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剑平 郭棉青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的进程加快,非遗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威胁。广西金秀瑶族黄泥鼓舞也面临这样的困境。广西金秀瑶族黄泥鼓舞作为国家级非遗,知名度却不高,现有的传承人年龄偏大,能继承这一民间艺术的新一代传承人也非常少,在传承方面存在断层的危机。数字技术促进了非遗保护、传播途径的创新,让不同区域的人们在互融互通中对文化资源实现共享,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界限,使不同时间、空间的元素能进行交流和发展,并形成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黄泥鼓舞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由于传承人缺乏、宣传力度有限,面临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有利于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与参与,对黄泥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金秀瑶族黄泥鼓舞的表演形式
黄泥鼓舞是一种祭祀舞蹈,源于金秀坳瑶祭祀盘王的仪式,该仪式多在秋收后由一个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黄泥鼓舞是一种瑶族长鼓舞,起舞时通常由一个母鼓和多个公鼓组成,以母鼓为轴心,公鼓围着母鼓绕圈、跳跃,动作主要包括蹲、跳、转等。黄泥鼓舞再现了瑶族祖先的来历和劳动生活情景,表达了瑶族人民祈求神灵保佑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广西金秀瑶族黄泥鼓舞的文化内涵
黄泥鼓舞是瑶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瑶族舞蹈、服饰、道具等有形文化的体现,又是瑶族人民宗教信仰、民族精神心理以及民族传说故事等无形文化的载体。黄泥鼓舞这种体育运动不仅能完成祭祀活动,还可以传递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黄泥鼓舞文化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文化内涵丰富,是非遗的重要成分。
广西金秀瑶族黄泥鼓舞的价值
金秀瑶族黄泥鼓舞作为一种独特的非遗受到保护和欢迎,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早在宋朝就有记载:“铳鼓,乃长大腰鼓也,长六尺,以燕脂木为腔,熊皮为面。鼓不响鸣,以泥水涂面,即复响矣。”黄泥鼓舞反映了瑶族文化中图腾崇拜的本来面目,是瑶族文化的活化石,已经成为瑶族的精神信仰和民族符号,有文化传承、观赏娱乐与文旅开发价值。
老一辈传承人对数字化设备的使用不熟练
黄泥鼓舞的数字化发展与传承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是我国目前的数字化科技普及程度比较低,黄泥鼓舞的主要传承地区缺乏相关的数字化平台,主要传承人对电子设备的运用不熟练,导致现在网络上黄泥鼓舞的相关数字化资料比较少,大大增加了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难度。因此,需要加强对老一辈传承人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使用数字化设备的能力。
缺少公开且官方的数据平台
已有的非遗相关平台信息资料录入不系统、不完整,对具体的黄泥鼓舞介绍比较少且不够深入。首先,当地政府设立的市县级数据库的建设受经费、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问题较为突出。虽然多篇论文提到,县政府为完善非遗数据库采用网页、视频录像、公众号等手段进行记录,但是上网搜索并未找到对应的黄泥鼓舞数据库,可能未公开。其次,现有的数据质量良莠不齐,目前专业的黄泥鼓舞人员较少,且多为个人活动,在诸多因素的限制下,网络上能直接收集的数据鱼龙混杂,对黄泥鼓舞的数字化传播质量和导向难以把控。因此,需要加强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对黄泥鼓舞数字化传承和发展工作的支持和管理。
缺乏专业人才
黄泥鼓舞是一项非常有特色的艺术形式,作为黄泥鼓舞传承和发展的专业人才,一方面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意愿,另一方面要有对舞蹈艺术的审美与领悟能力,但是这方面的人才极为稀缺。同时,要对黄泥鼓舞进行数字化传承和发展,目前还缺乏相应的专业团队,团队中不仅需要表演者,还需要拍摄者、制作者和传播者等,只有各类人才通力协作,才能完成黄泥鼓舞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
加强数字化技术培训和指导
老一辈传承人可以参与数字化传承过程,通过上培训班、制作培训视频等方式来提高数字化技能。同时,可以让年轻的黄泥鼓舞传承人或者聘请公关团队成为联系老一辈传承人与数字化平台的纽带,解决年轻人不太懂传统文化、老一辈人不会数字化技术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在当地社区或者文化中心开设黄泥鼓舞数字化传承课程,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授课,同时可以通过制作培训视频等方式来提高老一辈传承人的数字化技能。
利用网络扩大黄泥鼓舞的影响力
网络新媒体可以用来传播本土文化,提高黄泥鼓舞的知名度。首先,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黄泥鼓舞相关视频、图片等内容,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黄泥鼓舞。其次,可以建立公开且官方的数据平台,在对黄泥鼓舞本身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对黄泥鼓舞产生兴趣,促进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筛选出网络中真正值得保存的精华。建立官方网站或者专门的App可以将黄泥鼓舞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和展示,并且提供在线观看、下载与线下展演预约等服务。
建立黄泥鼓舞专业团队
政府可以聘请专业团队来进行黄泥鼓舞的保护、研究和推广工作。专业团队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艺术家、编导、音乐家等,他们可以对黄泥鼓舞进行深入研究,围绕黄泥鼓舞进行艺术创作和产品开发,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将其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中;还可以成立一个由专业人士组成的黄泥鼓舞保护协会或者机构,负责黄泥鼓舞相关活动和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遗视野下广西金秀瑶族黄泥鼓舞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研究”(x2022175)阶段性成果;2022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金秀大瑶山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2022KY0832)阶段性成果;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3年度科研基金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大瑶山团结公约》的当代价值与运用研究”(GXKS2023QN073)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付剑平、郭棉青。
作者简介:付剑平,男,漢族,湖北黄冈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通讯作者:郭棉青,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非遗、民族文化、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