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钦 郁静娴
又是一年收获季,广袤田野铺展斑斓画卷,谷仓里溢出阵阵清香。
前不久,江西吉安380万亩晚稻迎来丰收。2023年,吉安市泰和县灌溪镇种粮大户刘才宽选择的早熟优质稻种,不仅生长周期短、产量高,抗病虫能力更强。
甘肃武威,冬小麦已进入越冬期。“入冬后连下了几场雨,土壤墒情不错。”站在田埂旁,武威市凉州区韩佐镇二畦村农户马文良期待着下一个丰年。
从鱼米之乡到华北平原,从陇原大地到东北粮仓,岁稔年丰,仓廪殷实。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千方百计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站稳1.3万亿斤的台阶,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用一份又一份实打实的丰收答卷,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扛稳粮食生产责任,饭碗牢牢端在手中
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86.1公斤,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水稻、小麦单产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小麦两大主粮储备均可满足一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
一个个亮眼数据,彰显“米袋子”之稳。可以说,我国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生产了世界近1/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成就举世瞩目。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908.2亿斤,比上年增产 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夏粮产量为2923.0亿斤,比上年减少25.0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秋粮产量10418.4亿斤,比上年增加198.4亿斤,增长1.9%。
粮食连年丰收,并非高枕无忧。粮食稳产保供,不光是总量问题,与品种结构也息息相关。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各国都会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叠加,对粮食生产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说,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粮食供给仍然处在紧平衡状态,粮食生产这根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
——稳政策,举一纲而万目张。
“这些年,政策越来越好。从粮食直接补贴、耕地地力补贴,到非直播稻补贴,都通过一卡通打到卡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塔山镇枣行村村民孙运涛说,种粮有账算,就是最大的动力。
农民种粮能挣钱,国家粮食才安全。近年来,我国从种到收各环节协同发力,粮食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23年,小麦和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比上一年每斤提高2分钱,春耕之际,中央财政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00亿元,稳预期、强信心。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不断“扩面、增品、提标”,2023年实现1105个产粮大县全覆盖,有力提升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粮食生产制度供给持续加力,粮食安全更牢靠。继2014年底建立起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2022年我国推进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粮食产量纳入宏观调控目标,进一步压实粮食生产责任。2023年,我国继续向各省份下达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目标任务,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中,加大面积产量和种植结构考核权重。
——稳面积,扎牢织密耕地保护网。
2023年6月,“四川田长巡田应用软件”正式发布,并直接安装到了各级田长的手机上。“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现在守田护耕有了新‘利器,一旦发现情况可以及时拍照上传,把每一寸耕地悉心看护好。”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朝阳街道万塔山村“田长”、村党支部书记刘朝富说。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岳池县,4000余名“田长”以及网格员建立起一支耕地保护巡查队伍,每人负责包保对应耕地区域,实现每周巡查全覆盖。看全国,各地强化“人防+技防”,将监管触角延伸到寸寸耕地。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明确耕地利用优先顺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近年来,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落地,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202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85亿亩,比上年增加954.6万亩,增长0.5%。
——提单产,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苑庄镇演马村,黄澄澄的玉米穗满仓飘香。“玉米是个大肚汉,密植后要保障营养供应。”道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道立说,在农技人员指导下,玉米展叶期间,精准控旺降低株高,肥水调控上采用“大配方、小调整”的模式,改“一炮轰”施肥为基施和追肥相结合,实现全生育期肥水按需供给。2023年亩产880公斤,比上年提升160公斤。
汶上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研究员沈志河说,县里深入挖掘“土肥水种药”各要素、“耕种管收储”各环节潜力,创新集成40多项技术体系,形成绿色高质高效的“汶上模式”技术谱系。2023年全县62.5万亩玉米亩均增产30公斤,16万亩大豆亩均增产20公斤。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专家指出,我国一些粮食作物单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大田与区试产量还存在较大差距;水稻侧深施肥、玉米浅埋滴灌等各地集成创新推出的一批高产技术模式,示范点平均增产都在10%以上,还没有实现大面积推广。“差距就是潜力。”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强调,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需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2023年,农业农村部重点在100个大豆、200个玉米主产县整建制推进大面积提单产,大力推广优质耐密品种,配套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和适宜高性能机械,单产提升效果显著。专家测算,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3%以上。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安全
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是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补丁地‘巴掌田,种植收割两困难,灌溉跑断腿,涝了只能干瞪眼。”这是泰和县水槎乡乐群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水稻种植的真实写照。水槎乡有12个村,其中大部分是高低田,机器进不去,种植效益低,为了提升粮食产能,高标准农田项目落在乡亲们的家门口。
