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时键 李长欣
山西省临县的建置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周贞定王十三年(前456年)“智伯又求蔡(蔺)、皋狼之地于赵襄子”中的蔺、皋狼。如今的临县地区在战国时期先属赵国,后属秦国。秦代、楚汉之间属蔺县、皋狼县。西汉属蔺县、皋狼县、临水县。东汉建武六年(30年),属临水蔺、皋狼县。约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今临县的绝大部分地区被羌胡占领,属羌胡领地。后赵赵王三年(321年),属离石县。
北周属乌突县、定胡县、窟胡县、卢山县,隋属太和县、修化县、定胡县,唐、宋属临泉县、方山县、定胡县,金属临水县、方山县、孟门县,元属临州、离石县,明、清属临县、永宁州。民国初属临县、永宁县。民国7年(1918年)属临县、方山县。晋绥革命根据地时期,先属临县、临(县)南、方山县。1946年1月,临(县)南划入临县,方山县所属碛口镇划入临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1年5月1日,析临、交城、离石三县部分区域置方山县。2004年7月以来,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
明崇祯五年(1632年)九月至明崇祯六年(1633年)正月二十日,张有义、王豹五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先后占领临县地区,将当地的历史档案资料付之一炬。明代以前临县的建置沿革,大多是通过民间遗留下的石碑碑文等资料整理而成的,多有差错疏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阅读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海量的古籍图书,再也不用发愁无处查找文献资料。
本次考证,依据“二十四史”中《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等书籍,结合《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历代舆地文献和《山西通志》《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汾州府志》《临县志》等地方志书,参考《临县曜头古城址》《南单于庭、汉都左国城发现记》等现代考古成果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当代历史地理研究成果,展现了今临县地区从公元前456年以来,2400多年行政区划变迁的过程。
(一)战国到北朝
临县现辖面积2979平方公里。从有正史记载(前456年)到北朝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的1000多年间,今临县地区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该地区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裕。从战国到秦汉时期,今临县的北部、西部、南部属蔺,东南部部分区域属皋狼。其间,西汉初到东汉初,还有部分区域属临水县,具体方位待考。第二阶段,该地区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约从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到东晋后赵赵王三年(321年),今临县绝大多数地域被羌胡占领,成为了羌胡的牧场,属羌胡的领地。从后赵赵王三年(321年)到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属离石县地。
1. 临县最早的行政区划是战国时期的蔺邑和皋狼邑。曾有说法认为战国时期的蔺邑在今柳林县孟门镇。但近年来的考古成果表明,战国时期的蔺邑在临县曜头古城,皋狼邑在方山南村古城。今临县当时属蔺邑、皋狼邑。
2. 临县的信史时代,是从战国时期赵、魏、韩灭智伯开始的。夏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学界目前尚未有定论。至于临县“周属并州、春秋属晋”说法,亦未查找到正史相关记载。《史记·赵世家》中记载:“(晋大夫智伯)请地韩、魏,韩、魏与之……智伯又求蔡(蔺)、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史记》《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对这一历史事件均有相關记载。据此,临县至少有2400多年的历史。
3. 今临县在战国时期,属赵国至少176年,属秦国61年。据《战国策》记载:“秦攻赵,蔺、离石、祁拔。”据《新编年表》考证,此事件当在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也就是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年)。至迟从周贞定王十三年(前456年)开始,到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年),今临县属赵国蔺邑、皋狼邑。
