机,学院免费为她提供适合她的人台(人体模特),并根据她的实际情况改装了缝纫机,为她定制了专属操作台。
重返校园,和之前的感受完全不一样:第一次上台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第一次做演讲PPT,第一次和同学合作完成作业,每天晚上到实训楼实操缝纫……“生活很充实。”张晓丽很满足,也很感动。
2022年6月,学校举办职业规划大赛,张晓丽勇敢地报名参赛。她废寝忘食地画图稿、写文案,一遍一遍地修改,最终以优异成绩获得残疾大学生组一等奖,并获得了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比赛的资格。
梦想:让8500万残障朋友穿得舒服、漂亮
在这次比赛中,张晓丽认识了好友娜娜,并与娜娜成了合作伙伴。因脊柱侧弯导致身体变形的娜娜,有很明显的高低肩,一侧肩胛骨隆起,冬天厚重的衣服无法贴合身体,冷风从缝隙直往衣服里灌。
个中辛酸,张晓丽感同身受。她的第一件无障碍服装—— 一条连衣裙,就确定做给娜娜。
为了贴合娜娜的高低肩,她在连衣裙的右肩部加了荷叶边,并在后面加了一个大大的蝴蝶结,用于修饰她突起的肩胛骨,既保证了视觉平衡,又寓意着破茧成蝶。
裙子暗藏玄机,挂在人台上显得很怪,一眼看去,腰线处是斜的。但穿在娜娜身上,高低肩本身的倾斜自然就拉直了。娜娜试穿后喜极而泣:“以前想都没想过能穿这么漂亮的裙子!”
细节来自不断修改、调整。“没有人做过,只能摸索着,有不合适的地方就改,改到合适为止。”张晓丽说,因为每一个客户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细微处的工艺也不一样。
另外一条裙子,是给她自己这类长期坐轮椅的人士设计的。“长期使用轮椅的人,手臂都比较粗壮,我采用了泡泡袖来修饰。”张晓丽说,裙子设计成前长后短——因为坐轮椅的人一般都是下肢不便,无法整理裙摆,如果裙子后面过长,会堆积在腰臀部,不舒服也不美观,所以只要保证能够遮挡身体,裙子后摆可以尽量短一些。另外,因脊柱问题导致胸部变形,腰身过小的衣服也不好穿脱,张晓丽就在腰部设计了魔术贴,穿脱时能放大腰围,穿上后再将腰围收紧。
为给裙子加分,她还融入了羌族传统服装的特色,在袖口绣了蓝青色的羊角花,代表希望与喜庆。素白的立领长裙,雅致大方的刺绣,她穿在身上宛若影视剧里的羌族公主。
为冲刺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张晓丽组建了一支13人的团队,并成立了“丽裳羽衣”工作室,创立了品牌“23度衣定”。23摄氏度是人体体感最舒适的温度,代表无障碍服装的基本特质;“衣定”则表明她想帮助残友变美的决心。
在同名淘宝店,“丽裳羽衣”团队陆续接到订单。一名30多岁的依靠轮椅出行的男子希望定制一条裤子:“常年坐轮椅,腹部脂肪堆积,穿普通裤子前裆部太紧,坐着极不舒服,臀围也很不合适,一般的裤子太小了。”
张晓丽有过同样的困扰,便首选了包容性更好、透气舒适的面料。顾客行动不便,如何量尺寸呢?张晓丽和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线通过文字或图示指导顾客自己测量,有些顾客对文字或图示无法完全理解,他们就征得对方的同意后,通过视频远程协助测量。
需求千差万别,无障碍服装通常只能“一人一版”地定制,但大部分残障人士并不具有支付高昂定制费用的能力。张晓丽说,这是无障碍服装的一大痛点。好在目前该项目依托学校的创业平台和校友企业,降低了场地费用,设计、制作又由学生合力完成,节省了高昂的设计制作费。同时,他们还提供改衣服务,针对客户需求对旧衣服做局部修改,这项服务很受欢迎,满足了更多残友的需求。
张晓丽深知,想要满足残障人士的穿衣需求,需要建立一套面向这个群体的制作衣服的型号标准,这需要采集大量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是一个人甚至一家企业难以完成的。前路漫漫,令她欣慰的是,随着媒体的关注,她的故事和“丽裳羽衣”工作室已被更多人知道,残障人士的穿衣需求已经“被看见”。“23度衣定”团队与四川省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已达成合作意向,并与多家服装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全面帮助无障碍服装研发、推广与销售。
除了8500多万残障人士,我国2.6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4400万失能人士,也急需无障碍服装。作为设计师,也是试衣人,张晓丽知道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让更多残障人士拥有“设计好、穿得美、买得起”的服装,迈向更美好的生活,是她今后的使命。
2023年8月,张晓丽和团队荣获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4年,她将代表四川省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