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宇
近两年来,“平替经济”成为消费市场上的热词,与之相伴的是消费降级之下的各种省钱购物攻略。可是,大牌产品的平价替代品,真的能替代其消费体验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替”的光环开始褪色。掉色、结块的低价化妆品,一摔就变形、一戴就夹脸的几十元的眼镜,“一眼假”的鞋包,香精味过浓的饮料零食……价格虽然足够低,但使用价值实在不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选择,“贵替”的概念应运而生。
“贵替”,顾名思义,就是更高端、更贵的替代品。在小红书上,关于“贵替”的讨论已经超过了两万条,各大论坛上也有专门的帖子讨论如何找到更好的替代品,从服饰到化妆品,甚至是食品和饮料。
“眼镜可以买很多副,但是眼睛只有一双,一次也只能戴一副。买20副便宜眼镜,不如去配一副好的,以前花的钱,就当交学费吧。”00后小刘是一名兴趣驱动的消费者——其购物围绕着不定期出现的兴趣而变化,有时是“每个男生都爱”的运动鞋,有时是小众的手办、模玩,最近半年,则是眼镜。
通过在知乎、小红书等平台“潜水”学习专业知识,小刘构建了自己的眼镜知识体系,并陆续购买了10副眼镜:最便宜的是花了9元钱在拼多多购买的“韩式金胶大框”眼镜,最贵的是在抖音平台购买的一款变色眼镜,价值80元。到手之后他发现,在各种折扣和BUG满减规则叠加之后低至9元的眼镜,其使用价值并不高:镜腿材质粗糙、硌脸,开合角度不对、容易夹头,一体式的鼻托支撑使眼镜容易滑落。而80元的变色眼镜,连中梁都是歪的。
“眼镜不同于电子产品,详情页没有具体的参数,实际戴了之后才发现,很多商家都是用心做产品图,用脚做产品,没有一副能戴的。”最终,小刘前往家附近的眼镜店,配了一副品质过硬、皮实耐用的眼镜。
网上也有类似的声音,寻找特定产品的“贵替”:抄各大品牌,“博采众长”的平价眼镜款式大方好看、配色符合当下最新潮流,但因为质量问题配戴体验不尽如人意。曾有人发帖问“这么好看的镜架难道真的没有质量好点的品牌做同款吗?”除了眼镜,美妆个护品类。口红、眼影、彩色隐形眼镜等,都是网友寻找“贵替”的常见品类。
在挑选“平替”时,消费者最看重的标准是价格,而寻找“贵替”时,耐用性、使用体验,乃至心理加持都成了可能的卖点——“贵”,只是其品质更高后的客观结果而已,这与以“贵”为卖点的奢侈品牌有本质的区别。一位经营平价彩色隐形眼镜的电商从业者曾向记者表示,平替经济没有太多回头客,忠诚度低、复购率低,一般买平替的年轻人,工作几年后就会升级到成熟品牌,因为比价、拔草太费时间精力,收入增加的他们会更高效地利用时间,转而购买“闭眼可入”的成熟品牌。
搜索引擎上,“贵替”一词首先出现于2017年的一篇购物推荐中,在2019年左右逐渐频繁出现在美妆个护、零食品类的资讯中,又在2023年迎来热度高峰。
平替、贵替是代表消费能力有限、产品供给充分、消费趋于理性的市场环境下,人们寻求“高品质价比”的理性消费现象。从消费心理学上讲,略贵的外显式消费品理性成分更低,内显式消费品的理性成分更高。平替多出现在经济下行周期,而贵替,则普遍发生在经济增长迅速、商业竞争充分,逐步走向差异化竞争的时期。
笔者认为,“贵替”的本质仍是对商品效用的追求,搜罗“贵替”眼镜、口红的消费者,并非因其价格更贵而选择,而是其能够提供平价同类商品所不具备的功效。找“贵替”不是为了贵而贵,其依然属于理性消费的范畴。从“平替”到“贵替”,不变的是社会中间阶层的年轻消费者对于产品效用的追求,回归产品本身,忽略虚无缥缈的附加价值,这何尝不是一种实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