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常山县委坚持需求导向,深入推进团中央“返家乡”社会实践试点县工作,以“常雁回归”品牌为抓手,全力搭建青春建功平台,探索常态化校地合作、供需对接、协同育人、成果转化有效机制。2023年,吸引500余名大学生来常开展实习实践工作,4500名大学生来常就业,同比增长12.5%,不断擦亮“返家乡”社会实践品牌,助力返乡青年“引聚倍增”。
强化服务关口前移,激活返乡实践“源动力”。一是搭建平台筑巢引凤。以承接全国“返家乡”社会实践试点县为契机,按照“筑巢引凤、固巢养凤、招凤回巢”的思路,开展微信群定期推介、专场宣讲、专场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推广“返家乡”社会实践实习岗位。二是强化宣传精准招引。举行“返家乡”青春邀约会、“崇贤爱才·智汇常山”高考优秀学子游学会、“在浙里·遇见衢州”青春巴士等活动,解读常山人才新政28条,实地展现家乡发展新风貌、新成就、好政策,并特聘常山高考状元、“985”高校新生为常山青年引才助力官,让青年学子用青春声音讲好常山故事。三是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按照“校地联动、共育共管、双向发力”原则,與清华大学、中国美院、浙江大学等省内外名校达成合作,常态化利用寒暑期开展浙江大学“黄土地计划”、高校艺设学院“乡约盛夏·感知美丽常山”等社会实践活动。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搭建供需对接“联通桥”。一是精准匹配实习岗位。坚持挖潜拓源,与县人才办、县人社局联合联动,摸排党政机关单位实习实践需求,对接全县各大企业用工需求,摸排岗位500余个,充分利用“返家乡”社会实践系统、“青燕归巢”数字化应用,定期更新岗位需求,实现大学生与各大单位、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二是建强就业实习基地。坚持平台先行,整合全县产业、文化、乡村等特色资源,在14个乡镇(街道)建设17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结合“两柚一茶”特色产业发展、“一切为了U”城市文化内涵,推出4条研学路线,并根据大学生调研需求,开展“点单式”路线设计及“保姆式”调研服务,让来常实习的学子们来有所得、来有所获。三是激活青年学子联盟。发布青年学子联盟招募令,为联盟纳新“换血”,指导常山学子建立属于自己的成长沟通交流平台,推动平台更好凝聚联系在外青年学子,服务在外学子成长成才,与家乡发展同频共振。
开辟人才成长通道,打好服务保障“组合拳”。一是一对一帮带引领。突出机制赋能,实施导师帮带机制,为党政机关实习学子匹配“一把手”帮带导师、企业实践学子匹配车间“红领导师”、实践调研团队匹配课题指导老师,围绕工作技能、单位融入等方面进行一对一帮带培养,帮助返乡学子更快适应岗位。二是多维度实践育人。结合实习实践及我县实际,向全体“返家乡”社会实践学子发布“五个一”的实习任务,即至少完成一篇调研报告、至少参与一次志愿服务、至少开展一次宣讲、至少为共同富裕献一策、至少参加一次“家乡行”活动。三是全方位保障激励。突出保障兜底,出台《常山县“大学生储备计划”实施办法》,争取专项资金20余万元,保障来常实践学生生活、交通、食宿、保险四方面补助,定制工作“实践包”,出具实践学生鉴定评价500余份,2个设计项目被立项,1个团队获浙江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本科组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