4. 今临县在秦代及楚汉之际,属太原郡蔺县、皋狼县。在秦代,郡是一级行政区划,县是二级行政区划。《水经注·汾水》中记载:“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立。”今临县从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到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属蔺邑、皋狼邑。从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属太原郡蔺县、皋狼县。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的楚汉之际,依秦制今临县地区属太原郡蔺县、皋狼县。
5. 临水县置于西汉初,而非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今临县地区在西汉初年隶属临水县。《汉书》中记载:“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西汉西河郡辖36县,临水县便是其中之一。临水县在西汉初已存在,并非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才置。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到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临水县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置临河侯国,以封代恭王子贤,别属上郡。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西河郡后,改隶西河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侯国迁徙,遂更名临水县。
6. 王莽新朝将临水县更名为监水县,更始政权又更名为临水县。据《汉书》记载:“临水,莽曰监水。”公元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王莽建国之初,大改制度,广易郡名,将西河郡改为归新郡,将临水县改为监水县。更始元年(23年)到更始三年(25年)间,西汉宗室刘玄所建立的更始政权将归新郡复名为西河郡,监水县复名为临水县。
7. 今临县在汉代并非仅属临水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山西通志》中记载:“按汉西河郡有临水县,莽曰监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汾州府志》中记载:“汉西河郡有临水县或以为即临县。然《水经注》与唐宋地志绝不涉及,无可证实阙之可也。”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山西通志》中记载:“战国赵蔺、皋狼地。汉西河郡临水县地,盖因县东湫水为名,湫水旧称陵水,古本名临水也。后汉省入离石。”民国6年(1917年)《临县志》中记载:“前汉置临水县,属并州西河郡,说者谓因陵水得名。延及后汉,西河迁于离石,而临水已省。”1993年版《临县志》中记载:“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临水县(亦作陵水),属西河郡。西河郡属36县,地跨秦晋两省,黄河以东为15县,临水县其一。故治在今曜头乡郝峪塔村北古城梁。县境的南面为皋狼、蔺、平周。王莽时期,临水县曾改监水县。东汉,复名临水县。东汉永和五年(140年),西河郡36县并为13县,郡治(平定县,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境)南徙509里置于离石县。临水县并入离石县,仍属西河郡。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西河郡下辖富昌、驺虞、鹄泽、平定、美稷、中阳、乐街、徒经、皋狼、大成、广田、圜阴、益兰、平周、鸿门、蔺、宣武、千章、增山、圜阳、广衍、武车、虎猛、离石、谷罗、饶、方利、隰成、临水、土军、西都、平陆、阴山、觬是、博陵、盐官等36县,包含今临县曾存在过的皋狼、蔺、临水等3县。《后汉书·郡国志》中东汉西河郡下辖离石、平定、美稷、乐街、中阳、皋狼、平周、平陆、益阑、圜阴、蔺、圜阳、广衍等13县,含皋狼、蔺等2县,已无临水县。因此,今临县在汉代并非仅属临水县。
8. 临水县被省并是在东汉建武六年(30年),并非在永和五年(140年)。《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建武)六年(30年)六月辛卯,诏曰:‘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在东汉建武六年(30年)省并的400余县中,包含了临水县。
9. 在汉代,蔺县、皋狼县存在过近400年,临水县仅存在过200多年。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历经王莽新政时期、更始政权,到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的392年间,蔺县、皋狼县在《汉书》《后汉书》中都有记载。皋狼、蔺历经战国、秦汉至少有645年的历史,而临水县在东汉建武六年(30年)已被省并,从西汉初设置到东汉初省并,仅存在过233年。
