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铭泽
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多年来位居全国首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玉米栽培中,黑龙江省采用科学的高产栽培技术,配合先进的农用机械高效率完成整地、播种、施肥、植保以及收获等栽培流程,为实现玉米连年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不断提高玉米栽培技术水平,黑龙江省各地区要及时总结高产栽培经验,规范玉米全生命周期内的科学化管理,如此方可保障实现高产稳产的农业生产目标。
一、选地整地
1、选地
玉米种植地的土壤要具备良好的肥力,尽量选在含氧量10%-15%,空气容积大于30%,土层厚度超过80cm的地块栽培玉米。
2、整地
深耕整地,深度为20cm,最深不得超过25cm,避免破坏耕层,降低土壤保墒能力。整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秋整地
对耕层较深的地块,可以在秋收后深松土壤,打碎底层土块,将残留的病菌和虫卵翻入深土层内,避免病菌和虫卵越冬。秋整地时要同步完成耙茬、深松和夹肥作业,秋起垄后镇压。
(2)春整地
对未进行秋整地的地块进行春整地,使用旋耕机灭茬,旋耕深度控制在10cm-15cm,深松土壤,施入底肥。
二、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
结合本地区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选择产量高、抗性强的优质玉米品种,确保玉米品种与种植模式、种植条件相匹配。
2、种子处理
用药剂拌种或对种子包衣,提高种子在土壤内的抗病害能力。包衣使用的药剂可以选择克百威、吡虫啉、噻虫嗪、多福克等药剂。根据药剂说明书确定合理用量,如选用多福克药剂进行包衣时,药剂浓度为35%,药剂与种子比例为1∶70。
三、播种技术
1、栽培模式
在黑龙江省玉米栽培中,常见的栽培模式包括大垄行间覆膜栽培、小垄密植栽培以及大垄宽窄行密植栽培等模式,各种栽培有其各自的优缺点,需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种植模式。在选择不同的栽培模式后,其播种技术要点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基于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模式的播种
在栽培中选用中晚熟的玉米品种,一般在秋季整地,同时完成施肥、起垄作业,垄宽130cm,高15cm-18cm。到翌年春季时播种,使用农用机械覆膜,严选厚度符合要求的地膜,宽度为100cm左右的,覆膜后在膜的两侧播种。采用此栽培模式的播种密度控制在每公顷6.0万株-7.5万株。
(2) 基于小垄密植栽培模式的播种
采用65cm或70cm宽的小垄距,播种时的株距为18cm-20cm,种植密度为每公顷6.5万株-7.5万株。采用精量播种机控制播种量,播种后覆土,厚度为3cm-4cm,覆土后镇压。
(3) 基于大垄宽窄行密植栽培的播种
采用宽窄行相互交替的栽培模式,黑龙江省常见宽行90cm与窄行40cm、宽行70cm与窄行40cm这两种行宽。在播种时,每穴相距30cm,播种深度不小于3cm,保苗数为每公顷7.5万株-9.0万株。使用一体化播种机,在播种时同步完成施肥。
2、播种时间
在土壤层深10cm以上时,温度维持在10℃以上,且含水量不小于15%时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中旬完成播种。根据玉米品种类型、栽培模式确定适合的播种时期。
四、科学施肥
根据玉米生长各个阶段对养分的需求特点,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确定施肥方案,明确施肥总量和各个阶段的施肥用量分配。
1、施肥量
结合黑龙江省地区的土壤酸碱度情况,选用尿素、磷酸二铵和氯化钾作为氮磷钾肥料,施入的尿素总量为22kg-25kg/667m2;施入的磷酸二铵总量为20kg-22kg/667m2;施入的氧化钾总量为14kg/667m2。如果土壤中的锌含量偏低,则要适量补充锌肥,施入锌肥为0.5kg-2.5kg/667m2。或者,在拌种时采用硫酸锌拌种。
2、基肥
玉米栽培中的基肥尽量以有机肥为主,在整地时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每亩有机肥用量为2t-3t。在施入有机肥时,还需掺入1/3尿素+全部用量的氯化钾+全部用量的磷酸二铵。在施肥时开挖施肥沟,沟深15cm,将肥料施入沟内,肥料与种子之间相距不小于10cm。
3、追肥
玉米生长发育期间,在拔节期施入1/3的尿素,以促进玉米植株茎秆健壮发育;在穗期施入剩余1/3尿素,一般在抽雄前施入,以促使籽粒饱满,提高玉米栽培产量。
4、一次性施肥
黑龙江省各地区可推广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以减少追肥增加的人力物力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一次性施肥技术需要依靠缓控释肥延长肥效周期,使玉米整个生长阶段都能吸收到养分。施肥方法为:优选肥料,选用总养分含量大于50%的缓控释BB肥、脲甲醛复合肥等,施肥时分层施入种肥和基肥,种肥为上层浅施入,基肥为下层深施入。在玉米生长后期无需追肥,如果发现玉米长势较弱,可适当施入叶面肥调节长势。