“机耕道更宽了,收割机可到达农田的每个角落,低产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我2022年承包了1000余亩农田种植水稻,亩均增产120斤以上,2023年又多承包了230亩,增产增收不成问题。”水槎乡种粮大户杨为柏高兴地说。
泰和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余万亩,连续五年获评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县。良田粮用,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落实双季稻种植,近三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10亿斤以上。
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各地区大力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项目区农田平均耕地质量提高约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量一般增加10%至20%,抗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稳产增产的密码,源于好种子。”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青农种子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侯元江说:“我们蓼兰镇良种繁育规模不断扩大,拥有小麦育种材料1000多份,常年小麦良种繁育面积20万亩,自主研发的小麦新品种连续刷新青岛市小麦单产纪录。”
“我们通过南繁加代,每年在海南三亚种两季大豆,在黑龙江种一季,育种时间缩短了,育种进程加速,我们好的品种就能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李艳华从事寒地黑土区大豆育种研究30余年,培育出新品种17个,累计推广5000万亩,增产20亿斤,增加效益40亿元。
近年来,我国着力推进种业振兴,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2023年,国家新审定通过197个小麦新品种,一大批高产优质、绿色抗逆、专用特用的“种子选手”,为粮食产能提升进一步擦亮种业“芯片”。
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
2023年秋收,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七星分公司种植户秦玉秋的水稻,亩产量达到了800公斤以上。“种地挑上了‘金扁担,温汤浸种、叠盘暗室育苗、侧深施肥等22项水稻种植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再加上智能插秧、智能灌溉、智能施肥等一系列科技手段的助力,打出了高产量,依靠‘科技实现高产高效。”秦玉秋自豪地说。
目前,北大荒集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7.07%,发布了主要农作物7个种植标准及相关农机技术标准24项,形成了农业种植标准体系,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生产全程操作规程,主要农作物标准化覆盖率达100%,根据作物品种、土壤、杂草、气候等生产实际,持续因地制宜制定关键技术操作规范。
各地区各部门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才有完全保障。面对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推动粮食安全稳步向更高层次跃升。
——调优结构,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打造高质量供给体系。
“过去一斤米卖五六元,如今卖到快20元!”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党支部书记吴振邦感叹,以前种大米拼种植面积、比产量高低,如今变成了拼绿色、比质量。得益于绿色优质的栽培技术和模式,“原阳大米”擦亮品牌,提升价值链,好粮卖上了好价钱。
为让稻子“价”更高,原阳县开展水稻优质品种引进、繁育和推广,先后引进推广一系列水稻新品种,品质、亩产同步提升;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绿色水稻,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使用有机肥,让大米更健康,成品大米价格每斤提高了10元到数十元不等;同时“稻鳅、稻蛙、稻蟹”生态种养模式日趋成熟。原阳县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了“原阳大米”品牌影响力。
长远看,我国的粮食生产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愈加明显。放眼沃野田畴,质量兴农,绿色优质产品多了。品牌强农,好口碑的产品多了。在广袤田野,粮食产业不断“披绿”“变优”,粮食生产绿色全产业链加快形成。当前,我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量占比达到12%,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合格率为97.6%。“十四五”时期,我国优质粮食增加量将年均增长10%以上。
——调强动力,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我们老两口岁数越来越大了,身体又不太好,正愁着往后没法种地了呢,多亏了合作社,家里这8亩地,一年就能收入近8000元。”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严务乡小武村村民陈国轩满意地说道。
严务乡党委书记田亮说,严务乡农惠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以来,通过集中采购农资,享受更优惠的采购价格,种子、农药、化肥平均节省20%,机械收割、播种、灌溉等平均节省15%。集中整理土地后,原来的沟壑、水垄、地头等都可以变为耕地,耕地种植面积能够增加13%—15%,有效增加粮食产量。
经营体系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特征之一。抢收抢烘、跨区作业、代耕代种、代管代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带动农户多种粮、种好粮。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家庭农场近400万个,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超过107万个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成为贴心“田保姆”,服务带动小农户9100多万户,服务面积超19.7亿亩次。
——调顺体系,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日前,由农业农村部、黑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在哈尔滨开幕。本届博览会吸引全国260多家大豆特色优势企业参展,集中展示大豆全产业链八大门类1400多种特色产品。速溶豆粉、腐竹、大豆冰淇淋……各种大豆食品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品尝。
“国产大豆的优势在蛋白,主渠道在食用。要引导企业开发新型大豆食品和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拓展国产大豆加工的增量空间。当前我国大豆产业整体附加值依然较低,加工水平有待提高。大豆加工对于提高大豆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说,高质量的加工能够驱动大豆产业全链条良性均衡发展,推动大豆加工向科学化、标准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延链、补链、壮链,强化粮食全产业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依托“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农产品正发生华丽“变身”。粮食产业加速升级,传统成品粮加工行业产值占比下降,粮食深加工和食品加工行业产值增幅不断提升,粮食产能变成加工优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创建了一大批省、市、县级产业园,更多农产品快步告别“原字号”,发展新动能正不断积蓄。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征程上,粮食生产压茬推进,生产措施落实到位,提升粮食产能,完善粮食产业链,让亿万农民种粮有账算、有钱赚,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