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澄
人物形象塑造就是演员把剧作家笔下的文学形象通过二度创作变成直观的、鲜活的舞台形象,使人物从剧本中走出来,让我们更亲近他、更理解他。人物形象塑造即演员塑造剧本中所提供的人物形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固定的,虽然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和创作经验塑造人物,但不能偏离剧本中提供的人物形象的固有条件。
以我饰演的话剧《无人生还》中沃格雷弗这一角色为例,剧本中沃格雷弗这一角色是患有绝症的退休法官,他设计了一出戏,把曾经犯过罪但由于各种原因逃脱制裁的九个人聚集到一起,以正义之名审判他们,然后巧妙地杀死他们。沃格雷弗自觉正义,手段却十分残忍病态。倘若只把他当作一个单纯的有正义感的法官,对人物的理解就太过单一片面,没有把握人性的复杂程度。所以我要做的就是通过剧本想象他的过往,通过台词内容可以了解到他曾武断地判处一个人死刑,他不仅不觉得是错的,还得到了极大的快感和成就感,所以这个人物的心理是病态的。既然是病态的,就一定有他个人思想上成为决定因素的弱点,为了给他的那些弱点(如过度自尊、不满现实、不切实际)找到合理的根据,我把他设定成一个曾经见过很多不公平审判的人,并且这种不公平就发生在对他而言很重要的人身上,例如亲人、恋人或朋友,见识了很多不公又无能为力,导致他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通过想象,一个受到过不公待遇且因此受到精神创伤的可怜人形象在我脑海里明晰起来。
分析剧本与角色可以使演员感受、触摸人物及其生活图景,对剧本及角色产生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集中表现为对剧本与角色的生活有更真切的感受,同时能激发演员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促使演员对剧本中所描述的生活及角色的生活进行体会,从而在后期排练过程中让塑造出来的人物擁有精神世界,而不只是在演一个空壳。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我最初所感受到的—不管是好是坏,最后一定在我的创作中表现出来,不论用什么办法来诱导我摆脱掉最初的印象,这些印象却总是保留在脑子里。要把它们磨灭是不可能的,却可以使之趋于完善或者得到冲淡。所以最初的印象会深深铭刻在演员的记忆中,成为未来体验的萌芽。”
之前我塑造过很多角色,大多是和我形象、性格相近的角色,而沃格雷弗这一角色离我和我的生活很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演员和角色认识的时刻可以比作未来恋人或夫妻的初次见面,这样的时刻是难以忘怀的。”通过阅读剧本,我感受到自己与角色的极大差距。首先,时代背景差距很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社会离我很遥远,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不了解,对那时候人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衣着服饰都没有了解。其次,职业身份差别很大。剧本中的沃格雷弗是从业几十年的老法官,对法律知识了如指掌且具有极强的判断能力,作为一名戏剧专业研究生,我可以说对法官这一职业一无所知,对法律也缺乏了解。再次,我与角色的年龄差异很大。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老年人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也有所差别。除了思维方式,老年人与年轻人在外形上也有不同,所以在外形塑造方面要多下功夫。最后,在性格特征方面也有极大的不同。沃格雷弗这一角色非常沉稳严肃,这与生活中的我性格差异极大。意识到问题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办法,认识到这些不同以后,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接下来的角色塑造工作。先有心象,再有形象,角色构思是演员角色塑造的开端。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