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鲍永健、贾大焕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伴随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汽车业的飞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政府及地产主的重视,地下室的层数和深度也日趋增长;对于地下工程,特别是在高水位地区,地下车库的抗浮问题在结构设计中不可避免。地下工程的抗浮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可靠和工程造价,应引起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着重对地下车库抗浮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基础抗浮设计加以论述,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合适的抗浮设计方案,可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地下室底板、地下室外墙和地库顶板形成一个密闭的空心整体,其所受的水浮力相当于其排开抗浮水位以下水的重量。抗浮设计首先必须保证地下结构整体不上浮,以免导致上部构件破坏;整体抗浮满足后,还需保证底板、侧墙等局部构件能承担水浮力荷载而不破坏;因此,地下车库的抗浮设计包含整体抗浮和局部抗浮两部分。
地下工程的抗浮设计水位是水浮力计算的前提条件。依照现行国家规范[1]要求,工程需要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需提供用于计算水浮力的设防水位。勘察资料未提供时,应取建筑物设计基准期内可能产生的最高水位。鉴于抗浮设防水位的重要性及复杂性,对情况特殊的重要工程,需论证使用期间水位变化,对抗浮设防水位提出应进行专门研究分析。
抗浮设防水位与地下车库相对关系如下图1图2所示:
图1 抗浮设防水位与地库相对关系A
图2 抗浮设防水位与地库相对关系B
图3 地库剖面
水浮力作用值为:
工程基础抗浮稳定性验算如下所示[1]:
局部抗浮容易在工程中被忽视,主要针对抗水板的抗浮分析,以及特殊部位(基础底板、车道、开洞区域等)局部自重小于水浮力,需对进行局部抗浮验算和稳定设计。
当基础抗浮验算无法满足上式(1.2.1)时,需采用必要的抗浮措施,保证基础安全。应用于地下车库的抗浮措施较多,有配重法、抗拔桩、抗浮锚杆、降排截水、摩擦抗浮等。当地下车库水头压力不大,地库本身覆土重、自重接近时优先采取配重法抗浮;地库框柱轴力大且水头压力不大时,可采取抗拔桩;地库水头压力大,框柱轴力及覆土自重一般时,抗浮锚杆更经济适应。
配重法是最简便、直接且通用的抗浮措施,不受地质条件、施工环境影响,施工简单且造价低,常作为抗浮措施首选;通常在车库顶板或底板增设覆土或回填层,利用回填物增加工程自重,或将地库底板延伸,利用外伸部分的覆土增加配重。当地下车库自身重度与浮力相差不多时,优先选用配重法;当地下车库自身重度与浮力相差较大时,配重法会增加工程量提高土建造价,弊大于利。
抗拔桩利用桩体自重和桩侧摩阻力来提供抗拔力,桩型种类多:灌注桩、预应力管桩、人工挖孔桩等;抗拔桩不仅具有抗拔承载力,更具有较高的抗压承载力;抗拔桩主要集中布置与墙、柱荷载下,同时作为抗压桩,能够同时解决上部结构抗压承载力问题,但由于抗拔桩间距较大,需要较厚的底板来解决底板的抗浮问题,且抗拔桩受环境条件、施工影响较大,造价较高。
抗浮锚杆利用锚杆与砂浆组成的锚固体与土层的结合力作为抗浮力,与抗拔桩的受力有相似之处,但有其自身特点。抗浮锚杆在抗浮实践中又分为普通锚杆和高压喷射扩大头锚杆,其中高压喷射扩大头锚杆作为一种新型的锚固结构,相对于普通锚杆抗拔力大、位移小,其造价相对低廉、受力合理、施工方便,符合我国节能降耗的产业政策方向,近年来被广泛推广应用。
某大型地下车库位于开封市,与汴西湖相邻;其地上4F 商业,地下2F 地下车库,剖面如下图16 所示;场地地下水属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场区东侧汴西湖湖水侧渗、大气降水及生活用水下渗,水位随季节有一定波动,年变化幅度1.0m-3.0m。地勘报告提供抗浮设防水位绝对标高为74.29m(相对标高为-1.91m),基础顶标高为-9.300,施工期间需持续降水。
本工程采用承压型囊式扩体锚杆作为永久抗浮构件,有效长度为14.0m,其中普通锚固段长度8.0m(直径180mm),扩大头长度6.0m(直径850mm);旋喷扩体锚固段置入第8 层粉砂层。依据规范[2]抗浮锚杆抗拔特征值计算如下:
依据公式计算,得:
同时对锚杆杆体强度进行验算,采用1 根Φ36 的PSB1080 级精轧螺纹钢能够满足材料强度要求。根据《囊式扩体抗浮锚杆检测报告(基本试验)》的结果,最终设计锚杆抗拔力特征值取580kN,工程锚杆抗拔力验收值870kN(永久性锚杆≥1.5 倍特征值)。扩体抗浮锚杆剖面见图4。
图4 扩体抗浮锚杆剖面图
相对于柱下集中布置灌注桩的抗浮方式,抗浮锚杆的布置更为灵活。在地下车库范围满堂均匀布置锚杆为常见的布置方式,对于本工程,采用扩大头锚杆,单根锚杆承载力较高,为高效利用抗浮锚杆的承载力,考虑柱、墙等竖向构件传递上部结构荷载到基础底板,在其影响范围内可抵消部分水浮力,因此该范围可少布置或不布置锚杆;而在柱跨中间板块区域,上部结构荷载影响较小,所受水浮力的合力最大,在此处宜进行集中布置,这样的布置方式可充分发挥锚杆的作用,同时使得板块中部区域更加安全可靠。
本工程基础采用筏板下柱墩形式,上部结构荷载通过竖向构件传递给基础,通过基础自身刚度调节分配基底压力,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影响区域内基底压力的大小确定布置方式。具体锚杆布置原则为:恒载作用下,当上部结构荷载影响区域内的基底压力大于水浮力时,该区域内可不布置锚杆,而仅在荷载影响区域外的纯底板抵抗区域均匀布置;当上部结构荷载影响区域内的基底压力小于水浮力时,影响区域内布置锚杆a,在纯底板抵抗区域内布置锚杆b。
本工程地库筏板厚度采用650mm,标准柱网8.4X 8.4m,筏板厚跨比小于1/6;恒载作用下,筏板基底压力在柱下分布区域成岛状,纯底板区域基底压力较小。锚杆布置方式及锚杆拉力如图5 所示,锚杆布置间距2.8mX2.8m,根据基底压力情况布置锚杆,可见,合理布置锚杆时,既充分利用了建筑物自重抗浮,又保证了底板中部抗浮的安全性,锚杆拉力较为均匀。
图5 筏板基础下锚杆布置图及锚杆拉力图
合理布置抗浮锚杆时,筏板中部水浮力依靠锚杆解决,底板厚度满足锚杆在筏板内的锁定、底板锚固端抗冲切验算情况下即可,不受水浮力控制,根据计算结果按0.15%配筋率即可满足受力需求。
本文从抗浮设计理论着手,结合工程实例,得出以下结论:
(1)配重法是最简便、直接且通用的抗浮措施,当地下车库自身重度与浮力相差不多时,优先选用配重法。
(2)抗压桩兼抗拔桩集中布置,受力概念明确;但地下室底板的厚度、配筋较大,底板局部抗浮未有效利用抗拔桩,经济效益差。
(3)抗浮锚杆根据柱、墙、梁等荷载影响区域和纯底板抵抗区域不同模式下,合理优化布置锚杆,既能充分利用建筑自重抗浮,又能解决底板局部抗浮的问题。