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2024-04-28 10:24郭学茹吕晓慧郭智芳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郭学茹 吕晓慧 郭智芳

摘    要: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就业工作注入了“数据优势”的新活力。文章通过梳理大数据在就业研究方面的特点,总结凝练当前高校精准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剖析了大数据技术赋予高校在求职市场匹配、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育人布局等方面的机遇,提出了大数据视域下强化精准性、注重过程性和提升系统性的精准就业实效性提升策略,以期助推高校就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就业;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01-04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统筹部署,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中[1],指明了教育数字化在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使命。2023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重点做好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充分赋能……”[2]。可见,大数据已逐渐成为驱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视角与有效的技术手段。

大数据在助力教育发展的同时,不断催生就业创新,引发学界的高度关注与研究应用。以“主题=大数据”“主题=就业”作为检索式在中国知网平台中的中文核心、CSSCI子库进行检索,共得到282篇文献(数据采集截至2023年8月7日),通过梳理文献内容发现,关于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就业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大数据视域下就业市场部门的“精准数据优势”研究。就业市场的数据化不仅促进了就业市场从传统的静态模式转变为动态直观的量化表征,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灵敏地反映我国就业市场的变化特点[3],而且可以进一步梳理人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在“地(地点)、行(行业)、企(企业)、职(职位)”方面的需求动态和能力要求[4]。此外,就业市场的数据化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应用,例如,通过构建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大学生就业的“私人订制”,不断提升市场供需的精准性和智能性[5]。第二,大数据视域下就业主体的“数据成长过程”研究。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数据化不仅可以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全貌”进行“由小到大”的规律性分析,而且可以聚焦某个毕业生,以“就业画像”的方式,展开“由大到小”的过程性“溯源”分析[6];同时,可以识别职业生涯发展中更加直观、易被理解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潜在发展规律,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从共性服务到个性化服务的“数据”转变[7]。第三,大数据视域下培养高校的“数据应用模式”研究。大数据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数据化不仅是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深化应用,更是“全员促就业”数据智能化应用的模式创新。在大数据支撑下,高校应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数据画像”的作用,以大数据助推人才培养布局的科学优化[8]。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就业工作其实质也是生产数据、接收数据和探寻挖掘各类数据中隐藏规律现象的量化进程。着眼新时代新征程,高校针对新形势新情况,充分利用大数据这种新的“自然”资源,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问题导向和数据技术驱动精准就业工作的数据描述分析与解释预测,加强就业工作的精准化与智能化,创新举措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以就业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就业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面临的挑战

(一)就业双重挑战依然突出,“个性化”就业供需精准匹配度不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 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且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趋稳”心态渐显,对于进入“体制内”的稳定就业去向更为推崇。相较如此体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就业市场在新冠疫情后虽与经济发展同步恢复,但仍然存在恢复时间相对滞后和供给结构调整较慢等情况,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共存现象依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双重挑战[9]。

在毕业生的求职心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精准求职需求也愈加“个性化”。学生的家庭背景、就业意向、职业规划等多种因素均会对求职过程产生不确定性影响,导致学生在遇到各类因素时“纠结”的就业疑惑不同。针对“地、行、企、职”4个层面而言,有的毕业生存在上述4个层面就业信息查找获取的片面性,选定求职方向后求职信息获取的低匹配性和低时效性,公务员等某类具体领域就业的政策、渠道等了解不足等问题,甚至有的毕业生相较于群发的多条招聘信息或参与团体性就业指导活动,更倾向于“一对一”的具体信息获取和“随时随地、线上线下”聚焦解答,精准的就业需求更加“个性化”。

(二)“慢”就业现象有所增加,职业生涯教育精准指导性不强

当前毕业生“求稳求优”倾向明显,目标为“考研”或进“体制内”工作的人数逐年攀升,竞争激烈的考研、考公、考编加速了“慢”就业现象的发生。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给予毕业生的基础支持更加稳定,部分毕业生对生活无后顾之忧,因而更加聚焦于个人兴趣或自我“实现”,也不乏继续“二战、三战”考研者,希望获得更高的学历起点。此外,学生心理内驱力和求职技能缺失等也是造成“慢”就业现象的重要内因[10]。还有的学生未做好求职就业的充分准备,对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有效方法和求职就业的实用技能掌握不足,真正到了生涯決策或求职时,或无从下手,或茫然无措,从而选择“逃离”本应是个人成长、外界探索、挑战竞争的求职就业过程,更有甚者将“假考研”作为幌子,极大地浪费了教育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职业生涯发展,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旨在聚焦职业生涯教育,积极开展就业育人工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11]。但当前各高校授课团队人员、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等参差不齐,很难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供给有待提升。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作为就业育人的重要阵地,有的设置时段与毕业生撰写论文、实习实践时间重合,实效性与参与度“温凉”不等[12]。同时,职业生涯教育第一课堂与实习实践活动、网络思政课程等未能凝聚合力形成“拳头效应”,与第二课堂协同性有待提高。