10. 东汉灵帝末年,蔺县、皋狼县并非被划入离石县,而是因战争被废弃。《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中记载:“灵帝末,黄巾大乱,百姓南奔,其(西河)郡遂废。黄初三年(222年)复置离石县。”东汉灵帝末年(189年),今临县绝大部分地域被羌胡占据,变成了羌胡牧场。离石县当时虽然未被羌胡占据,但一直荒废了33年,直到魏黄初三年(222年)才复置。至于今临县后来成为离石县地,是东汉灭亡后。后赵赵王三年(321年),石勒打败羌胡后,才将今临县地区纳入离石县管辖。
11. 今临县从东汉灵帝末年到东晋十六国后赵,至少荒废了389年。从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到后赵赵王三年(321年)约133年间,今临县大部分地区成了羌胡牧场,属羌胡领地。后赵赵王三年(321年),石勒打败羌胡后,该地区又历经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北魏、北齐等政权更迭。
12. 未找到临县地名与临水县地名之间的必然联系。临水县仅存在过200多年,其后经过羌胡占据和隶属离石县,后来到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乌突县,到隋朝置太和县,唐代、宋代置临泉县,金代置临水县,元代置临州,明初更名为临县。由此推测,临县地名与临水县地名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北周到金元时期
从北周时期经隋、唐、五代十国、宋、元多个朝代,今临县地区经受了除辽以外的北方草原部族和中原政权争夺财物、地域的腥风血雨。这一时期,今临县的西部和北部,北周属乌突县,隋属太和县,唐属临泉县和太和县,宋属临泉县,金属临水县,元属临州。东南地区,北周属窟胡县和卢山县,隋属修化县,唐属方山县,宋属方山县,元属方山县。西南地区,北周属定胡县,隋属定胡县,唐属定胡县,宋属定胡县,金属孟门县,元属孟门县。
13. 在北周置3郡4县后,今临县地区重启发展进程。《隋书》中记载:“修化,后周置,曰窟胡,并置窟胡郡;开皇初郡废,后县改为修化;又后周置卢山县,大业初并入焉,有伏卢山。定胡,后周置,及置定胡郡;开皇初郡废,有关官。太和,后周置,曰乌突,及置乌突郡;开皇初郡废,县寻改焉;有湫水。”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先后置乌突、窟胡、定胡3郡和乌突、窟胡、定胡、卢山4县。今临县地区荒芜近400年后,重启了发展进程。
14. 今临县北部和西部,属北周乌突县、隋太和县、唐临泉县和太和县、宋临泉县、金临水县、元临州。《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本汉离石县地,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于此置乌突郡乌突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改乌突郡为太和郡,乌突县为太和县。三年(583年)废郡,以县属石州。”《新唐书》中记载:“本太和,武德三年(620年)更名,置北和州,别析置太和县。四年(621年)以太和隶东会州,贞观三年(629年)州废,以临泉来属。”卷中还记载道:“本临泉,武德三年(620年)曰临津,四年(621年)隶东会州,九年(626年)省太和县入焉,贞观元年(627年)更名,三年(629年)复置太和,八年(634年)又省。”《宋史》中记载:“元符二年(1099年)以葭芦砦为晋宁军,割石州之临泉隶焉。”《元史》卷五中记载:“中统三年(1262年)十二月,升太原临泉县为临州。”《元史》卷五十八中记载道:“宋置晋宁军,金废军置临水县,隶石州。元中统二年(1261年)仍改临泉县,直隶太原府。三年(1262年)升临州。”
综上,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乌突郡乌突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改乌突郡为太和郡,乌突县为太和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太和郡,太和县改隶石州。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置北和州,别析太和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太和县改隶东会州。唐武德九年(626年),省太和县入临津县(今山西省兴县)。唐贞观三年(629年)北和州废,临泉县改隶石州。宋元符二年(1099年)葭芦砦升晋宁军,临泉县改隶晋宁军。金皇统二年(1142年),废晋宁军,将临泉县更名为临水县,临水县隶石州。元中统二年(1261年)改临水县为临泉县,改隶太原府。元中统三年(1262年)临泉县升为临州。
