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梦晗
说起四大名著,不少同学表示有时候只是硬着头皮翻一翻,不愿意通读。
我们知道,四大名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承载着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为何有些同学觉得原著读不进去?删减版值得一看吗?青少年如何“有效阅读”长篇古典小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侯会教授为你领读名著,从《三国演义》开始,帮你打消阅读大部头作品时的畏惧心理,爱上名著。
从小就要亲近名著
您编纂《侯会给孩子讲古典文学名著》的初心是什么?
侯会:我们都知道朱自清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脍炙人口。其实朱自清还是一位教育家,他曾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朱先生所说的“古典的训练”,是指学古文、读古书,包括学习古代文学。而明清章回小说跟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必须了解的。
这种了解和训练越早越好,最好从娃娃抓起。因而教育专家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列出的参考书目,就包括明清章回小说,还要求做整本书阅读。
不过孩子们在阅读时又遇到实际困难,简单归纳有三点:一、提不起兴趣;二、读不懂;三、挤不出足够的时间来读。针对这些问题,我编纂了这套《侯会给孩子讲古典文学名著》(三联书店、青豆书坊,2022)。这是一套“五大名著”的精读本,目的是引导、帮助孩子接近名著、了解名著,进而阅读名著、喜欢名著。
四大名著之外,您为什么会在这套书中增补“第五大名著”《儒林外史》?
侯会:“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明清章回小说,这一提法是20世纪下半叶在群众中自发形成的。其实五四时期胡适也倡导读四部小说名著,但没有《三国演义》,有《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就思想深度而言,甚至超越了其他几部;在叙事结构及语言上,也都有其特色。中学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儒林外史》片段,该书也进入教育部的课外阅读书目。因此我在“四大名著”之外增加了这一部,合称为“五大名著”吧。
名著的“三重”读法
《侯会给孩子讲古典文学名著》这套书与其他同类型的书有何不同?
侯会: 目前,同类型的书很多,形式多样。有的在原书基础上加了注释和导读,有的是删节本,也有的直接改写成白话故事。
加注释和导读,固然有助于阅读理解,但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负担;删节本则不易做到取舍得当,也不符合“整本读”的要求;改成白话故事,则直接改变了小说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总之,各有缺陷与不足。
我编纂此书,针对孩子遇到的问题,采用了“三重”读法,就是“重要的著作读三遍”——“导读”“速读”和“精读”;即每册书针对一部名著,分为三编:
第一编“话说某书”,即导读,是由我来引领小读者居高临下、全面了解这部名著,探讨的内容包括小说作者,写作的缘起和经历,书的大致内容,作者要传达的思想主旨,书的主要艺术特点,书中的生动人物、精彩故事……在介绍时,注意到语言的通俗亲切,努力拉近名著与小读者之间的距离,打消阅读大部头作品时的畏惧心理,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
第二编“某书速读”,即快速阅读,由我对全书情节做了整体梳理和缩写。譬如《西游记》100回,我把它归纳成31个情节段落,用最简洁的语言,尽可能详尽地复述故事梗概。这样做,既照顾到“整本读”的需求,也缩短了阅读的时间。小读者可以通过“速读”来了解一部名著,快的只需一节课的时间,最长的也不超过两节课。
第三编“某书选粹”,即精读,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即从名著中选取十几段最精彩的片段,原汁原味地呈现到小读者面前。每段前面有“阅读提示”,为小读者讲解本段的主旨、艺术、文化知识等;正文部分是原著节录,则附以详细的词语注释。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帮助孩子读懂名著,汲取其精华,并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二来也可避开名著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的糟粕内容。
从《三国演义》开始爱上阅读名著
如何厘清《三国演义》的故事线?读懂《三国演义》,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哪些能力?
侯会:《三国演义》全书120回,在“速读”编中被概括成38个段落。如第一段“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介绍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这是东汉覆灭的开端;第二段“三兄弟引出三兄弟”,讲述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节;第三段“十常侍之乱”,讲宦官与朝官的纷争,由此引发统治阵营的分裂;第四段“讨董联盟的聚与散”,叙述宦官集团覆灭后,军阀之间又展开纷争,导致天下分裂。
此后尚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煮酒论英雄”“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赤壁大战”“水淹七军”“败走麦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直至“三国归晋”。全书60万字,被缩写为2.4万字。按正常的阅读速读,大约一个半小时可以读完。当然也可用较多的时间反复阅读推敲,并参照原著,有重点地细读、精读。
“速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式,即要求阅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快速浏览,迅速抓取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主要线索,让阅读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不妨结合“某书速读”的方法,进行速读训练:具体做法是让孩子对原著中的某些段落进行限时速读,并将抓取的内容记录成文,然后拿来跟本书中的“速读”内容做对比,看看谁的更简明、准确、通顺。掌握这一读书法,将对未来的学习大有益处。
您在书中精选了哪些《三国演义》的片段?这些内容可以向孩子们传递什么样的精神?
侯会:“《三国》选粹”部分则属于精读。本书选取《三国演义》18个精彩段落,包括“桃园豪杰三结义”“张翼德怒鞕督邮”“宁教我负天下人”“曹操煮酒论英雄”“祢正平裸衣骂曹”“降汉不降曹”“关云长挂印封金”“刘玄德三顾茅庐”“赵子龙单骑救主”“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智激孙权”“群英会蒋干中计”“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张松献地图”“杨修之死”“关云长刮骨疗毒”“诸葛亮施空城计”。
你们肯定注意到,就人物而言,跟诸葛亮相关的有五段,与刘、关、张相关的有六段,跟反面人物曹操有关的,也有三四段。就事件而言,单是赤壁大战,就选了五段内容。可以说,小说中最精彩的人物和故事,几乎全都囊括。
通过这样的遴选与讲解,使原作的积极意义更加突出。如歌颂了关羽的英雄气概,赞扬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凸显了刘备的仁君形象,同时对负面人物也有揭露和批判——无论照传统的道德准则,还是今天的价值评判,这些内容都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
三国故事如何从历史成为小说?历史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有何区别?
侯会:《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书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可以在史书《三国志》中找到依据,学者们对它早就有“七实三虚”的评价。
不过作者罗贯中在依据史书的同时,还参考了大量“三国”题材的说书“话本”及戏剧故事,那是千年间无数民间艺人、底层文人的创作成果。再加上罗贯中本人才华横溢、笔墨不俗;在他的笔下,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被交代得有条不紊,一个个历史人物被塑造得神采飞扬。
正因如此,小说人物与历史真人之间有着不小差距,《三国演义》说到底,仍是一部文学作品,而非历史通俗读本。
《三国演义》哪些描写方法值得借鉴?
侯会:《三国演义》是最早出现的章回小说,书中人物个性鲜明,各具典型,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树立了样板。
譬如刘备是一位具有儒家风范的领袖人物,行事稳重,宽厚仁慈,而《水浒传》中的宋江、《西游记》中的唐僧等都有他的影子。再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个脾气暴躁的莽汉,其形象影响到后世小说中的李逵(《水浒传》)、焦赞(《杨家将演义》)、程咬金(《说唐》)、牛皋(《说岳全传》)等。小读者在读故事之余,还应站得更高,有一种比较的意识。这同时也是一种学术意识,是今后的学习、工作所必备的一种思维方式。
罗贯中在塑造人物时,还注重肖像描写,喜欢运用夸张及对比的手法,并善于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这些特点,也大多被后世的小说家所继承。不过对当代读者来说,《三国演义》最值得学习的,还是语言的简洁凝练,具有文言的简练和白话的通俗。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认真阅读《三国演义》,是熟悉文言文、学好文言文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