(三)新就业机遇与形态涌现,精准就业育人布局系统化不足

当前,随着全国各地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国家重点战略地区深入发展的人才需求逐步拓宽,新的就业机遇应运而生。如基层和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的区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力建设等,对于毕业生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同时,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等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助力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成为就业市场新的增长点。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为例,其增加158个新职业,有97个数字职业被首次标注,加速扩展了就业空间,其中“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小程序开发师”“区块链工程师”等新职业也成为毕业生新的选择[13]。

新的就业机遇与就业形态,对高校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创新布局就业育人服务模式提出新的考验。特别是在服务国家发展、紧随市场需求变化方面,如何强化引导毕业生的就业观、价值观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对高校提出了新时代就业育人工作的新要求。当前,结合新形势下就业优先政策的要求与就业市场的新变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学科领域优势与人才培养特色,创新就业育人发展布局,优化就业育人服务模式,已成为高校就业育人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助力。

三、大數据时代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面临的机遇

(一)大数据为求职市场的精准匹配提供新的视角和技术支撑

大数据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密集、思维活跃、知识科技的前沿阵地, 其教育管理和就业服务模式及师生的就业认识与思维方式等都受到大数据浪潮的影响。面对新形势下就业市场变化与持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海量的就业岗位信息和毕业生求职需求的精准匹配已成为高校需要解决的就业工作难题。纷繁多样的岗位信息从收悉、筛选、转化到精准推出,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但每名学生的求职意向差异性突出,个性化显著,如就业地点、行业领域、工作性质等因素及其个人决策“权重”,均会影响学生的求职结果。大数据可以借助强大的数据挖掘、信息爬取和统计分析技术,根据学生提供的就业意向关键词,精准识别符合学生意向的高匹配度岗位,用大数据新技术打开求职“私人订制”的新视角。

(二)大数据为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多数学生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而,职业生涯学习探索未引起个别学生重视,导致有的学生就业核心内驱力弱、工作方向感缺失、求职“技能包”不强。但这些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较为“隐性”,直到毕业求职时才“显性”暴发,或“紧急”决策、随波逐流,或屡屡碰壁、退缩不前。大数据的优势则在于可以监测这些“隐性”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显性”行为表现,借助共现等多种模型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预测或回归预测,挖掘学生在学业、生活与求职中的规律特征,从而透过学生行为识别表征现象,预判学生职业生涯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精准施策拓展新思路。

(三)大数据为创新就业育人布局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技术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多领域的发展,新业态和新就业形式不断涌现,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需求也逐渐呈现新的变化。高校应着眼于当前我国重点战略领域的人才需求与长远发展,依托大数据的技术保障,从学生学历学段、学科类型及重点战略地区就业状况等方面展开多维度的深入分析,遵循“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用人需求发展规律,构建从“招生—培养—输送—职后支持”的全周期、全过程的就业育人新模式,为创新优化“全员促就业”格局助力护航。

四、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实效性提升策略

(一)强化精准性——就业画像的精准刻画,提升供需精准匹配实效

大数据技术可以成为毕业生精准求职匹配的有力基础。高校可以加快打造信息联通共享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深化构建大数据功能模块,形成招聘信息共享、高校宣传推介和学生报名参与等就业市场方面的大数据库。第一,聚焦市场需求,基于不同单位类别的招录需求、岗位变化等维度,利用词云等形式手段,精准分析当前市场对新型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凝练总结从中央到地方的促进就业政策、行业发展前沿动态、用人单位最新信息等,向学生共享精准资源,帮助学生在宏观层面掌握就业形势[14],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新选择的市场精准画像。第二,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需求,充分利用高校多元大数据,通过统计模型精准刻画学生的就业行为与成长需求画像,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提供精准就业指导,塑造与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第三,聚焦学生的求职需求关键词,通过爬虫等分析技术汇总符合学生的求职信息,利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定期的个性化求职信息点对点精准推送。第四,通过构建“互联网+大数据+就业”新模式,精准刻画市场画像和学生画像,进一步丰富和开拓优质就业资源,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实习机会,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准就业服务,提升供需对接和人岗匹配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二)注重过程性——就业服务的精准指导,助力生涯教育精准施策

就业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职业生涯教育更是伴随学生成长成才的动态变化过程,而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记录、分析、追踪、指导学生的成长过程,探索职业生涯教育新模式。当前,智慧校园建立了记录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行为的数据库,同时,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也记录了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利用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挖掘,识别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特征,并据此对学生就业特点进行分类,结合不同类别学生的数据挖掘结果,深化对各类学生成长成才、价值取向和行为偏好等现象的数据化认识,结合校院专业特色及毕业生特点,组织系统性的治学修身、朋辈引航等系列讲座与培训,充分发挥榜样和朋辈力量,助力学生树立正确成才观。