五、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保持玉米植株健康生长的重要工作,采用化学药剂与人工除草相配合的方式除草。在播种后的第7d,采用55%乙·莠悬乳剂喷施到田内进行封闭除草;在玉米植株生长出2叶-3叶时中耕一次,喷施硝磺草酮、噻吩磺隆等除草剂,重点根除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最佳的除草期是玉米植株2-4叶期喷施除草剂,能够有效灭除杂草;在玉米植株5叶-6叶期二次中耕,以浅耕为主,深度为3cm-5cm,中耕时保护植株不受到伤害,此时可人工拔除杂草;在玉米拔节期第三次中耕,增加中耕深度,为7cm左右。对玉米行间适当增加中耕深度,对植株旁边适当减小中耕深度;玉米大喇叭口期易发生病虫害,为减少病菌、害虫的寄生体,需在此时期除草,根据杂草种类选用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
六、病虫害防治技术
1、玉米黑粉病的防治
黑粉病对玉米生长过程的危害较大,如果防治不及时,可能会造成产量下降,并且玉米的品质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黑粉病加以防治。
(1) 选择抗病品种
在玉米栽培期间,应当以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作为首选,这是预防黑粉病发生较为简单且有效的措施之一。不同的玉米品种,在抗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当在保证高产的前提下,选择对病害抵抗能力比较强的品种,以此来降低黑粉病及其他病害的发生几率,为优质、高产栽培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2) 清除病原
在玉米黑粉病的防治中,清除病原是比较有效的措施,栽培人员应当做好田间巡视检查工作,发现黑粉病的病原后,要及时清除,避免扩散,造成大面积染病。为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栽培人员要对该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做好病发期的检查工作,每隔3-5天检查1次。
(3) 轮作倒茬
实行轮作,这是减少田间病原菌较为简单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轮作,以防止连作增大黑粉病的发生几率。通常情况下,黑粉病的致病菌能够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因此,轮作以3年为一个周期。同时,在轮作的基础上,轮换品种,避免同一地块多年种植一个品种,这样也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4) 加大田间管理力度
玉米栽培的过程中,为降低黑粉病的发生几率,应加大田间管理力度,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玉米播种,错开黑粉病的高发期,播种时要做到深浅适宜,并合理密植,培育壮苗,以此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重视水肥管理,控制好氮磷钾肥的比例,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同时,要保证田间灌溉的及时性,尤其是在玉米抽雄前和抽雄后,应确保水分供应充足。
(5) 药剂防治
在黑粉病的防治中,化学药剂的效果最佳,但过量用药容易产生药害,并且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所以在使用化学药剂防治黑粉病时,必须控制好浓度和用量。玉米播种前,可以用浓度44%的氟唑环菌胺悬浮种衣剂,对玉米包衣,用量控制在每100kg玉米种子50-70ml左右;玉米出苗前,使用浓度50%的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以喷施的方式给药,这样可以有效预防黑粉病的发生;玉米进入抽雄期后,可选用浓度40%的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用量为15ml/667m2,兑水后,以喷雾的方式给药,每隔7天用药1次,连续2-3次即可。
2、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
丝黑穗病是一种通过土壤传播的病害,发病后会导致玉米果穗不结粒,对产量影响比较大。为实现玉米高产的目标,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该病害加以防治。
(1) 及时拔除病株
玉米栽培期间,应按照苗期的发病情况,并结合定苗及田间除草,将病苗和疑似染病的植株及时拔除,以此来减少菌量,降低丝黑穗病的发生几率。当田间的玉米植株显现出病症后,应当在病穗尚未开裂之前,将之铲除,带出田外,挖坑掩埋。需要注意的是,病穗一旦开裂,冬孢子便会散出,田间的菌量会随之增加,导致翌年病害的发生程度加重,所以铲除病穗必须在开裂前完成。
(2) 药剂拌种
选用适宜的化学药剂,可以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在玉米播种前,可以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该方法在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方面的效果较好,大面积防效能够稳定在60%-70%左右。常用药剂有以下几种:浓度为2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浓度为12.5%的氰菌唑乳油、浓度为12.5%的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浓度为2%的立克秀粉剂等。
