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系统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特征及内涵分析框架研究

2024-04-29 09:57聂丽君张嘉诚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节点

江 成,聂丽君,张嘉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北京 100070)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标志,通过新技术的变革、新要素的组合配置以及新制度的优化,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和创新的优势,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和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只有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区别传统生产力的内部结构及其特征,才能够更好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复杂系统全局角度谋篇布局,破解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及其复杂性

1. 新质生产力:重塑生产力的三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发展,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直至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化,每一次生产力的跃迁都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在这一发展脉络中,以创新能力、高端制造能力和人才资源组合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过往生产力形态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引领技术进步和产业革新、推动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存在重要区别。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具有渗透性、智能化、融合化和绿色化等特点[2,3],评价指标构建体系也具有显著差异[4,5]。传统生产力依赖于物理劳动、传统技术和自然资源,而新质生产力则依托于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和前沿技术。对新质生产力来说,在劳动者方面,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更多转变为具有高度知识性、创新能力的科技工作者和新一代技术产业工人;在劳动资料方面,生产工具从传统的机械设备转变为高度智能化的系统和平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工具和云计算平台等,这些现代化的劳动工具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细化和定制化;在劳动对象方面,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资源,更多地扩展到了数据等信息资源,以及虚拟空间中的内容和服务。

新质生产力重塑了生产力的三要素,以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要素的质的飞跃和组合方式的革新[6],其新型要素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以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趋势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引发的生产力要素的质的变化。

2. 复杂系统:一个全新的新质生产力分析框架

新质生产力中大量适应性主体的反馈和互动,展现出高度非线性和跨层次的网络关联关系,传统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和手段受到了较大的制约[7],传统生产力系统理论分析框架“失灵”,需要探索新的研究手段和范式理解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系统运行的大数据得以记录保存,这些数据包含着大量互相关联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动态信息[8],系统内部个体间的交互和系统层面的演化得以分析、挖掘和测度[9],为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新质生产力系统提供可能。

复杂系统为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制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精准的分析视角,而复杂网络分析为利用数据信息研究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具体方法。复杂系统作为系统理论的前沿研究领域分支,提供了捕捉系统复杂性的框架,与单层网络系统相比能更准确地描述不同类型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其具有对非线性系统动态、多层次结构和网络关系的敏感捕捉能力。复杂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所研究或处理的对象视为一个系统,分析系统各个部分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如何引起系统的集体行为和功能演变,以及系统如何与其环境相互关联影响[10],从而调整系统结构,优化要素关系,使系统整体达到最优。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体间交互的日益增加,复杂系统的特性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变得尤为显著,有学者以复杂系统理论视角研究金融市场系统[11]、营商环境生态系统[12]、农业经济系统[13]等。同时,复杂网络方法是研究复杂系统关系的重要方法,目前基于复杂网络的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际系统结构及功能方面的研究,如经济系统、复杂地球、生态系统、人工智能网络等系统[14],被用来分析产业集群演化[15]、优化投资组合[16,17]等。

新质生产力是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三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18],本身就形成一个复杂交互系统。因此,从复杂系统的全新视角探究新质生产力,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其构成要素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二、复杂系统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特点

1. 多样性

新质生产力中,人工智能、物联网、5G、大数据等不同领域的技术和资源融合应用,这些技术和资源之间形成错综复杂、高度互联的网络结构。新质生产力的多样性体现在节点多样性、连边多样性和网络多层次性。新质生产力系统中存在企业、研究机构、技术、产品等不同类型的实体,涉及跨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实体间多维度的集聚和交互可以形成合作、竞争、技术转移、知识流动等多种形式的互动联系。实体间联系强度、合作密切程度不同会使得网络中连边关系被赋予不同的权重。此外,新质生产力可包含多个层次的子网络,如研发网络、生产网络、市场网络等,这些子网络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

2. 自组织性

新质生产力的自组织性体现在个体或元素在没有中央控制或外部干预的情况下,能通过简单的局部规则和相互作用自发地形成复杂的全局结构、模式和行为。创新来源于新质生产力系统内部技术和市场动态的相互作用,而非外部强加,这种自组织过程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适应市场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各种新兴技术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融合和优化,形成更为高效和强大的技术组合,不断产生新产品和新服务。

3. 动态适应性

新质生产力展现出显著的动态适应性,能够灵活地响应外部环境变化,通过自我调整和适应来维持反馈机制和动态平衡。这种适应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快速迭代和更新上,还体现在组织和产业结构的灵活调整上,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挑战。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新质生产力系统中会形成新的节点和连边,旧的节点和连边可能消失。新质生产力的动态适应性还体现在生产关系上,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适应的生产关系又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动态的互动循环,确保了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新质生产力能够自我调整、持续创新,保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

