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昕阳
五四文学社
五四文学社成立于1956年,是北京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社团。五四文学社社史堪称半部中国当代新诗史。海子、西川、骆一禾都曾是五四文学社社员,戈麦、西渡、臧棣也从五四文学社走入我国当代文学史。冷霜、胡续冬、姜涛,以及马雁、缪川等新诗界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曾在五四学习成长,为我国的新诗发展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五四文学社依然居于我国高校新诗社团的核心地位,持续孕育着一批又一批才气超群、认真写作的优秀青年诗人。社团例行活动为“星期六诗会”,每年4月举办未名诗歌节,每隔两年举办未名诗歌奖。每年印刷一期社刊《未名湖》,收录社员优秀诗作与社外诗人优秀来稿,自2006年复刊以来,每年一期,从未中断,到今年已出版17期。
寓意:“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新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国新诗的开端。“五四”这一日期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以此为名,有“继新诗之先声,创文学之未来”的寓意。
荣誉:植根时代现实,书写青年气脉;赓续五四炬火,开辟新诗未来。
兴许是研究新诗的缘故,提及五四文学社,我最先想到的都是很“新”、很“现代”的种种概念,而对我社历史印象甚少。惭愧之余,又从十年前曾任五四文学社社长的吴自华学长那里得知,五四文学社的社团之魂叫做“洗心革面的未来生活”。至此我更坚定地认识到五四的“未来性”,即便谈及社史,也少谈迂腐的厚重感,而是轻装上阵,有一身勇于求新的精气神,便是做到了对我社传统最好的继承。当年创建五四的,是一群“比时代走得快了些的年轻人”,如今的五四人,依然头顶星群,以先驱者的姿态走在新时代的前列。
回顾当代新诗史,五四文学社从未缺席。20世纪80年代——新诗发展史上公认的“黄金时期”,它是同时代文学大潮中的迎头巨浪,海子、西川、骆一禾、戈麦、西渡、臧棣……这些名字闪烁如金。90年代,冷霜、胡续冬、姜涛等为新诗界耳熟能详。21世纪头十年,马雁、缪川、王敖等为当代新诗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些年,出身五四的徐钺、李琬、砂丁等人,活跃于社会各界,已然成为新诗界璀璨的群星。
如今的五四文学社气象依旧,持续孕育着一批又一批才气超群、认真写作的优秀青年诗人,不仅培育出数位曾参加“青春诗会”、名扬海内外的90后当代诗人,也为一众崭露头角的00后精英诗人提供了丰厚的成长资源,持续不断地为当代诗坛输送新鲜血液。
五四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社团,更是我国高校新诗创作者交流联系的重要平台,在我国新诗界拥有四通八达的神经网络。于内,每一学年,我社都要邀请一到两位著名诗人,开展关于诗歌创作或诗歌理论研究的讲座;于外,我社保持着和社外优秀青年诗人及诗歌团体的紧密联系,也经常有社员作为嘉宾参与校外大型诗歌沙龙、诗歌节等活动。
诗,让语言开始。臧棣曾表示,新诗之“新”,不只是相对于旧诗而言的时间概念,而在于新诗具备不断打破自己的发展样态,这一文体内部蕴含着创新的因素,同样地,新诗的写作也需要不断自我革新。也如五四文学社曾经的负责人、著名诗人马雁所说:“发明词语者,发明未来。”五四人,既有作为诗人的自觉,又有身为诗人的担当:时时保持“语言野心家”的姿态,头顶星群,行万里路,怀抱创作的激情探索语言新可能。今天的五四人与当年的先驱者们一样:我们从不只是期待未来,而是正在发明未来、引领潮流。
(责任编辑/秦思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