3、玉米粘虫的防治
在玉米栽培过程中,粘虫是比较常见的害虫,此类害虫具有杂食、迁飞等特性,一旦暴发,会对玉米造成毁灭性的灾害,因此应当重视玉米粘虫的防治,具体的防治措施如下:
(1) 农业防治
为降低粘虫的发生几率,应当对玉米合理轮作,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除田间杂草,破坏粘虫的发生与传播环境;清除田间秸秆,可堆沤成肥,或用作燃料,这样能够杀灭潜藏于其中的虫蛹,从而达到减少虫口基数的效果;采取浅耕灭茬的方法,破坏粘虫的栖息环境,该措施可在玉米出苗后进行,同时在粘虫幼虫的发生期开展中耕除草,杀灭粘虫的幼虫。
(2) 物理防治
粘虫的成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在防治过程中,可对该特点加以利用,于粘虫高发期,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达到防治效果。
(3) 生物防治
在粘虫幼虫期时,使用生物制剂防治,如浓度5%的灭幼脲3号悬浮剂,用量控制在50ml/667m2,兑水30kg,以喷雾的方式给药,也可使用白僵菌防治。除生物制剂外,可通过释放天敌的方法达到防控的目的,如赤眼蜂等。
(4) 化学防治
①用毒饵诱杀粘虫。选用浓度为90%的敌百虫,用量控制在100g/667m2,兑入适量的水后,拌在麸皮上,制作成带毒的饵料,在傍晚沿着玉米行撒布,以此来诱杀粘虫。②液面喷雾。选用浓度为2.5%的敌杀死或是浓度为2.5%的功夫乳油,用量控制在20-30ml左右,兑水30kg,向叶面喷雾的方式给药,以此来达到防治的效果。③撒施毒土。选用浓度为40%的辛硫磷乳油,用量为75-100g/667m2,加适量的水,与40-50kg左右的砂土搅拌均匀,撒布到玉米心叶内,这样不但能够有效防治粘虫,而且还能对天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④无人机飞防。粘虫具有迁飞的特性,若是大规模暴发,则以人工给药的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喷施机械由于受到作业环境的限制,只能完成路边、地头等小面积作业。为提高防治效果,可以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低空喷药。无人机喷药时,玉米地旁边的杂草也要喷药,避免出现漏网之虫。
4、玉米螟的防治
在黑龙江地区的玉米栽培中,玉米螟是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危害性比较大的虫害,若防治不及时,则可能导致玉米穿秆、倒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为严重。因此,要对此类虫害的防治予以高度重视,具体的防治措施如下:
(1) 农业防治
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具有较强抗性的玉米品种不断增多,所以玉米栽培期间,应当以抗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作为首选;在整地的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杀灭虫源,减少虫口基数,降低危害程度;收获玉米时,要对田间的秸秆妥善处理,如粉碎后还田或沤制成肥料,这样能够将潜藏于秸秆中越冬的玉米螟杀死,达到防治的效果;玉米进入抽雄期后,可在玉米螟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块,采取人工去除雄穗的方法,由此能消灭玉米螟的幼虫。
(2) 物理防治
玉米螟是一种具有趋光性的害虫,可对其这一特点加以充分利用,通过物理防治措施,达到灭杀的效果。如可以使用高压汞灯诱杀玉米螟的成虫,具体做法如下:将高压汞灯布置在玉米秸秆堆放的位置处,或是大田周边15m左右,与水池相结合,向水池内加入适量的洗衣粉或是洗洁精,以此来诱捕对玉米螟。每年的6月-7月的时间段可以使用高压汞灯防治玉米螟,在夜间19点左右开启,次日凌晨3-4点关闭。
(3) 生物防治
在玉米螟产卵期和盛发期,向田间释放一定数量的赤眼蜂,利用天敌达到防治的目的。除天敌之外,还可通过生物制剂白僵菌封垛的方法,防治玉米螟。具体做法是越冬幼虫复苏前,向残留在田间的玉米秸秆上喷洒白僵菌粉剂,秸秆垛的用量控制在 100g/m3,由此能够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4) 化学防治
在各种防治措施中,化学药剂见效最快、效果最佳,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药剂本身带有一定的毒性,会对玉米及土壤造成危害。因此,在用药时,必须控制好浓度和剂量,避免产生药害。可以选用辛硫磷颗粒剂、杀螟灵颗粒剂、甲柳克颗粒剂、BT粉等。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玉米栽培要采用规范、标准、科学的栽培技术,加强选地、种子处理、播种、施肥、中耕除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的管理,这样可以促进玉米植株健康生长,提前规避影响产量的不利因素,从而保障玉米高产目标的实现。在玉米栽培中,要合理确定栽培模式,确保栽培模式与本地区种植条件相匹配,根据栽培模式明确整地、播种和施肥技术要点,从而发挥出栽培模式的高产优势。
(作者单位:164300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