4. 非线性

新质生产力的非线性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上的非预期性和突变性。新质生产力融合了创新技术和跨领域资源,看似微小的技术创新或市场变化可能导致生产力系统内部巨大的变化,甚至产生全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模式,引起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此外,新质生产力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也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即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以超出线性叠加效应的方式影响整个系统的表现和发展。

5. 涌现性

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性体现在其能够在多个因素相互作用交织下自然形成新的生产力模式,这不是单一组件所能预测的。新质生产力系统由众多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构成,这些组成部分包括新兴技术、创新产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体系,而新技术的持续涌现、新生产要素(如数据的加入)、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等因素复杂地相互作用,使得系统能够自发地产生新的结构、新的模式和新的功能,先进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正因如此,新质生产力才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创新的组合、新型的业务模式和前所未有的价值创造方式。

三、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模型

已有研究将新质生产力看作一个复杂系统[18],文章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利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新质生产力系统的概念模型。

将系统主体单元,即新质生产力中的各个关键要素或实体,抽象为节点。这些节点可以是:第一,个体与组织:个人、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产业等;第二,技术与创新:如新兴技术、创新成果等;第三,资本与资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信息资本等;第四,知识与信息:知识产权、数据资源、专业技能等。

将主体单元之间的互动关系抽象为连边。这些连边可以是:第一,合作与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产学研之间的合作研发、产业关联等;第二,技术转移与创新扩散:新技术、新方法从一个实体传播到另一个实体的过程,包括知识共享、技术授权和技术模仿等;第三,资源流动与配置: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在不同节点之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等;第四,市场与供应链关系:产品和服务在供应链中的流动,以及市场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第五,政策影响与指导:政府政策对企业、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政策在不同实体间的传导效应等。

按照上面的模型建构方法,可以将新质生产力系统抽象为由主体单元以及它们之间互动联系的关系组成的复杂网络——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见图1)。该模型旨在通过研究基于主体单元所构建的空间交互网络的节点、结构、整体系统的特征来理解新质生产力。

图1 新质生产力系统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概念

四、新质生产力的复杂系统分析框架

基于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建立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后,文章从微观层面主体单元及连边的特征,中观层面主体单元之间的组织形态(网络局部结构特征),以及宏观层面整体系统能级和鲁棒性等,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制与联系。分析框架如图2 所示。

图2 复杂系统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系统分析框架

1. 微观层面——实体创新功能定位、供需匹配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实体节点的创新功能定位和供需的高效匹配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革命性突破和创新性应用,实体节点因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实体的创新功能定位能够明确其在科技研发、应用和推广中的角色和职责。明确实体的创新功能定位能帮助决策者更有针对性地将创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赋能到特定实体,使其价值最大化。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新需求对供给升级提出更高要求,牵引和激发新供给,撬动生产力跃升;另一方面,基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供给,能够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和创造有效需求[1]。促进高水平供需匹配,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1) 通过分析节点特征优化生产力布局

新质生产力系统中,可通过计算系统网络中节点的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特征向量中心性、权威性和枢纽性等指标对各实体特征综合评估,揭示各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识别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分析功能定位,如技术创新的引领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这些是对生产力布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实体。依据关键节点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优化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如资金投入、政策激励、人才引进等,以加强新质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此外,关键节点受外部不确定因素干扰或攻击时,对整个生产力系统和经济稳定性构成潜在风险,及时观测关键节点状态变化能规避经济风险。二是识别网络中的堵点卡点,进而针对这些节点制定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策略,如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促进关键产业链环节的协同合作、增强关键节点之间的连接和信息流动等,从而优化整个生产力布局,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高效配置和持续发展。

(2) 通过分析连边特性促进产业链供需精准匹配、深度对接

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连边即实体之间的互动关联,能直接识别出供需双方对接的直接和间接联系,对于研究如何精准匹配供给方和需求方具有指导作用。连边不仅能体现实体间的物理连接,也能反映信息、资源、技术和知识的流动路径。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网络连边的距离指标,如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最大直径、链接密度、网络效率等,反映信息、知识、技术等流动的路径长度和顺畅程度,以及资源流动的效率和速度,较短的路径意味着较高交互效率和较快响应速度。连边强度和稳定性分析能揭示资源流动和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连边方向能反映产业创新资源转移情况。结合连边强度和连边方向能进一步分析基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供给与新需求是否有效匹配,科技创新成果是否应用到特定产业。