15. 今临县东南部,北周属窟胡县和卢山县,隋属修化县,唐属方山县,宋属方山县,元属方山县。《舆地广记》中记载:“后周置窟胡县及窟胡郡,隋开皇初郡废。后县改为修化,属离石郡。后周又置卢山县,大业初并入修化。唐为方山县,武德二年(619年)置方州,三年(620年)州废来属。按旧史言,方山隋县,隋史石州无方山有修化,岂隋末更名而史官失纪欤?”《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修化城,在(临)县南。后周置窟胡县,兼置窟胡郡治焉。隋初郡废,改县为修化,属石州。唐省。又(临)县东南有卢山废县,亦后周置,大业初并入修化县。”《元史》中记载道:“(至元)二年(1265年)闰五月丁卯,以平章政事赵璧行省于南京、河南府、大名、顺德、洺磁、彰德、怀孟等路,平章政事廉希宪行省于东平、济南、益都、淄莱等路,中书左丞姚枢行省事于西京、平陽、太原等路。诏:‘诸路州府,若自古名郡,户数繁庶,且当冲要者,不须改并。其户不满千者,可并则并之,各投下者,并入所隶州城。其散府州郡户少者,不须更设录事司及司候司,附郭县止令州府官兼领。括诸路未占籍户任差职者以闻。同年,十二月己巳,省并州县凡二百二十余所。”《新元史》中记载道:“至元二年(1265年),后司候司与孟门、方山二县俱省入离石。”
综上,北周在今临县南置窟胡县及窟胡郡,东南置卢山县。隋大业初年,卢山县省入修化县。《唐史》中有方山县,无修化县。隋唐之间,修化县已省入方山县。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方山县省入离石县。
16. 今临县西南部北周、隋、唐、宋属定胡县,金元属孟门县。《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本汉离石县地,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于此置定胡县,隋因之。”《旧唐书》中记载:“隋县,武德三年(620年)置西定州。贞观二年(628年)废,分置孟门县。七年(633年),废孟门入定胡。”《宋史》中记载道:“大观三年(1109年)复以石州定胡县来隶。”《金史》中记载道:“旧名定胡,明昌六年(1195年)更。”《新元史》中记载道:“至元二年(1265年),后司候司与孟门、方山二县俱省入离石。”
综览,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在今临县南部置定胡县及定胡郡,隋不改。唐武德三年(620年)置西定州,唐贞观二年(628年)废西定州,分置孟门县。唐贞观七年(633年)废孟门县入定胡县。宋大观三年(1109年),定胡县改隶晋宁军。金明昌六年(1195年),定胡县更名为孟门县。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孟门县省入离石县。
(三)明代至今
临县之名,自明初临州降为临县后,一直沿用至今。这一时期,临县的北部和西部范围与今临县完全一致。东部和南部部分区域,明、清属永宁州,中华民国属永宁县、离石县、方山县。1940年10月,临县被划分为临县、临(县)南两个县。1946年1月,临(县)南、方山县碛口镇并入临县。
17. 明改临州为临县,县名沿用至今。《明史》中记载:“元临州,属冀宁路。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县。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来属。”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来,临县县名沿用至今。
18. 明改石州为永宁州,至清末未变。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元冀宁路石州隶太原府,省附郭的离石县,州下仅辖宁乡1县。明隆庆元年(1567年)改名永宁州。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永宁州改隶汾州府,至清末未变。
19. 今临县碛口镇区划调整。明清两代,今临县碛口镇隶永宁州。民国时期,永宁州先后更名为永宁县、离石县,今临县碛口镇随之先后隶永宁县、离石县。民国7年(1918年)3月,析离石县北部碛口、柳林、方山3处县佐辖境置方山县。今临县碛口镇隶方山县。1946年1月,今临县碛口镇由方山县划入临县。
20. 晋绥革命根据地时期区划调整。1940年2月至1946年1月,今临县绝大部分地区先后属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晋西北行政公署,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边区行署吕梁行署,晋绥边区行署晋西北行署,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屬专署(专区)领导下的临县、临(县)南、方山县。1946年1月,临(县)南、方山县碛口镇并入临县,属晋绥边区行署吕梁行署第三专署。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区划调整。1949年9月至2004年7月,临县先后隶于山西省人民政府派出的兴县专区、榆次专区、晋中专区、晋中地区、吕梁地区。2004年7月以来,山西省人民政府派出的吕梁地区撤地建市,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其间,1954年7月1日,离石县与方山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11月10日,中阳县并入离山县,离山县更名为离石县。1971年5月1日,析交城、临县、离石3县部分区域置方山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