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之争

2024-04-29 00:00:00刘乐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24年2期

创作这篇《独家证明》的时候,也正是我苦思冥想余老师布置的写一篇科幻小说作业的时候。作为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学生,脑子里自然有许多想要拍摄出来的故事。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从12岁开始写科幻小说,到后来自编自导科幻大片《终结者》和《阿凡达》。我想,也许我也能做一个这样的导演梦。

我很喜欢未来科幻类型的小说题材,因为这类作品可以创造一个未知的更有趣的世界。于我而言,带着扩散想象力的感觉来创作作品,就是在脑海中抓住一个灵感,然后无限深入剖析和记录。

《独家证明》故事最初的想法,来自我对最近大热的AI发展的看法:也许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的感性会逐渐被理性压垮,因为很多事物都有了明确的答案,它们通过算法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假如在科技发展之下,人们生活的环境被AI算法包围,那么主打感性买卖的艺术事业该怎样生存?怎样被热爱呢?一开始,我是以这个思想为出发点的。

于是,我找到了故事的矛盾点:艺术创作假如因为AI的发展被社会抛弃,就像部分传统文化一样,因为某些原因而被时代遗忘,那人们会如何坚持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想到这里,我便找到了故事中的障碍——“黑谷集团”,一个与真实的艺术追求对立的集团——它控制未来世界人脑里的情感思想。这样,整个故事的世界运作机制和体系就诞生了。

作为以文科见长的学生,我其实不太擅长借科学理论来塑造未来世界,所以我把剧情重心放在人心和人性的塑造上,弱化了硬科幻的描写。选择乐队成员作为故事人物核心,也是因为自己对乐队有一定的了解,正如这部作品所刻画的主角“宇样”,就是参考我朋友的名字及其性格。

《独家证明》的主要剧情其实是比较常见的:底层人士对阵高层反派,完成一场“英雄之旅”。文中没有描写弱势主角与强势敌人的正面交锋,而是将互相争夺民心放在首位。艺术本来就应该是大众的,能与大众共情的即是好作品。有人说,理解艺术的门槛很高,也有人觉得更多的应该是艺术被人理解,而不是人去理解艺术。不管怎样,这两者的共性即是让人们在解析艺术后,产生共情,体会人性,并且这种共情要经过适当包装,让体会的人能感受到撕掉包装纸后的喜悦。电影《流浪地球》里有一句话很有名:“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故事的最后,主角们之所以可以用真正的音乐打动人心,就是依靠人类身上既是缺点又是优点的感性。

在生活中寻找科幻素材也是创作的重要来源。在塑造这部作品的宏大世界观时,我借鉴了自己玩过的游戏和看过的科幻电影,如《黑客帝国》《WALL·E》《源代码》等,还有余老师上课时发给我们阅读的一些同龄人创作的获奖的科幻小说。只有多输入,才能保证更全面地输出。

写完小说后,我记得我先是轻松地呼了口气,然后困意一下子就来袭了。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补齐了故事剧情中的一些漏洞,添加了一些具体的人物描写,创作了点题的歌词,还把结尾升华成开放式结局(有可能的话,我还会继续续写,不知道大家想不想知道主角团队和黑谷集团新上任的负责人老K的精彩故事)。我觉得,只有我一个人是不能把小说完成得这么全面的,指导老师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当得知这篇小说过了初审,编辑老师邀请我写“创作谈”时,我整个人是从惊讶,到惊喜,再到感激。这是我人生中从未有过的体验。也许于我而言,那个“卡梅隆的科幻梦”就此正式开启了……

(指导老师:余昕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