2. 中观层面——产业布局与产业融合

数字经济通过强化区域经济联系、弱化信息不对称对原有经济活动的集聚与分散模式产生冲击。其中,虚拟集聚打破了传统的地理限制,引发了新质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大变革。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虚拟集聚正在从简单的在线交易和通信发展到更复杂的业务集成和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创新技术提供了一种突破地理时空界限的连接方式,通过消除区际市场壁垒和经济隔阂,使得不同区域间的信息流和资源得以自由交换,能更好发挥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筑产业载体是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新兴产业通过要素的协同集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发展,塑造“以新促质”的新动能[19]。产业创新的“集聚效应”对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 从组团演化探究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虚拟集聚与分散,分析产业布局

社区划分算法是探析复杂网络内在结构的依据。社区划分算法将网络细分为若干社区或群组,同一社区内节点间的连接远比跨社区节点间的连接更为紧密。这些算法,包括模块度优化、谱聚类和层次聚类等,能够有效识别网络中具有相似功能或紧密相关的节点群组,从而揭示网络的模块化或聚类结构,了解网络内部的子结构和功能区域,为研究网络的内在组织和动态变化提供重要见解。

优化产业布局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利用社区划分算法可以揭示新质生产力系统中产业之间的虚拟集聚与分散情况,识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区域和分散区域。产业集聚区域表现为社区内节点(即产业实体) 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交流,而产业分散区域表现为社区内联系较为稀疏。根据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可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集聚发展、加强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更好地实现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通过社区边界分析,识别位于社区边缘,同时与多个社区有连接的实体节点,这些节点作为社区间交流的桥梁,具有潜在的跨社区融合潜能。采取相应策略促进不同社区间的交流,有助于促进构建跨行业的创新生态体系,从而增强整个新质生产力系统的协作创新能力。

(2) 从模体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中产业融合方式与组织形态

模体(motifs)的配置和连接方式可以反映节点间融合方式与组织形态。识别新质生产力系统中高频出现的模体类型,可以揭示大多数产业间的链接方式。不同类型的实体节点连接起来的模体,可揭示跨领域的产业融合情况。常见的模体包括星形结构、三角闭环、馈送和反馈循环等。星形结构可表明某一核心实体在促进产业融合中起着中心作用;三角闭环的存在通常表示实体之间有高度的信任和稳定的联系,可以指向多个产业实体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复杂的馈送和反馈循环模体表明产业内部存在高度动态的创新活动和信息流通。涉及最新技术和创新模式的模体,能够揭示产业内部如何通过新技术和新模式实现融合和组织创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产业网络中模体类型,因地制宜地鼓励产业间链接形成适应区域发展的模体形式,能够促进产业融合、优化组织结构,进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3. 宏观层面——新质生产力的安全性与能级跃升

复杂系统的能级概念源自物理学中的能级理论,用来描述系统中元素的能量状态。在复杂系统理论中能级的概念被抽象和延伸用来表示系统中不同状态或阶段的稳定性和组织程度,反映系统整体的能量分布。

从复杂系统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的跃迁体现了生产力系统从较低的组织水平向更高的组织度、更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的状态演化过程。这一演化是由颠覆性技术的出现、重大政策变革、新型劳动者技能的提升以及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共同推动的,导致生产力系统在结构、组织和功能上发生显著变化,系统整体能以更高的效率和复杂度运作,最终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高能级的状态体现为技术深度整合、产业之间融合协同、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质生产力系统的能级跃迁不仅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动态变化,也提供了定量分析生产力跃升的途径。

(1) 鲁棒性指标评估新质生产力的安全性与韧性

新质生产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是其能级跃迁的重要保障。鲁棒性是评估系统安全性与韧性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系统对内部或外部扰动的响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通过计算系统网络的鲁棒性指标,如连通性、节点中心性分布以及攻击容忍度等,可以定量分析系统在面对随机扰动或有针对性攻击时的抵抗能力。新质生产力系统中,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产业模式的不断演化要求系统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快速恢复的能力。新质生产力系统中,依赖于关键节点的高度中心化网络结构在短期内能促进信息高效流通和资源集中,但同时会增加系统对核心节点故障的脆弱性。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增加网络中的冗余路径以及节点多样性,可以提高新质生产力系统的鲁棒性,促进其能级的稳定跃迁。通过实时监控系统的鲁棒性指标,并采取相应的适应性策略,如增强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促进跨领域合作以及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韧性,确保系统在技术革新和市场变化中继续实现能级跃迁。

(2) 拉普拉斯矩阵反映新质生产力系统能级

拉普拉斯矩阵是一种在图论和复杂网络分析中广泛使用的矩阵,能够将节点自身的度值以及节点之间的连边信息聚合到一起,提供了综合考虑节点自身特征和网络拓扑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以量化反映整个系统的连通性强度和能量分布。利用拉普拉斯矩阵和节点具体属性或状态,能够计算能量函数,从而观测系统整体能量值。

