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对电视里出现的国外的画面感到好奇——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一个城市里工作生活,他们来自不同的族裔,说着不同的语言,带着不同的口音,但社会依然稳定地运转。那时候我就想,和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会是怎样的体验?如果能有这样的经历,我对世界的认识会不会不一样?
幸运的是,我在读完本科后,省去了获得硕士学位的环节,直接拿到了去美国读博士的全额奖学金。奖学金让我每个月有固定收入,但同时我需要做科研和助教来免学费。这几年,我在体验别样校园文化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考验。
与出租车司机聊聊天
初到美国,那是夏天的一个清晨,我从机场出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村”, 到处是森林、公园,只有在城市中心才能看到高楼林立。周围只有车,没有行人,我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和不适感。不过,从机场到公寓的路上,我幸运地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化。
我的接机司机是来自中东的中年大叔,带着浓浓的“咖喱味”口音。这位大叔年轻时见证了他们国家的动荡,经历过饥荒,以难民的身份来到美国。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可以深深影响到个人的命運。他来到美国后,从零开始,在三十多岁的年龄重新读了大学本科,现在白天在公司工作,晚上抽空开出租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来支撑家庭的开支。虽然工作辛苦,但他还是会抽空学习英语和西班牙语。他和我说,他的梦想是开一个二手车公司,学习不同的语言对他最大的帮助是能让他交到更多的朋友,为他未来做生意打下基础。虽然工作辛苦,但他的脸上依然有开朗的笑容。我听着他有趣的生活分享,比如他喜欢看李小龙的电影,喜欢中国的饺子,喜欢大个子姚明,还有一件姚明在NBA的球衣……我深深感受到作为移民他的坚强和对待生活的热情。
和出租车司机短暂的相遇,让我感受到原本空间上非常遥远的两个人可以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聊天,听对方的故事。大家没有隔阂,更多的是互相鼓励。
克服语言障碍“秘籍”
随着在美国学习生活的开始,各种困难扑面而来,语言上的困难是我最先遇到的。
虽然我通过了雅思和GRE,但真正需要运用的时候还远远不够。我的教授有来自伊朗、印度、韩国,虽然大家说的都是英语,但每个人的口音差别很大,可以说与不同国家的人沟通,需要适应不同国家的英语语音。
因为奖学金包括做助教的部分,所以我在上课学习之余,还要给教授做助教,工作内容主要是给本科生讲习题课以及给他们的试卷打分。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对着上百名美国本科生用英语讲课,我语速控制不住地加快,紧张得手发抖。我尽可能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的思路。还好学生很友善,耐心地听我的第一次讲课,也给了我掌声和鼓励。
慢慢地,我发现,书本上的语言知识只是皮毛,实践中的应用才能真正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克服语言障碍最好的方式就是勇敢地运用这门语言与外国人对话。听课时,我经常与老师讨论问题;讲课时,我主动与学生对话。就是在这样的实际场景的运用中,不知不觉,我的语言能力逐渐提高。这些经验让我建立了信心,也有了面对新挑战的勇气。
怎样成为科研“能手”
来美国读博士,最重要的还是在学校做科研。我的同事们来自世界各地,也有美国本地人。大家的年龄包括了各个阶段,从高中实习生到六十多岁的教授。
做科研我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缺少足够的科学研究训练。美国的学生很小就会接触科研训练,我们实验室的几个美国年轻人都是在高中阶段就参加大学里的科研实习,很早就锻炼出了科研所需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在实验室的动手能力。
为了弥补差距,缺少实践经验的我只能“笨鸟先飞”。我每天最早来实验室,最晚离开,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虽然工作中总会犯错,但我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来总结经验,和学兄学姐虚心请教。在读博的第三年,我的实验室操作明显变得更加熟练,犯错也越来越少。我开始指导来实验室的新生,在帮助他们成长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师傅带徒弟”的喜悦。
现在,我常常感恩,不同肤色的人们在一起生活工作,让我总能有新的灵感;我也会常常感慨,世界上每一个科学成果都来之不易。在外国读博士,就像是一段旅程,伴随着不同文化和繁重学业的双重挑战。我把挑战当作游戏,心态更轻松,反而能沉着应对。在这段旅程中,我有时需要很努力地奔跑才能赶上别人的脚步,但沉浸其中,我能看到高山、流水,体验从未有过的生活。当美景尽收眼底时,我感觉所有的坚持和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