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办刊提供“源头活水”;优秀作者,更是办刊的财富。回望一年,感谢广大读者、作者对本刊的关注、支持,感谢优秀作者、优秀通讯员积极投稿、推荐线索……本期,我们特邀几名优秀作者分享经验、诉说心声,以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军嫂》杂志2023年度优秀作者、优秀通讯员将在2024年享受优先用稿、优稿优酬待遇。
冬去春来,步履不停。《军嫂》愿和大家一起继续写“军人的集体家书”,做“军嫂的精神家园”,也期待更多作者佳作频出。
光荣榜
(以姓氏笔画为序)
尹文婷 孔繁明 冯卓怡 张 蕾 钱思彤
栾雅杰 高丽媛 郭莉洁 樊文斌 魏雅娟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帆 王宏阳 王 卓 卞士成 孔庆珊 伍海峰
向 勇 刘声云 孙天依 孙海峰 李 江 周楚竣
孟昊林 姜 涛 聂旺沙 海 霞
魏雅娟 长春某单位退休高级工程师
《过年二三事》(第1期)
《婆婆的爱情》(第4期)
《记忆里的军旅情》(第8期)
《草原金花》(第10期)
2023年,我所发表文章的主人公,都是我身边的人,他们的故事已镌刻在我心里。《草原金花》一文主人公白金花阿姨,聆听她的故事后,加上之前与她见面时的一些情景,觉得在她身上有老一辈最难得、最宝贵的奉献精神,便很想写一写她。
“活可以不会干,但要学会干,只要你不偷懒,就都能学会,学会了才能好好劳动,劳动才是最光荣的。”多么浅显而又朴实的话语啊。白金花阿姨就是这样干了一辈子,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支援抗美援朝、支援国家建设,因而也获得了荣誉和赞美。
高贵的品质,高尚的精神总要传承下去。于我来说,《军嫂》就是一个难得的平台。
高丽媛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干部
《闪亮的日子》(第3期)
《失败也成长》(第4期)
《麋鹿苑里“四不像”》(第5期)
《飛驰时光 多姿多彩》(第12期)
每次下笔之前,我总想写得更好一些、更美一些、更丰富一些、更深刻一些。采访素材不断在脑子里盘桓,直到突然有一个时刻,发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我才会打开电脑……
遗憾的是,并非每篇文章都能完美地呈现主人公的风采。比如,《飞驰时光 多姿多彩》的主人公齐超本身是一个特别有魅力的军嫂,可采访时,我却觉得很难打开她的话匣子。我花了很长时间写稿子,但始终对人物贴近得不够。这让我感到很挫败,也意识到自己状态不对。
在我看来,采访是最难以预料和把握的环节,好的采访一定要得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材料,而这些“意外”往往会成为文章里最闪光的东西。
遗憾也是进步的动力。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克服对写作失败的恐惧。
生命的长度和宽度都很有限,我在别人的故事里抵达了自己从未到达过的远方。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和《军嫂》能够继续双向奔赴。
冯卓怡 解放军驻京老干部局某中心文职人员,军嫂
《霞光与海浪之约》(第1期)
《向老班长看齐》(第3期)
《朵朵金花向国防》(第6期)
《与万事言和》(第8期)
说实话,每次接到采写人物任务时,我是又喜又愁。喜的是可以接触到一手的鲜活素材,愁的是怕自己写不好,写不出想要的感觉来。我的采访对象中,李红艳比较内秀,温柔内敛,话语不多,我就积极互动;张天鸽则活泼开朗,交流时就像是和一个远方许久未见的老友聊天;赵林性格大方爽朗,待人亲切且非常健谈,毫无保留地分享和爱人相识相恋相处中的趣事;魏真人如其名,真诚又直率,总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人能迅速产生共情。
每一次采访、写作,都是一场跋涉。我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沉浸式体验”派的写作者。每次在接触采访对象之前,我都要预先做好一系列心理准备,提前把自己“倒空”,好把她的经历、故事、思想、情绪“倒进来”。
写好后,我与编辑老师共同打磨文字,力求展现出每名军嫂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立体面。
2024年,我希望笔下呈现更多既丰富多彩又独一无二的军嫂。
郭莉洁 军校教员,军嫂
《听话的耳朵》(第6期)
《“我愿意”》(第8期)
《四易其职》(第9期)
起初,《军嫂》杂志是我的“树洞”,我向她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真实感受;后来,我开始采写其他军嫂的故事。故事里和故事外的我们,都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坚持着自己的坚持。而我在与她们的沟通和对话中,写下感动和敬佩,也反刍自己:是否因为时间消磨了斗志,让家庭琐事日渐疲惫了心灵?
这些年,我每年都有一两篇文章上刊,多时甚至有三四篇。我偶尔也“杞人忧天”,在人人都习惯捧着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还有没有必要始终坚守纸媒阵地?但每当编辑不厌其烦地和我一字一句去斟酌、为一个细节的表述反复求证、一遍一遍反馈意见进行修改稿件时,心中的疑虑反而会随之被彻底打消了。
忠实地记录,客观地表达,真诚地沟通,坚持让那些丰富、有趣、多才多艺、多姿多彩的普通军嫂被真实地看见,这大概就是《军嫂》要为军嫂们所做的事情吧。
张蕾 西安某公司职员,军嫂
《蜗牛姑娘和“绿巨人”》(第8期)
《莎车“三人行”》(第11期)
作为《军嫂》的“旁观者”久矣,在《军嫂》的文字里总是能找到同频的生活状态,这也给予了我力量,让我知道军嫂这条路上,其实不孤单。如今,我又升级为《军嫂》的“参与者”,这令我格外兴奋。
《蜗牛姑娘和“绿巨人”》刊登在2023年第8期《军嫂》杂志,这篇文字“瞄准”了我的军人丈夫和小学生女儿。文章发表后,比我更高兴的,也正是他们父女俩。
2023年11月,我的另一篇文章《莎车“三人行”》刊发,这篇文字“消费”了我的姐妹友谊,然而比我更开心的,是两位军嫂姐姐,还有很多和我同时期生活在莎车的军嫂朋友——尽管我们相隔数千公里。都说成年人不容易交到好朋友,我想我们三个是幸运的。笔尖里滑出的是往昔的酸甜苦辣,记忆里都是阳光灿烂般的美好。
《莎车“三人行”》在“军嫂杂志社”公众号推送的那天,恰好是我的生日,这是我送给自己最闪耀的生日礼物了。
成为军嫂,曾经让我满面尘灰、惊慌失措;走进《军嫂》,让我面带微笑、自信从容。
尹文婷 河北省平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军嫂
《约定》(第11期)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文学艺术是万物用情至深方能做好的学问。”我深以为然。
为了展露真情,在写作中我会留下大量的情感独白,甚至会陶醉其中反复品味,可每次都会被《军嫂》的编辑老师“狠心”删掉。不可否认,我是遗憾甚至沮丧的,因为我自认为那才是精彩之处,甚至可以理解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后来,我仔细研读了几本我最喜欢的名家作品,也渐渐有所领悟,原来情感是需要载体和支点的,否则就是“虚空”。有了这样的启发,再写文章时便“务实”了起来,人、物、景、情便有了融合,更容易产生画面感,有了扎实的内容,也引起了读者共鸣。“具有画面感”也是后来编辑老师给我的鼓励与肯定。
期待自己写出更本真、更有力量的作品。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