第一,新质生产力系统能量分布。特征值分布的广泛性表示网络中存在多样的能量状态或动态行为。一方面,广泛的特征值分布表示资源或信息流动过于集中在某些节点或节点群组中,这些节点往往是创新活跃、技术先进的实体,它们在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系统对这些节点的变化比较敏感;另一方面,广泛的特征值分布反映了系统内部创新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系统具有较大的创新潜力,但这也会带来协调和管理上的挑战,需要有效的机制来整合不同的创新资源,以实现系统的协同增效。与较小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表示网络中的薄弱连接或潜在的分裂区域,而与较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表示网络中的高能区域。分析能量分布可以识别系统中的弱连接,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合作和资源配置。

第二,新质生产力能量大小。计算新质生产力系统的能量函数,加入的实体节点的状态特征可以是创新活跃度、技术水平、创新环境得分等。能量函数达到最小值和稳定点时,系统达到能量最低最稳定的状态。通过分析节点属性配置,模拟观察不同节点状态对总能量的贡献,可以了解哪些节点在系统中承担了更多的能量。将系统能量大小和能量分布结合起来分析,可以采用干预措施来优化系统性能,如调整节点间的连接权重、改变重要节点的能级,以促进资源和信息的合理分配,优化能量分布,提升网络的整体能级和稳定性。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积极布局前沿领域和变革性技术是抢占发展制高点、蓄积新动能的战略举措。新质生产力作为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关键作用。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体的关联更加频繁和多元化,新质生产力系统的复杂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传统的生产力分析方法难以捕捉新质生产力体系内部的动态变化和复杂互动,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和管理提出了挑战,亟需新视角和新方法探究新质生产力。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生产力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框架,利用复杂网络方法捕捉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互动关系,从复杂网络的属性特点解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特征,并重点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探究新质生产力系统的复杂网络,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文章的研究提供了从定量角度评价新质生产力、优化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方法,为政策制定和战略规划提供实践指导,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根据理论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四点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达到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效果。

1. 识别和培育高潜能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新质生产力中,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不仅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企业是新质生产力中要素流动的主要实体节点,识别高创新潜力企业的关键在于分析企业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新质生产力中企业节点特征指标,识别在技术传播、知识流动和产业升级等网络联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企业,并利用动态网络分析方法追踪企业网络结构随时间的演化,捕捉新兴趋势和潜在变革,能够及时发现新兴的高潜能企业,帮助决策者制定相应的培育和扶持政策。为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为新型举国体制中的有力主体地位、促进企业主导型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需加强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中心性,使之成为信息和资源交换的重要枢纽,从而提高创新资源的获取和流通的效率,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发展。进一步结合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律,形成一套科学的识别与培育机制,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高潜力企业的发展,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提升,为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 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促进供需高效匹配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激活并创新性地配置知识、技术、数据、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使其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实现供需之间的高效匹配,形成强大的生产力动能。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连边特征,可以揭示生产力供需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能有效分析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供需匹配路径。通过增强与关键需求点连接的连边强度,可以加速关键要素流动,强化数据、知识、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融合应用。增加或去除节点间的连接,优化连接结构,实现供需之间的有效对接,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改变连边的方向可以开辟新的资源供给路径或信息传递渠道,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和互补,从而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和动态平衡。

3. 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综合论证,加强前瞻谋划部署、科学布局产业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布局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布局的差异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的过程中,需注重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服务体系、创新的人才队伍等,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有力支撑。利用社区划分算法识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集聚与分散情况,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构建产业创新集群,以促进创新资源的汇聚。建立跨产业的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开放创新和协同研发,打破产业间壁垒,实现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通过创新驱动新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探索高效的产业融合方式,进而形成跨领域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

4. 保障安全性和韧性,推进生产力新跃升

提高安全性和韧性水平是新质生产力行稳致远的保障。及时监测新质生产力系统的鲁棒性,适当增加系统内部冗余连接,提高关键环节自主可控能力,以增强系统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确保系统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保持稳定运行,为新质生产力的稳定发展和能级跃迁提供政策支持。推动新质生产力能级跃迁的关键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整合使用优质和新型生产要素,探索智能化、融合化、高效化、绿色化的发展路径,形成高水平高能级的产业结构体系。利用拉普拉斯矩阵和能量函数识别新质生产力的能量状态与模式,理解新质生产力系统的能级跃迁机制,通过预测仿真新质生产力系统演化的可能路径,识别促进新质生产力产业迭代、结构升级的方向,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以驱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到新的阶段。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节点
寻找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age distance for common users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