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雨
提及长城必谈燕山,燕山被誉为“长城脊骨”。燕山山脉地处河北省北部,西起八达岭,东至山海关,主峰雾灵山海拔高达2118米。燕山自古以来就是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乃是兵家必争之地。燕长城、秦汉长城、北齐长城和明代长城都是沿燕山山脊而筑,以其山脉为轴南北摆动,当然,这也与不同时代下不同的建筑水平有着密切关联。
作为具有防御属性的长城,其主要功能当然是边塞防御,因此自古以来提及燕山,多与战事相关,且总会描述燕山作为地界的存在,例如乐府《木兰诗》中“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此后燕山在历代诗词中不断出现,而与之相伴的自然气候多为风雪,正所谓:“燕山自古接胡沙,大有胡风入汉家。”“去岁君为蓟门客,燕山雪暗秦云白。”“燕山买骏金万斛,万里西风一剑寒。”其中画面感最强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贺在《马诗》中所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你大可想象一下,那无边无际的万里平沙,在月光下好似无尽的皑皑白雪。连绵起伏的燕山山岭如随笔勾勒的线条,一弯明月似金钩悬于那碧蓝的天空……真是写尽了大漠的苍凉,只有如此静谧如画的辽阔才能将诗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壮志铺陈。
燕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会经常成为诗词中的主角,成为胸怀报国之志的诗人所寄情的对象。南朝的徐陵在《出自蓟北门行》中诉说的是“愁”:“蓟北聊长望,黄昏心独愁。燕山对古刹,代郡隐城楼。”北周的庾信在《杨柳歌》中表达的是“迷惘”:“君言丈夫无意气,试问燕山那得碑。”唐代徐坚在《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中表现的是一种“赞扬”:“燕山应勒颂,麟阁伫名扬。”
自古有战争就有别离,有别离就有相思。李白的《北风行》则将相思别离写得淋漓尽致: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诗仙李白以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传说开篇,由北国寒门的烛龙起笔,提及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只有那漫天遍野怒号的北风。这首诗中被引用最多的当然是那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雪大如席,也只有李白才有如此气魄,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尽了这里的寒与冷,寒到心寒,冷到无光。寒气直逼幽州,冷酷直击思妇,她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倚着大门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驻守燕山的丈夫能早日归来。接下来就全然是不知燕山的眼前之景:丈夫临别时提剑去从军,家中只留下了一个以往他日常打猎时所用的虎皮金柄的箭袋,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并一直挂在墙上,上面的蜘蛛网和尘埃封存了太多回忆,也可能成了永久的封存。看得久了,竟然不愿再留此伤心之物,想要将其烧成灰……这是何等悲凉的等待啊!这样的生离死别之情,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