以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为抓手,打造各学段全覆盖的就业课程体系,引导就业“端口前移”。从入学时就对大一新生展开职业兴趣测评,帮助学生掌握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并通过大数据平台全程追踪服务,记录学生参与的职业生涯方面的活动,建立学生个人的生涯规划探索档案,针对这些动态大数据档案进一步进行特征挖掘,精准开展提质增效的就业服务活动,如职业规划大赛、简历撰写指导、面试求职培训、一对一咨询等多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助力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

强化就业指导教师的大数据意识,提升就业教师队伍的大数据素养。高校应进一步提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的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分析素养,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大数据方面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活动,提高队伍的信息化水平。教师利用大数据理念,依托数据化视角,站在学生就业角度,聚焦院系特色,提升网格化、分类化、精准化就业举措的数据指导实效,引导学生了解市场的不确定性,明白就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要在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过硬本领,提升个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并进一步加强就业安全和诚信教育,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风险防范意识,培养诚信就业的可贵品质,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三)提升系统性——就业预测的精准评估,推动就业育人优化布局

大数据已成为就业预测精准评估的有效手段。不少研究利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神经网络法及深度学习等方法,着力构建高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全过程的就业模型,包括课程学习、考试成绩、上课出勤、图书馆自习等学习大数据,还有运动打卡、食堂就餐、就业活动参与等行为大数据,挖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行为特征[15]。高校可以借助学习、管理、服务等多元数据分析结果,合理构建包括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用人单位和社会等因素的就业预测评估体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学历层次、分学科类别的系统性和多维度预测,识别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关键因素,为高校就业育人的精准性、招生计划的前瞻性等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高校可依托大数据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推动就业育人系统性的布局优化,畅通“全员促就业”、各部门信息共享、数据共通的平台渠道,充分调动发挥各机构的联动协同作用,对学生数据进行全方位挖掘分析,不断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优化大数据时代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育人格局,最终形成大数据视域下系统性的就业育人优化提升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提升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赋能增效。

五、结束语

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需要紧跟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前沿。高校精准就业工作更需要与时俱进、与“数”为伍,依托大数据技术强化就业市场分析的精准性、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性和就业育人布局的系统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与就业观,促进就业工作数据从“量变”到“质变”的实效提升,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创新发展,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夯实基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

[2]  陈言良,张海涛.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38-42.

[3]  耿林,毛宇飞.中国就业景气指数的构建、预测及就业形势判断:基于网络招聘大数据的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31(6):24-35.

[4]  刘全,张勇,朱允宽.基于大数据的我国人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分析[J].中国统计,2016(8):20-21.

[5]  董春辉.用好大数据实现大学生就业“私人订制”[J].人民论坛,2020(4):116-117.

[6]  鲜祖德.统计:从计数到大数据[EB/OL].(2018-12-      26)[2023-08-18]. http://stat.ruc.edu.cn/djttj/3c4b1f09625a4f87ab35498b04d5b972.htm.

[7]  胡瑞,王立彦.基于毕业生就业画像的高校精准就业育人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4):91-93.

[8]  陈勇,经晓峰.高校精准就业的实施机理和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20(9):108-111.

[9]  赖德胜.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三个着力点[N].工人日报,2023-03-20(7).

[10]  陈海菊,张路路,商润达.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慢  就业”现状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2):  53-60.

[11]  许曦锃,华绪庚,林维杰.后疫情时代高校就业指导  现状与精准服务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  报,2022,38(12):143-145.

[12]  石泽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视域下学生就业价值观  引导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  75(5):12-14.

[13]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  年版)[EB/OL].(2022-07-14)[2023-08-18]. http://  www.mohrss.gov.cn/wap/xw/rsxw/202207/t202207  14_457800.html.

[14]  闫卉.大数据区驱动下高校就业精准路径研究公示  [EB/OL].(2023-06-08)[2023-08-18]. https://baijia  hao.baidu.com/s?id=1768119267318216346&wfr=  spider&for=pc.

[15]  侯庆敏,崔强,祝晓璇.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实施精准思  政的对策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校园恋人”模型建  构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4):81-84.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3-08-18                                                          修回日期:2023-09-08

作者简介:郭学茹,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吕晓慧,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心理等;郭智芳,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基金项目:2022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一般课题“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BNUSZPXZX22YB018);2020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专项课题“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学生社交离群行为甄别及心理帮扶策略研究”(BNUSZ2020ZX08);2023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重点课题“基于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JYCY202307);202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分会重点课题“系统思维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有效性分析”(DXSJCFHZD2023003)

猜你喜欢
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