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木子 曹新然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象传递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探讨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策略,以期提高翻译质量,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文化意象的内涵
文化意象是指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具有特定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的符号,既包括具体的事物、景象,又包括抽象的概念、观念。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特色,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意象、社会文化意象和观念文化意象三类。
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文化意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文化意象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另一方面,文化意象的传递有助于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味,提高翻译质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文化意象的传递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在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文化意象的不可译性等方面。
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
不同语言系统具有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源语中的文化意象很难在目标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权力、尊贵和吉祥,而在英文中,“dragon”可能被理解为一种凶猛的怪物。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未能准确把握这种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小说《红楼梦》的英译本将“《红楼梦》”译为“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然而,在英文中,“red chamber”可能被理解为一种与色情相关的意象。为了避免误解,译者在译文后添加了注释,如“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a classic Chinese novel, which is not related to the meaning of ‘red chamber in English.”,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意象。
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历史传统等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对同一文化意象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例如,《中華文化英语教程》将“道家”译为“Taoism”,并添加解释性文字,如“Taoism, also known as Daoism, i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system based on the teachings of Laozi and Zhuangzi.”,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哲学思想。在翻译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时,如果译者对中国的历史、哲学和宗教等知识了解不足,可能会导致翻译的偏差。例如,“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象征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而在西方文化中,这些植物可能并没有类似的象征意义。因此,在翻译涉及这些文化意象的社科类文本时,如何在保留其原有文化内涵的同时让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是一个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
文化意象的不可译性
某些文化意象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的概念,难以准确传递。例如,中国建筑领域常提到的“风水”概念,涉及地理、环境、土木、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很难在英文中找到一个准确的对应词。译者在翻译时,面临“风水”这一词语的不可译性。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风水”译为“geomancy”或“feng shui”,并在译文后添加了注释。在电影《卧虎藏龙》的中文字幕中,出现了“太极拳”这一文化意象。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强调以柔克刚、身心合一等理念。在翻译英文字幕时,译者将“太极拳”译为“Tai Chi Chuan”,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然而,由于太极拳的内涵丰富,难以用一个英文词来完全表达,译者在译文后添加了注释,如“Tai Chi Chuan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 that combines physical exercise with meditation and philosophy.”,以实现文化意象的准确传递。这对促进跨文化交际和加深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需要译者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翻译策略。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策略,并辅以实例进行分析。
直译与意译
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而意译更注重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秋节”这一文化概念,可直译为“Mid-Autumn Festival”,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同时,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节日,译者进行了注释,如“Mid-Autumn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celebrated on the 15th day of the eighth lunar month, usually falling in September or October.”,采用意译的方式。“长城”被意译为“The Great Wall”,这种翻译方式既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增译与省译
根据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可以适当增译文化背景信息或省略不必要的文化意象。增译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而省译可以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例如,译者将“茶道”翻译为“Chadō”时,增译了关于茶道哲学和精神层面的描述,以便于西方读者理解这一概念;译者将“春节”翻译为“Spring Festival”时,省略了某些地区特定的习俗,以避免目标语读者产生文化困惑。再如,句子“在茶文化中,茶道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译文为“In tea culture, the art of tea-making is seen as a means of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原文中的“修身养性”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含多方面的内涵,在译文中,通过省译这一具体表述,将其概括为“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既简化了表达,又保留了文化意象的核心意义。
替换与创造
译者可以在目標语中寻找相似的文化意象进行替换或创造新的文化意象。替换可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而创造可以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中国建筑领域的“四合院”是富有中国特色、独树一帜的中式建筑标志,针对这一文化意象,译者可以将其直译为“courtyard house”,采用替换的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英文读者的认知习惯。譬如,在中国文化中,“竹子”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形容人的性格坚毅。在西方文化中,柳树(willow)常用来表达柔韧、适应力强的特质。因此,需要采用替换策略,用“willow”替换“竹子”,以更好地传达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来夸赞一个人的口才好,“滔滔江水”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难以在英文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因此,通过创造新的表达“an unending river”,成功地传达了口才流畅、不间断的文化意象。
注释与附录
对于难以翻译的文化意象,可采用注释或附录的方式补充相关信息。注释可以在译文中直接提供有关文化意象的解释,而附录可以在论文末尾提供有关原文文化背景的详细介绍。例如“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译文“Confucius said,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Note: This is a famous moral maxim in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and consideration for others.)”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对原文中的孔子名言进行了文化背景的解释,有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意象的深层含义。此外,在翻译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著作时,可以在附录中列出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名称、日期、起源、习俗等相关信息。这样,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相关文化意象时,可以查阅附录,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从而加深对文化意象的理解。
在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象传递策略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通过灵活运用直译与意译、增译与省译、替换与创造以及注释与附录等策略,译者可以更有效地传递原文的文化意象,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这些策略的运用也对译者的跨文化素养和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素养和翻译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交流事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作者简介:都木子,女,汉族,安徽合肥人,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通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