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鹏 邵明辉
走马灯是灯笼的一种,起源于中国。走马灯灯罩上有不同的图案,常见于元旦、除夕、元宵、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被赋予“时来运转”“马到成功”“走马上任”等吉祥寓意。点上蜡烛,走马灯就会亮起来,紧接着,灯罩上的图案或剪纸也转起来。蜡烛的照射,加上灯罩的转动,产生了美妙的光影视觉,好像马儿跑起来了,人也动起来了,因此取名“走马灯”。走马灯也有一些别名,比如蟠螭灯、仙音烛、转鹭灯、马骑灯、赛马灯。
走马灯为什么能转?
走马灯是利用空气的流动推动灯内叶轮转动。我国古代的灯笼使用蜡烛作为光源。蜡烛燃烧会发出光和热,化学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光能用来照明,热能对走马灯内的空气加热,空气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则因密度减小而上升,使得热空气向上流动,周围的冷空气下降。上升的热空气经过叶轮中倾斜的叶片时,会产生推力推动叶轮转动,热空气流动的机械能传递给叶轮,叶轮的转动带动灯罩上的人和马转动。可见,蜡烛燃烧为走马灯提供了能量。
可以用别的热源代替蜡烛吗?
用其他热源也可以,比如电灯泡。只要在灯笼底部有热源在,就可以使走马灯转动。当蜡烛燃烧(或电灯开关打开)时,空气流动带动叶轮,人马才能走。一旦蜡烛熄灭(或电灯开关关闭),没有了热量来源,空气停止流动,人马就会止步。
走马灯转动的时候,为什么看起来像是在播放一段小视频?
我们的眼睛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会马上消失,这一现象称为视觉暂留现象。这种现象的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走马灯也是这种现象的运用。
走马灯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目前,没有科学考证走马灯具体的发明时间和发明人。但是,史料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走马灯的制作已经很精良了。据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这反映了当时用青铜制作的走马灯工艺之巧。南宋文人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到走马灯,如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描述临安夜市中走马灯的买卖,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这样描述:映光鱼隐现,转影骑纵横;南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姜夔也曾写有: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
走马灯的原理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价值?
走马灯利用热气流产生转动这种现象可以视为现代热机(涡轮机)的雏形。167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设计了最初的火药内燃机,利用了火药的爆炸代替燃烧的蜡烛作为动力,大大提高了它的应用价值。工业革命以后,燃气轮机及衍生而出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大量用于工业生产。
关于走马灯有哪些故事?
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无意中得到一副对联,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下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在科举考试中用上联应对主考官,得以金榜题名;在马家小姐择婿时用下联对对联,从而喜结良缘。这则故事的真假难以查证,但结合唐宋时期留下的诗词歌赋来看,走马灯当时已走入寻常百姓家。现在,我们常用走马灯来比喻事物穿梭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