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小明上三年级了,随着课程难度越来越大,小明对自己的学习也越发焦虑。“我太笨了,我的成绩一直跟不上,尤其是数学,实在太难了。”学习成绩不理想,让小明非常不自信。小明的妈妈对他的成绩也很不满:“那么简单的题目,他就是做不对。”渐渐地,小明不仅对自己的学习感到无力,在其他方面也变得不自信起来:“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小明的不自信状态体现了他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同环境或挑战性需求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总体自信心。通俗地说,自我效能感类似于个体相信“我能行”的水平。
我们需要了解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效能感。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分别是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比如,小明的数学成绩不好,以往在学习数学时有不少失败的经历。这就会导致他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再如,小明的妈妈说:“那么简单的知识,他就是学不会。”这样的话就会让小明更加没有自信。
当我们感觉充满压力的时候,过度的情绪唤醒可能会导致焦虑、紧张等情绪,并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从而让我们的表现下降。这种情况下,自我效能感也会有所下降,我们对自己的表现会没有信心。
小明对自己的不自信,有很大的原因是以往失败、受挫的经历,因此家长和老师可以尝试提醒小明,失败并不可怕,以往的学习经历并不代表未来,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垂头丧气,失去信心和动力,而应鼓起勇气,努力转换方法,尝试克服困难,从而不断进步。
在替代性经验方面,家长和老师可以帮助小明总结学习经验,向其他学习方法好的同学学习,从而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家长和老师不妨和小明多沟通,了解小明是否有可以学习的榜样。
通过模仿和学习榜样,小明也可以获得一些积极的成长。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小明:“如果他们都能做到,你也一定可以。”从而不断提高小明的自我效能感。
家长和老师对小明的鼓励,一方面可以让小明感受到来自家长、老师的支持和关爱,从而增加“我能行”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小明调整情绪状态,让小明保持更好的情绪唤醒状态。
在积极的心态下,小明才更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如果小明遇到困难,或者如前文所述已经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心态和自我认知,家长更需要注意多给小明积极的支持。
很多時候,家长、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对孩子来说就是自信的源泉。就像在参加跑步比赛时,有时运动员已经精疲力尽,但听到家人、朋友的加油打气,往往能够让运动员鼓起力气,继续坚持。因此,家长、老师不应在小明遇到困境时,给小明“雪上加霜”,而应多进行“雪中送炭”,为小明克服困难提供温暖的力量。
家长和学校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通过不断鼓励和支持孩子,增加孩子的成功经验,让孩子相信“我能行”,这也是将积极的种子撒进孩子的心中,为应对未来的风雨提供心灵保护伞。
(摘自《心理与健康》)(责任编辑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